個人資料
正文

一年前就預測了貿易戰的教授,解讀當前形勢

(2018-04-21 11:09:24) 下一個

一年前就預測了貿易戰的教授,這樣解讀當前形勢

京港台:2018-4-22 00:56| 來源:複旦EMBA項目格上財富 | 評論( 4 )條  

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18/04/22/556500.html

     專題:中美貿易戰升級,關注最新進展!

 “互聯網行業的羊毛剪得越多,作為實體經濟的‘豬’就死的越多。”

 “我們是全球化獲益最大的國家,千萬不能反全球化。”

 “中國經濟要重新提振,必須做到這八個字:力挽狂瀾、撥亂反正。”

 “2017年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特朗普(專題)政府有可能實施貿易保護政策,這對中國影響特別大。”

 作為最早預言中美可能發生貿易戰的學者之一,複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複旦大學EMBA經濟學課程教授華民在4月14日舉辦的複旦大學EMBA武漢開放日上,對當前的中美貿易戰、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創新體製等熱點話題作了深入剖析。其中不少內容,也不幸言中了美國東部時間4月16日爆發的中興芯片危機。  

 以下內容根據華民教授講座整理,經本人審定。

 一年前就預測了貿易戰的華民教授

 這樣解讀當前形勢

 改革開放進入第40年,我們每天都在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哪一年可以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實際上,在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中國,衡量經濟發展成果最關鍵的要素還是人均生產總值。造成各國人均增長率差異的根本要素,是競爭力。

 美國靠什麽競爭?知識產權。即使華爾街倒下了美國經濟還是會持續增長。華爾街隻是個金融現象,企業的創新能力才是核心助推力。相對而言,歐洲的競爭力在於審美,並將其轉化為奢侈品;日本的競爭力則是善於學習。日本的學習有兩個特點:整體性的學習,不間斷的學習。這兩個特點促成日本技術快速穩步前進。

 中國靠什麽競爭?勞動力。這40多年來,廉價勞動力一直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優勢。從1979年實行聯產承包開始,3億農民工進城,充足又低廉的勞動力,讓中國產品像潮水一樣淹沒整個世界。  

 1、過分依賴虛擬經濟,經濟增長難持續

 經濟結構調整,是當前麵臨的較為緊迫的問題。我們現在拉動經濟的,第一方麵是房地產,第二是互聯網,第三是金融交易,基本都是虛擬經濟,容易產生泡沫,實體經濟創新嚴重不足,導致經濟增長不可持續。

 目前對消費技術的創新、社交技術創新是多的,但對生產技術領域的創新是少的,那些技術創新不代表經濟增長,比如支付寶雖然加快了支付的速度,但並未創造出新的財富,甚至都不增加人們的收入,同樣,騰訊的很多創新也不能算是創新,在網上發紅包、搶紅包能算是創新嗎?這些行為並不創造真實財富,也不能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反而消耗了大家的時間,浪費了大家的精力。現在這款王者榮耀的遊戲,吸引了眾多玩家,導致年輕人不願意到工廠上班,寧可做保安和物流工,為什麽?因為他要時間玩遊戲,在工廠上班是沒有時間玩遊戲的。

 那什麽樣的創新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製造業及其創新能力?回答隻能是生產技術的創新。現在製造業找不到方向。過去那種普惠大眾的經濟結構,逐漸成為隻對少數人有利的經濟結構。農民越來越難找到工作。

 目前中國廉價勞動力成本的優勢,正在逐漸被南亞國家取代,印度(專題)、巴基斯坦、斯裏蘭卡等等。人力成本在上升,中國的工業製造麵臨巨大挑戰,若不能找到自有競爭力,中國的人均經濟增長將遭遇瓶頸。

  

 2、扶貧越扶越貧?

