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5英國遊

(2017-05-08 16:53:42) 下一個

猴猴考上了精英中學, 笛子演奏通過四級, 還拿到了學校繪畫比賽的大獎。婆婆, 大姨媽, 舅舅通過微信大加表揚。小牛絞盡腦汁,終於找到一件可以與姐姐的表現相抗衡的成就,他按著微信上的說話鍵, 吭哧了半天, 憋出一句:"婆婆, 我, 我, 我不吃手了。"

為了獎勵娃們,特別是小牛的努力,決定來一次海外旅遊, 目的地---英格蘭。

一, 布萊登 (Brighton)

布萊登位於倫敦南麵,瀕海。小城地勢西高東低,建築布局緊湊,白色的聯排住宅依山勢層層排列,狹窄的街道穿插其間,交通卻並不擁堵。

我們就住在這些聯排住宅中的一套,樓梯很窄,隻容一人通過,家俱肯定不可能由此搬入。Airbnb是近年來用戶擴張很快的住房分享網站,與優步一樣,發源於英國。網上的照片同實物比較,基本"所見即所得",但由於見多了澳洲的大房間,對這裏空間的局促稍微花了幾分鍾來適應。主人一定酷愛旅遊,牆上的照片攝於世界各地,書架上、壁爐邊也擺著來自不同國家的紀念品和小飾物。客廳的沙發不起眼卻很舒適,咖啡桌像是一隻老舊的木頭箱子,別具情調。廚房位於整套房子的中心,采光最好。臥室通往兩平方米的後院,葡萄葉覆著高高的白色院牆。

布萊登在英國以當地同性戀者的大膽出格行為而聞名。整個城市以連接火車站和海灘的主街為界,西邊住直人(straight,即異性戀者,不是心直口快的意思),建築以類似我們租住的白色排屋為主,整齊劃一,在綿綿秋雨中倍顯清冷。東邊的色調就豐富得多了,窗戶上懸著彩虹旗,外牆塗成五顏六色,晚上橋洞裏亮起的路燈也是七彩。彩虹是世界通用的同性戀者的標誌。磨合至今,東西兩麵已經相安無事。即便是兩個虯髯大漢十指緊扣走在街上,也無人會多看一眼。

同性戀者的狂野沒領略,見到的是警察對球迷的高度戒備。英式橄欖球世界杯賽正在英國舉行, 布萊頓是其中一個賽場。火車站早早排好了鐵柵欄來規控人流,街上巡警驟增。有人以為我們也是來看球的,還讚賞地說:"你們打得好!"我知道,他們是把我們當成日本人了。

布萊登的海灘迷住了娃們。沒有細沙,海灘上鋪滿了雞蛋大小的鵝卵石, 主色調是褐色。細細挑撿, 可以拾到色彩和花紋都很獨特的。娃們往海裏扔石頭,比賽看誰扔得遠。小牛氣力吃虧,媽媽就給他講解45度拋射角的原理,結果猴猴學得快,扔得更遠了。在卵石海灘上賽跑, 是奇特的體驗: 原本腳下幹幹的,跑著跑著,海灘上就冒水了。原來陽光隻曬幹了表麵,下層的卵石間還貯著水。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跑步時把重心落在後跟上的老牛竟然完勝,恐怕是因為這樣腳步落得實,踩得穩。小牛不求跑贏,就喜歡腳下石頭亂滾,步伐踉蹌的新鮮感。

炸魚薯條隻一頓就膩了,好在同胞的足跡遍天下。主街上隨便走走,就依次見到火鍋,拉麵和上海菜。中藥店的業務居然包括機場接送,行李寄存,雅思指導,考試押題,還有一項特殊服務:早孕測試。布萊登附近有兩所大學,鐵打的中藥店,流水的中國學生, 不知給英國的GDP貢獻了多少?

