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對"舌尖1"中歐陽師傅的村菜的美好記憶,滿懷期望地收看了"舌尖2",不料,殃視禁不起表揚,又犯了老毛病。
殃視之老毛病,一曰假。打著紀錄片的幌子,卻充斥著各種擺拍。人人臉上是豐收的喜悅,勞動的驕傲。解說詞禁不起推敲,動輒"最甜"、"最香"、"最美",高潮處,深沉的男中音竟然說:"在中國,最好的美味留給了農民。"
二曰大。"民以食為天",題材本身已是"天大",殃視猶嫌不足,兀自煽情拔高不已。要體現曆史悠久,文化傳承;又要宣揚民族團結,領土完整。吃貨觀眾本來隻有意淫美食,咽咽口水的願望,結果竟被搞得"回腸蕩氣",胃口索然。
三曰空。此次殃視急功近利,細節描述很不到位。基本的5W1H(what, where, when, who, why and how) 六個要素中,後兩者多有缺失。一種食物為什麽好吃,怎麽做的,這兩個最關鍵的問題觀眾找不到答案。基本功不夠,殃視就在解說詞裏充水。老陳的掛麵一段中,把麵曬幹這麽簡單的事情,深沉的男中音充滿詩意地詮釋為"接受陽光和空氣的塑造"。
也許觀眾完全誤解了這個節目的名字,此"舌"非觀眾"舌底生津",布滿味蕾之舌,而是殃視"舌燦蓮花""搖唇鼓舌"之舌。
吃貨決定從現在開始棄看"舌尖",轉而追捧報道首長行蹤的"新聞聯播",迄今已經知道了北京炒肝是稠的好,河南的燴麵配胡辣湯香,新疆的幹果不施化肥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