 關鍵提升勞動力質量

 很多地方的扶貧,為什麽越扶越貧?劉易斯增長的過早結束,把農民變成城市產業工人的渠道就被切斷了(劉易斯增長:發展中國家二、三產業不發達,農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務農收入低,隻要城鎮務工收入略高一些,大批農民就會湧入城鎮,由此帶來的經濟增長被稱為劉易斯增長。編者注)。

 高新技術過快取代傳統製造業,農民工進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且城市的生活成本又在快速提高。回到農村,由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決定的生產率要遠遠低於城市製造業,隻能靠政府補貼。而一旦政府的補貼高於勞動所得,農民就會去追求閑暇,於是就會變得更加貧困。

 這時候政府和社會最該做的事情是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理由很簡單,企業的生產技術在進步,資本裝備在增加,需要有技術的勞動,但是如果沒有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不把他們從農民改變成為工匠,不僅不能提高農民的收入,而且也將會使中國製造業所麵臨的人力資本瓶頸難以突破。  

 3、創新要成為生產力

 需打造社會創新體係

 我們希望通過創新來提升產業結構,但中國的創新嚴重不足、進展緩慢,原因何在?創新所需要的社會條件是很高的,至少需要以下三個方麵的支持,僅有政策是不夠的:第一,需要創造創新的社會生態;第二,需要創建創新的產業鏈;第三需要創新要素的協同。

 全世界創新做得最好的是美國矽穀,它是一個生態係統。以斯坦福大學和加州伯克利分校為主,周邊集聚著上百所高等院校,這在方圓幾十平方公裏的空間上會形成一個什麽樣的局麵?幾十萬知識分子的規模集聚,幾千個實驗室的規模集聚,每天都會有創造發明,然後通過一個創新的社會生態係統把它轉變成為新的產品、便誕生數量眾多的偉大公司。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真正在創新的,即熊彼特毀滅性創新的也許隻有美國。

 所以我看美國的經濟基本不看華爾街,創新的社會生態不是靠政策可以改變的。創新的社會生態係統至少需要以下要素的組合:小型公司做創新,大型公司做規模;競爭企業的行業開放式的創新與商業之間的平衡;成功的企業家,開創企業的早期雇員,應該獲得高額的財富回報,其中主要的不是薪酬,而是股權。如此等等。

 創新的產業鏈需要以下要素的組合:必須要有上遊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其作品就是專利;必須要有風險資本的介入,它們為企業家創新提供現金預付;最後還得有偉大的企業家,他們把人才與專利加以商業化的組合變成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這是一個創新的產業鏈。專利必須成為產品,才是有意義的創新,否則就是一張廢紙。最後就是創新要素的協同,這裏所說的要素主要是:企業家、人力資本供給和風險投資。企業家要做產品創新,一定要有人才,還得有不為金錢隻為意義的風險投資。沒有這些要素的組合,所有關於創新的政策支持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4、貿易戰的曆史經驗:

 逆差國的天然優勢

 回顧曆史,凡是順差國和逆差國打貿易戰,順差國都敗了。第一個例子是獨立戰爭。當時英國不給美國貿易機會,導致美國貿易逆差和英國貿易的順差,美國通過獨立戰爭獲得了國家主權,擺脫了英國的壓製,推動了貿易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相似的案例還有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和美國的貿易戰爭等。

 理論上講,逆差國不怕打貿易戰,因為對於逆差國來講,最好的結果是順差國願意通過開放市場來恢複貿易平衡。最壞的結果就是就是通過貿易流量的減少來減少貿易逆差。因此,不管出現什麽結果,貿易逆差國都是貿易經常項的改善。但是,對於貿易順差國來講,這兩種結果所產生的成本是不一樣的,前者不影響經濟增長,但後者必定會導致產能過剩。

 回到現實中,美國麵臨的問題是經常項逆差太大,中國的問題是產能過剩。基本麵完全不同。如果打貿易戰,美國能得到什麽?中國又能得到什麽?美國進口減少,經常項逆差減少。中國出口下降,產能進一步過剩。所以,隻有推動貿易自由化改革,才是有助於恢複貿易平衡和維持貿易繼續增長的理性選擇。

 總之,對於中國來說問題的重點不在於有沒有能力打貿易戰,而是貿易戰的後果能否承受的起。至於打貿易戰美國必輸,更是缺乏理論與事實根據的武斷之說。

 看輸贏不僅要看清單,而且還要看戰後的增長空間到底有多大?至於打貿易戰為什麽必定是順差國輸給逆差國,原因就在於貿易逆差國擁有更多的平衡方法,包括貿易自由化、貿易保護(合法的、甚至是違約的)、直至貨幣貶值。

 然而對於貿易順差國來說,除了貿易自由化,似乎沒有什麽更多的工具可用。也就德國,可以通過政府減稅、降低工資率讓實際匯率貶值、建立歐元區讓各義匯率貶值而成功躲過了廣場協議的衝擊。但是這樣理性的國家、並能製定如此高質量的政策的國家,世界上還有幾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