湘菜館生意很好,據說開了有十幾年了。一到周末,就成了留學生們的聚餐地。我們索性也把它當成了食堂。普通的菜式最能測試出廚師的水平, 冬瓜燉排骨, 青椒小魚, 黃豆燴老鴨, 都入口鮮美, 回味悠長。心滿意足出來,慢慢向高處的住地走去,老牛背著小牛在前麵,小牛的屁屁正好在猴猴的麵前,猴猴順手給了它輕輕的一巴掌,小牛不怒反笑,然後大家都笑了。夜風吹過,將這笑聲帶向遠處去。

二, 在倫敦㈠

倫敦是一位致仕歸來的隱者。壯誌已酬,雄心已慰,還需要對這世界證明什麽嗎?它以素顏示人:泰晤士河,任它混濁著;維多利亞車站的站台,任它起伏不平著;地鐵通道狹窄擁擠,人們安之若素;就連倫敦市長的一頭金發, 也總是蓬亂著。

不過, 大笨鍾慢了6秒, 是一定要修正的。如今, 德國的精密儀器,瑞士的鍾表享譽世界,別忘了英國才是工業革命的鼻祖,Ben可是已經走了156年了。

議會大廈前麵的大橋上遊人如織,好幾個中東樣貌的男人在地上擺出三隻酒杯和一個小球,大聲邀請遊客玩一把,猜中蓋著球的酒杯者即贏20鎊。觀看他們與"顧客"之間的交易過程很有意思。一個情緒激動的年輕女"顧客"猛力把20鎊的鈔票塞到擺攤的男人手中,男人翻開酒杯,猜對了!男人仿佛很遺憾地還了40鎊給她。看,賺錢就是這麽容易。可惜,女"顧客"過火的表演已經讓人生疑,加上雙方那仿佛來自同一個村的氣質和長相,這騙局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打折扣了。

登高遠望,俯瞰市容,巴黎有埃菲爾鐵塔,倫敦就建了個大轉輪,美其名曰"倫敦眼",轉一圈約半小時。也許是由於大量燒煤對空氣的嚴重汙染,與巴黎比較,倫敦的古建築外觀顯得更陳舊。新舊建築之間的規劃也不如巴黎井然有序。畢竟,二戰時德國空軍的破壞力不可小覷,而法國選擇了早早投降,避免了象倫敦一樣多處被炸成廢墟。

在分享人類文明成果方麵,英國人比法國人大方多了。巴黎的盧浮宮十年前的門票就是三十歐元, 而大英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都是免費參觀。大英博物館的導遊手冊深諳普通遊客的心理,首頁即是必看的十件寶貝,排第一的當然是羅塞塔石碑,中國的一對元代的青花瓷花瓶排第九。從展品的排列和文字解說上來看,英國人最推崇的還是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傳承,而遠東文明的吸引力更多的來自異域風情。

大英博物館的許多展品, 包括一些鎮館之寶, 都是18,19世紀的探險家所貢獻。在世界著名的文化遺址,包括埃及,希臘,土耳其,伊拉克,中國,當時的政府根本沒有文物保護的意識和相關法律法規,文物任憑探險家們予取予求。對於這種野蠻行徑,博物館辯解道:"客觀上防止了文物繼續風化殘損,使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古文明的燦爛。目前,由於保存條件的原因, 還不能將文物歸還母國。"

參觀博物館是件體力活。四個小時過去,我已是強弩之末,見猴子還饒有興致地趴在玻璃櫃上看楔形文字,我隻能掙紮著走到一邊坐下等她。患了"審美疲勞"的不止我一個,一中年男人一邊舉著手提攝像機掃過展品,一邊自嘲地說:"下征性勒卡卡(雲南話, 象征性地看看)。"

倫敦塔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這裏最初是英王的城堡,後來成了囚禁欽犯的監獄。被控叛國罪的犯人被船押運至此,從臨河的門進入倫敦塔。如今泰晤士河的岸壁上還刷著白色的大字:"Traitor 'sGate(叛賊之門)"。稍加玩味,便覺得這大白字充滿黑色幽默,有一些滿不在乎,有一些"逝者如斯夫"的喟歎,還有一些"盡付笑談中"的豁達。

