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上的節目演到十個以後,弟弟開始哼哼唧唧了。說實話,連大人都有點被膩到了。演出叫做"禦浪而歌-交叉處小學年終音樂會"(The Junction rules the waves),主題是大海,各班的節目都以此展開。於是,各種型號的海盜、維金人輪番出現,揮舞著刀、劍、斧頭,唱著、叫著"要發達就出去闖一闖"。台上演得可愛,台下笑聲一片。唯有一顆中國心在嘀咕,這不是為"壞人"張目嗎?
看過一本<<歐洲極簡史>>,關於歐洲文化的來源,書中歸納出三條:一是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科學及藝術成就;二是基督教的教義;三是北方蠻族(指不時進犯古羅馬帝國北部邊境,來自現德、法北部的"鄉巴佬",也包括稍後從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南下的維金人)把打仗當遊戲的人生態度。
一脈相承。就這演出來說,台上的小"海盜"們還真覺得打打殺殺是件挺好玩的事,刺激、過癮,還能發達。猜台下的父母們當年差不多也這麽長大的。人家是以此為樂,咱們的傳統是溫良謙恭讓。幾百年來,文化的差異一定程度上也幫助塑造了現實的格局。
澳洲絕對是"海盜"們冒險成功的一個經典案例,隻可憐無辜的土著不幸做了犧牲品。據登陸的英國人發回國的報告描述,1800年前後,澳洲共有200多個部落,社會結構完整。土著人皮膚黝黑,身材高大苗條。高身材證明他們的食物多樣,營養健全。當時的情況就好比武俠小說裏常提到的"一個不會武功的小孩卻拿著價值連城的財寶在江湖行走",結果可想而知。
如何對待手持望遠鏡和火藥槍的外來人,對土著們是個考驗。紐卡斯爾本地就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曆史記載。發現煤層後,英國人即押送了一批罪犯來挖礦,有犯人不堪勞役之苦,逃到附近土著的村裏躲藏。看管的英國人一麵用威士忌懸賞,一麵提著火藥槍上門威脅。有的土著經受不住美酒的誘惑,當即交人;有的則把白人逃犯當成了自己轉世的祖先,勇敢地保護了下來。
在被迫"文明"化的過程中,土著們不可避免地失卻了自我文化認證和精神家園,令人吃驚地是連他們的生理基因都被白人的食譜改變了。現在的土著,膚色變褐(我猜是喝多了可樂),身材多數臃腫不堪(吃多了薯條?),社會地位總體來說屬於弱勢群體。
"海盜"們呢?終於洗腳上岸做紳士了。"對不起"他們對土著說。當年沒把自己當客人,今天在重要場合卻往往安排一個土著先來一段"土著歡迎你"的開場白,以減輕負疚感(如果有的話),證明合法性。
終於捱到了姐姐的第二次出場,她揮舞著維金人的板斧,其他娃娃舉的牌子上寫著"宜家-->","維金人尋工","雇我"等,十分搞笑。
散場時大約晚上9點半。第二天,整個學校居然有一半的學生請假,理由是睡得太晚起不來。聽中國朋友說小孩作業要做到11點,相比之下,小"海盜"們可實在太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