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品味南洋:新加坡、檳城遊(四)

(2017-05-22 16:11:01) 下一個

(四)

娘惹人是下南洋的華人與當地馬來人通婚的後代,又稱土生華人,"娘惹"這一名稱來源於閩南話稱母親為"阿娘",有說法稱他們的祖先是當年跟隨鄭和下西洋的500名部下。新加坡與檳城都有娘惹人博物館,介紹他們獨特的文化、衣著、用具等。我走馬觀花得出的粗淺結論是:娘
人物質上本地化,精神上中國化。前者表現在他們的衣料輕薄透氣,衣袖長,服飾寬鬆,以適應當地的熱帶氣候。而堂屋裏供奉著觀音,玉帝和財神,這符合明代來客信仰道教的傳統。匾額上的對聯“耕讀兩途,讀可榮身耕可富;勤儉二字,勤能創業儉能盈”是來自菜根譚的<<傳家寶>>。娘惹菜的特點則反映了福廣菜係與當地食材,氣候的融合,食材普通,以豬肉,禽,蛋為主材,加入大量香料以達到防腐保鮮的目的。當年印度的香料,中國的瓷器,泰國的農產品,西方的工業品正是在此大量交易。

華人世代信奉的儉勤二字,在檳城的街頭鮮活地上演著。藍樓附近的大排擋,售賣簡單而美味的泡飯和各色鹵味,由一位胖大爺和幾位手腳極為麻利的女服務員打理,他們之間的默契和效率組成了一條看不見的傳送帶,不是流水線,勝似流水線。即便十幾桌全部坐滿,任意顧客的飯菜總能在兩分鍾之類到達。速度並沒有降低質量,鹵鴨血入口即化,小牛問這是不是果凍。吃個半飽停下來觀察,胖老板真的是一刻不停,舀飯入鍋後,連等飯泡熱的幾秒鍾也不肯放過,馬上撿起鹹蛋剝起殼來。服務員們也是走馬燈似地轉,沒有一刻有人閑著等事幹(我寫完這段回頭讀的時候,都覺得呼吸有些急促)。

但要創大業,發大財,僅靠儉勤仿佛不夠。修建藍樓的張弼士是大清銀行(中國銀行的前身)的發起人之一,並創立了張裕葡萄酒的品牌,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知名的華商。在他的發家史中,機變更為重要。聽解說時,我們特別關注他是怎麽掘到的第一桶金,原來是娶了富家女。發達以後,他相繼娶了七房姨太,聽到當他74歲,17歲的七姨太為他生了最後一個兒子時,我和老牛相視一笑,同時想到了雨傘獵熊的笑話(一位八旬老翁興奮地告訴他的家庭醫生,說他年輕的妻子懷孕了,醫生不便明說,就給他講了個故事:一個紳士拿著雨傘在樹林裏散步,突然一頭熊向他撲了過來,他急忙舉起雨傘向熊開了一槍,熊被擊中,倒斃在地。老翁聽了,馬上叫起來:"不可能,一定是別人開的槍。")。

財富給了張弼士無比的自信,他在修建藍樓時做了九代人同居此處的規劃,遺囑中規定隻有在小兒子過世以後,藍樓才能出售。僅僅八十年後,藍樓無奈易主,而且出售之前張家已然拮據,不過是為了滿足出售條件苦熬日月,賣樓時,屋簷下租住了34家人。

九代規劃,二世而終,一生精明的張弼士終究算不過冥冥中的天意:戰亂,政權更替,繼承人經營不善。為人父母者,教訓深刻,授兒以魚,何如授兒以漁!

檳城有多處孫中山的紀念館,是他籌錢搞事的舊址。1905到1910年五年間,他先後六次到檳城,哭著向當地華僑伸手,還挺會說的:"對不起大家,又來了,事又沒搞成,不過,我不靠大家,又能靠誰呢?"我很好奇他有否在此地發行革命軍政府債券,專門到網上查了一下,結論是沒有,來自檳城的資助全部是捐贈,還有多名檳城華僑在廣州黃花崗起義中犧牲。

這一查,倒有一個有趣的發現,關於孫中山在檳城的活動,來自大陸媒體上的信息大多刪掉了一個重要隨從的名字,此人當時無論才情,品德,相貌均為人中龍鳳,他就是汪精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