有名的"叛賊"包括托馬斯•摩爾,亨利八世的兩位王後,蘇格蘭的瑪麗女王。登基前的伊莉莎白一世也被同父異母的姐姐,人稱"血腥瑪麗"的瑪麗一世囚禁於此。愛德華四世的兩位王子被叔父理查三世秘密關押在倫敦塔中,後來即告失蹤,成為英國曆史上著名的懸案。莎士比亞據此寫出了《王子複仇記》。一間小石屋的門口,一張不起眼的文字說明寫道:"2012年,兩具兒童的遺骨在附近的樓梯下被掘出。"也許這就是懸案的終結?細思之下,不勝唏噓,"不幸生於帝王家"也有英國版。

大多數"叛賊"的命運終結於斷頭台。刑場分兩處,公共刑場位於倫敦塔的圍牆外,行刑時,市民可盡情圍觀。皇室成員則可避免這一羞辱,他們在塔內的私家刑場了卻一生。現私家刑場的原址處是一座矮矮的雕塑,黑色大理石的圓盤底座,半透明的淡綠色的頂部,中間突出的白色方塊,像一朵流淚的蓮花。雕塑四周的磚壁上,用多國文字刻著一首詩,大意是:來自八方的遊人啊,在此請停下腳步,為那些逝去的靈魂靜默片刻,,,,,,

對曆史,不矯飾,不遺忘;對生命,不評判,給予所有橫死的個體同樣的痛惜和哀悼,無論當時他們是聖徒,奸臣抑或蕩婦。這樣的人文觀和曆史觀,我心懷崇敬。

在倫敦(二)

倫敦橋又叫倫敦塔橋,是倫敦的標誌性建築,橋麵可以向兩岸拉起。從橋欄杆上新塗的天藍色油漆就可看出倫敦人對它的愛惜。正值陰天,一對亞裔新婚夫婦在橋上拍婚紗照, 男的看上去才二十出頭, 女的卻象三十多歲的熟女,外形實在不配,讓人疑心愛情之外別有隱情。這樣俗氣八卦的想法隻能悄聲跟老牛嘀咕一下,不然,兩個"憨小外"又要說議論別人不好了。

遊船從倫敦橋駛往威斯敏斯特議會大廈,沿途任意一個古建築都聯係著享譽世界的名人名事。莎士比亞劇院在左岸。莎翁的著作全球累計印刷量世界第二,無人能及,因為排第一的是聖經。

聖保羅大教堂的拱頂下最尊貴的墓地由國王喬治三世讓給了為國捐軀的海軍中將尼爾森。與"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中國傳統思想不同, 英國貴族講究的是"流血不流汗", 軍人總被授予崇高的榮譽。中學曆史書上的反麵角色,洋槍隊的戈登,在英國被尊為軍神。如今皇室成員中的男性, 也往往有在軍隊裏服役的經曆。

遊船上導遊的解說不時穿插一些笑話,惹得鄰座的老太太"咕咕"地笑。我們卻因為聽不懂急得抓耳撓腮,早知道這對說第二語言的人來說很正常,不過終究是心有不甘。

泰晤士河兩岸最古老的建築是一座古埃及的方尖碑,來自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的宏偉神廟。本來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神廟前的一座也被英國看中,無奈英軍當年在北非不敵拿破侖的法軍,隻得將它拱手相讓。法國派到埃及去接運方尖碑的正是象形文字的破譯者商博良。

十九世紀初,英法兩國展開了破譯象形文學的競賽,雖然羅塞塔石碑被英國搶到,商博良還是憑著多年的積累,同時請人從倫敦弄到石碑碑文的抄件,最終讓法國贏得了這場比賽。所謂象形文字,其實並不貼切,因為這種文字中還有擬音的元素。比如,為表達貓這個意思,象形文字是先畫一個貓的形狀,然後再拚出貓的叫聲"喵"。商博良參破了這個規則,從而找到了研究埃及文明的密匙。每念於此, 總要為他的靈氣與悟性再三地擊節讚歎。

商博良到了埃及, 見到當地文物流失和損壞的情形, 於心不忍, 即向埃及政府建議成立國家博物館, 保護文物。不過, 方尖碑還是要運走的。如今, 它矗立在巴黎的協和廣場上,遊人可近距離觀賞。記憶中,這塊古老的花崗岩令人驚訝地"年輕",千年的歲月和萬裏的旅程都未使其蒙塵,金色的象形文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威斯敏斯特議會大廈當日不對遊人開放,隻得作罷。大門前隻一尊塑像,好奇心頓起,剛剛路過的公園裏有邱吉爾等名人的塑像,都隻能以"集體"形式"出場",誰這麽牛,竟獨亨此處?細看基座上的名字,頓時釋然,真的,再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了。奧利弗•克倫威爾, 平民出身的議員, 英國內戰時的國民軍總司令,主持砍下了查理一世的頭。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眾多名人的安息之地, 因此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17世紀初,英王詹姆斯一世為兒子查理一世迎娶法國公主,命人依照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圖紙修建了巴黎聖母院。實地一看,果然是一樣的設計。隻是威斯敏思特大教堂外觀比較陳舊,畢竟早建了四百年。

周日的下午正好有一場禮拜,目測排隊進場的人們大多是遊客。進到中殿,最顯眼處,牛頓墓正對大門, 真是備極哀榮。相較之下,一位現代的總理隻占了一塊地磚的麵積, 我小心地繞行, 避免踩到他的墓碑。

神職人員布道的聲音從麥克風裏傳出,低沉,渾厚,不疾不徐,在高高的穹頂下回蕩。陽光透過彩色玻璃,投射在殿內的柱子,雕塑上。仰望穹頂, 倍覺自己的渺小。這樣的氛圍讓人不禁思考起"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生命的意義何在?"這些嚴肅, 終極的問題。

禮拜進行了一個多小時, 小牛和大人一起坐著聽講, 站著唱歌,以極大的耐心和毅力頂了下來。我感激地拍拍他的頭, 以示嘉許。

三, 朝聖之旅

往古城坎特貝瑞(Canterbury)的公路,是窄窄的雙向兩車道。兩旁的行道樹靠路中間的部分一律修剪成直角,坐在雙層大巴上層的前排位置,正好看見前進的巴士準確地嵌進"量身訂做"的直角,好似拚圖一般。樹木茂密的地方,兩邊的直角拚接在一處,汽車就在綠色的帳幕下穿行了。

開闊之處,公路兩邊,是或平坦,或和緩起伏著的田園。無論是牧場, 剛收割過的麥地, 還是矮矮的玉米地, 一律拾掇得齊整。隻見"圈地運動"的成果, ----每塊地都大到可供機械化耕作;卻不見曆史書的插圖上,代表圈地人的貪婪的圍欄,----地界隻由樹叢或灌木標識。北緯50度的中秋,仍是一片鬱鬱蔥蔥的綠。偶有小河流過牧場,水必是清亮的,滿溢著。綿羊站在岸邊毫不費力地暢飲。

人說英國的靈魂在鄉村,這樣優雅的表述倒不如老牛淳樸的感歎直觀:"他們怎麽能把農村搞得這樣幹淨!"

路邊的老屋, 瓦上有苔痕, 青藤爬滿半邊牆壁, 卻不顯破敗, 隻幽然有古意。

也許因為征地的困難,也許因為對農用地的保護,公路隻能維持窄窄的單車道,塞車也就不足為奇了。主路上的車隊望不見頭尾,和支路交叉的十字路口還沒紅綠燈, 支路上右轉的車不知要等到何時? 不過看起來那些司機都很有信心。果然每隔幾分鍾, 兩個方向直行的車都會默契地留出空檔, 讓支路上右轉的車加入。

坎特貝瑞的吸引力來自兩個人,一個是被羅馬天主教和英國安格理肯教派都遵為聖人的托馬斯•拜科特(Thomas  Becket )。他身為坎特貝瑞大主教,於1170年在坎特貝瑞大教堂殉道。令史學家們津津樂道的是國王亨利二世究竟有沒有直接下達刺殺的命令。當時, "君權神授"是既定規則,亨利卻圖謀將國王的地位提高,向"神權君授"過渡,不想遭到托馬斯執拗的阻撓。亨利於是在豢養的騎士麵前自言自語:"誰能幫我除掉這討厭的修道士?"還有一種說法,亨利的原話應是"我白養了一班吃穿奢靡的飯桶,竟讓我忍受這出身低微的修道士的輕慢。"無論如何,四個騎士當即踏上了殺人之旅。

另一個是英國文學之父,生活在十四世紀的喬弗瑞•喬叟(Geoffrey Chaucer),著有<<坎特貝瑞的傳說>>(The Tale of Canterbury  ),描寫的是當時各階層的人在前往坎特貝瑞朝聖的路上,舉行講故事比賽,這些故事生動地刻畫了中世紀的英國的生活場景。他們的朝聖, 就是到坎特貝瑞大教堂, 在托馬斯的神龕前祈禱健康和好運。

古城的城牆已不見蹤跡,惟石頭刻製的高高的西門還矗立在交通要道上,雙層大巴剛好可從門洞通過。毋須尋找,跟著人流就到了大教堂。托馬斯的神龕曾在亨利八世實行宗教重塑時被鏟除。現牆上所掛的四把劍組成的雕塑是86年由現代藝術家設計的,其中兩個劍尖鑄成了暗紅,暗指當時四個騎士在場,兩人下了重手。當事時,托馬斯頭顱被劈開, 鮮血與腦漿潑撒台階。

喬叟的《坎特貝瑞的傳說》也是古城必用的旅遊資源。一棟小屋, 接待人員打扮成中世紀的騎士, 遊客每人獲發一支放音棒,經過一間間小黑屋。每間屋子裏,放音棒會放一個故事,講故事的人依次是法官, 磨坊主, 騎士和一個寡婦。故事一開講, 黑屋子的某個位置會放映出故事的場景。兒童的放音棒裏所用的英語與成人不同,估計詞匯簡單一些,一些少兒不宜的部分就模糊掉或幹脆略過了。猴猴聽得很認真,小牛對黑屋子有些害怕,緊緊地拉著我。

最後一個故事講完, 黑暗中突然閃出一個"騎士", 問道:"你們是來朝聖的嗎?"這時牆上現出了聖人托馬斯的畫像,"騎士"朝著托馬斯的畫像誇張地高聲祈禱著,卻意在搞笑。為捍衛神權,當年托馬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如今一切"盡入漁樵閑話。"其實耶穌早就說了,"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在對上帝和凱撒都可以不太在意的年代,人們好奇的是亨利的話可否使其"教唆殺人"罪成立。

在最後娛樂了遊客後,"騎士"宣布,下個故事,由商人講。出得門來,正是售賣紀念品的小賣部。英式幽默, 果然是不動聲色。

四, 娃娃的樂趣

(一)M&M World

這是我之前從來沒聽說過的地方。不知娃們從哪知道的信息, 把它"強行"擠入了日程。到了一看, 原來是個賣巧克力糖豆的店。

難怪孩子喜歡。用巧克力糖豆拚成的壁畫五顏六色,當紅的動畫角色站在角落裏等著孩子們合影。自1920年代以來,M&M各個時期的商標和動畫形象懸掛在樓梯的上方。整體布置時尚,明快,又不乏曆史悠久的老店特有的內斂的成就感。

自助選擇,個性化糖豆是娃們最感興趣的部分。有幾十種不同顏色, 形狀, 大小, 口味的糖豆可以選, 糖罐排在牆上,加上燈光效果,漂亮得像圖畫。用小袋子接住出口,象開關水龍頭一樣控製所需數量,僅是這個過程就盡夠讓娃們既興奮又緊張了。想讓自己的糖豆和別人的不一樣嗎?電腦上自己設計選擇的圖樣文字,立馬可以印在糖豆上。猴猴選了大象的卡通頭像, 小牛打進自己的名字, 媽媽的選擇是米字旗, 大家一起給老牛選了"Super  Dad"。

除了糖豆, 店裏的"衍生"商品也很暢銷。文具, 小飾物,日化品,T恤,就連茶杯都讓娃們愛不釋手。一則因為設計的確可愛,二來澳洲買不到,帶回去可以在小夥伴麵前炫耀炫耀。小牛看中了一件印有星戰角色的T恤,猴猴買了一套多種巧克力口味的潤唇膏, 準備分給好朋友。

都說孩子的錢好掙,但在食品這樣的傳統產業中,能跳出同質化的競爭,讓父母們心甘情願地支付溢價,實現"衍生"商品的銷售,足見M&M在市場調查和產品研發方麵, 是做得非常用心的。

(二)四維倫敦
從"倫敦眼"下來,走進小劇場,戴上特製的眼鏡。"四維倫敦"是一部短短的旅遊宣傳片,主旨是"倫敦歡迎你"。大笨鍾,雙層巴士,紅色電話亭,倫敦橋等代表性的標識一一出現。海鷗從畫麵中"飛了出來",近得可以啄到鼻尖,引得孩子們一陣尖叫,膽大的卻伸出手去, 想摸摸它們。

知道這是三維效果,那還有一維呢?屏幕上的小姑娘騎在爸爸脖子上吹泡泡, 肥皂泡泡飛呀飛, 飛向天空,飛到眼前,伸手去接,泡泡卻"撲"地一下破了, 原來這個是真的。大家恍然大悟地笑起來。

散場了, 猴猴和小牛同時注意到地上濕濕的痕跡, 正是肥皂泡留下的。

(三)地鐵裏

英國人的酸腐英語在地鐵裏即可略窺一斑。主要表現在一,用大詞, "approach (行進)", "calling at (停靠)"這些詞在澳洲火車上聞所未聞, 兩個詞"next stop(下一站)"即可達到目的;二,長句子。"Mind the gap between  the train and platform.(小心列車和站台之間的空隙)"。在澳洲, 隻用前半句足矣。難道上下車時,還有其他空隙需要小心嗎?

全家一起討論, 想找出澳洲英語用詞簡單, 句子短的原因。最後定稿的版本由媽媽和猴猴主創。

說,1788年,阿瑟•菲利浦(後來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的第一任總督)率英國的第一支移民船隊到達悉尼, 為讓大家做好下船準備, 他宣布, "The fleet is Sydney service, calling at Botany Bay and Circular quay. The fleet is now approaching BotanyBay."不料,船上乘客以服刑人員和流民為主,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都不知所謂地瞪著他, 毫無反應。他急了, 隻好選了最簡單的詞, "Next Stop, Botany  Bay."

到了Botany  Bay (現悉尼機場附近), 才發現這裏根本不適合上岸, 叢林中充滿敵意的土人虎視眈眈地盯著他們, 英國人剛剛試著上了幾個人, 土人的長矛和飛去來器就飛了過來。菲利浦大聲示警:"Mind the boomerang , ,," 話未說完, 飛去來器已到眼前, 他隻能把後半句 "targeting at your neck" 咽了回去。

所以, 今天我們免受大詞和長句子的困擾, 要謝謝第一船隊的草根移民和土人們。

(四)動物園

倫敦動物園位於倫敦西區。原皇家禁苑現在是一望無邊的草坪,球場和公園。記得有篇文章說如今世界上房價最貴的三個城市依次是倫敦,香港和悉尼(我懷疑中國大陸未在統計之列)。寸土寸金的城區內有這樣的環境,難怪來自倫敦的同事老為自己家在西區而自豪。民主了幾百年,等級觀念還在。

一進動物園, 小牛就被企鵝館的一個設計征服了。一個球形的凹槽,從側麵嵌在水池的底部, 娃娃坐在裏麵, 企鵝就在周圍遊弋,隻隔著一層玻璃, 連鵝掌上的小疙瘩都清晰可見。小牛在這裏流連再三, 就連大家都在看台上圍觀企鵝吃午飯時, 他還呆在裏麵靜靜享受。

猴猴喜愛的是蝴蝶館。人工營造的熱帶雨林裏, 五顏六色的蝴蝶翩翩起舞。猴子舉著手機追拍, 可惜不久鏡頭就被濕熱的雨霧模糊了。

倫敦動物園曾有一隻世界聞名的熊。一戰時, 一個年輕的英國軍官在加拿大乘火車旅行,看到路邊有人在賣一隻小熊仔,他當即跳下車, 把它買了下來,一路帶回倫敦。在即將隨隊伍前往法國之前,他把小熊送給了倫敦動物園。小熊在動物園特別受娃娃的喜愛,有個小男孩每次都去看小熊,回家睡覺也抱著玩具熊。男孩的爸爸是一個卡通畫家,飽蘸著父愛,以動物園的小熊為原型,他創作了後來紅遍全球的維尼熊的故事。維尼, 是年輕軍官給小熊取的名,與他的家鄉同名。維尼是女孩, 活了24年快樂長壽的"熊" 生。

倫敦動物園全天在不同的場館都有講解, 講解員給遊客介紹各種動物的家鄉,他們的特點及生活習性,呼籲遊客為保護動物的組織捐款。在有的場館,遊客可以觀看動物進食。但是,這裏的動物既沒有被強迫牽出來供遊客合影的, 也沒有被馴化後表演節目的,更沒有用活的家禽逗弄猛獸的慘劇。在去過的動物園中,這裏的"獸" 道標準最高。

(五) 樂高樂園 (Lego Land)

正對溫莎堡的小咖啡館,隻有一個光頭男子打理,絡腮胡子,手臂上有刺青,說話卻很溫柔和緩。食物定價很不貴, 店裏貼著"歡迎自帶葡萄酒, 我們免費提供棋,牌,遊戲"的告示。吧台正麵掛一塊木牌, 上書"Happiness is but a biscuit away (幸福隻一塊餅幹之遙)。"這份淡泊, 深得我心。

乘車往樂高樂園的路上,天開始下雨了。娃們遊興不減, 指點著路邊草地上, 岩石邊的樂高人物, 期待之情溢於言表。

雨中遊園,有兩大好處:一是人少,乘坐電動設備不用等;二是每人一件明黃色的樂高雨披,倒是現成的家庭裝。

海盜船娃們坐得興高采烈,鼠媽卻緊閉雙眼祈禱趕緊結束。年齡不饒人,已經享受不了這種讓人頭暈想吐的刺激了。緊接著的過山車, 鼠媽幹脆打了退堂鼓, 還被娃們嘲笑了一番。哼,"好漢不提當年勇", 彼時鼠媽坐在過山車第一排, 全程談笑風生的風采你們來不及感受罷了。

樂園裏有多個水上設備:激流飛船, 碰碰船, 自駕小舟。水道兩邊,動畫人物用各式各樣的水槍向船上的遊客射擊,反正是不濕身就別想上岸。上了岸, 園裏裝備有家庭烘幹機, 三鎊一次。這倒好, 幹的把你弄濕,濕的幫你烘幹,目的都是從你口袋裏掏出錢來。

卡丁車也是娃們必玩的選擇, 小牛差兩天滿六歲, 被分到了幼兒組。和那些三,四歲的小屁孩一起"紅燈停,綠燈行",出來領到的駕照和姐姐的還不一樣, 小牛頗有些不爽。不過,坐直升機時, 老牛把操縱杆交給他, 小牛又樂開了花。

樂高樂園買樂高,是鼠媽早就許下的諾言, 小牛又怎會忘?拿著選好的忍者玩具, 小牛心滿意足。

遊園結束時,雨倒停了。不遠處的溫莎堡籠罩在雲霧中。曾幾何時, 皇室的後院成了娃娃的樂園?

後記

每寫完一篇,娃們都會要求我讀給他們聽,於是大家仿佛身臨其境地又遊玩了一遍。很欣慰這次自己沒有偷懶,堅持寫完了。鼠媽以身作則,希望娃們也能學著享受寫作和表達的樂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