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都鐸王室風雲錄(三):動蕩歲月之血腥瑪麗(2)

(2025-11-04 10:50:52) 下一個

1554年年初的華耶特叛亂也險些要了伊麗莎白公主的命。

叛亂發生時,伊麗莎白一如既往地和外界保持距離,躲在哈特福德郡自己的府邸阿什裏奇宮,一來避免為自己招來禍端,二來也是要隔岸觀火,靜觀事態發展。

雖然大家心照不宣,都知道華耶特叛亂的最終目的是扶持伊麗莎白上位取代瑪麗,但叛軍和伊麗莎白之間並沒有直接來往,也沒有證據證明伊麗莎白參與了叛亂計劃。但這並不等於她可以輕鬆脫鉤,西班牙方麵更不會就這麽輕易放過徹底鏟除英格蘭王位新教繼承人的機會。

1554年2月18日,王宮來人傳喚伊麗莎白到倫敦麵見女王,伊麗莎白拖說自己生病,無法進京,但來人表示可以用轎子把她抬到倫敦。眼看無法推脫,伊麗莎白換上一襲白衣,表明自己的清白,坐上轎子被抬到倫敦。

到倫敦後,瑪麗拒絕見伊麗莎白,為的是不給她任何辯解的機會,可能也不願意和妹妹發生無可挽回的直接衝突。瑪麗女王將伊麗莎白單獨安排住進懷特宮側殿,由衛隊嚴密看管。

西班牙方麵敦促瑪麗盡快將伊麗莎白處死,以免後患,但瑪麗不同意這麽做。畢竟兩人都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親人,而且在瑪麗生下子嗣之前,伊麗莎白還是都鐸家王位的第一繼承人。但瑪麗又不能忽視西班牙方麵的提議,是以做了折中,不讓伊麗莎白繼續住在懷特宮,而是將她送去倫敦塔這個專門關押叛國者的貴族天牢。

這是伊麗莎白第二次被關進倫敦塔,上一次是14歲時受托馬斯·西摩的牽連。她自己的母後安·波琳進了倫敦塔後就再沒能走出來,這次很可能輪到她自己上斷頭台了,畢竟王權爭奪中因為莫須有罪名而被問斬的何止一二。伊麗莎白的恐懼可想而知。

3月18日,伊麗莎白和嬤嬤凱特被從泰晤士河用小船送到倫敦塔,因為是囚犯,當然不能走正門,而是從倫敦塔最低處通往泰晤士河的叛國者之門(Traitors' Gate)進塔。

倫敦塔的這道水門,最早是十三世紀愛德華一世時代修建的,當時的倫敦塔是皇家在倫敦的防禦別宮,建這個門也隻是為倫敦塔提供一個可以直接從泰晤士河進出的通路。都鐸王室時代,倫敦塔逐漸從皇家重要居所變成皇家天牢。

3月18日,早春的倫敦下著傾盆大雨,駁船進入叛國者之門後,將伊麗莎白和嬤嬤送到入塔的石頭台階旁。伊麗莎白冒著大雨走到台階上,然後一屁股坐在台階上,無論嬤嬤和倫敦塔看守長如何勸說,她就是拒絕挪窩。看守長和嬤嬤都說,你再不進去會被凍死的,伊麗莎白回答,凍死在這裏也好過進倫敦塔,誰知道你會把我送進什麽鬼地方!

這是所有伊麗莎白一世電影電視劇都必不能少的場景。1971年BBC製作葛蘭黛·傑克森女士(Glender Jackson)主演的六集經典電視劇《Elizabeth R》(《伊麗莎白女王》)中,傑克森女士將這場戲惟妙惟肖地演得驚心動魄、鏗鏘有力,她也在1978年獲大英帝國勳章CBE。


圖1:伊麗莎白公主雨中到達倫敦塔(電視劇Elizabeth R截屏)


圖2:伊麗莎白公主磅礴大雨之中坐在倫敦塔台階上拒絕入塔(電視劇Elizabeth R截屏)


圖3:倫敦塔叛國者之門

5天後,樞密院審問伊麗莎白:你和華耶特叛黨什麽關係?你有沒有收到過叛黨給你的信件或消息?你是不是事先知道他們的叛亂計劃?伊麗莎白否認自己與叛亂有任何關係,也從未收到過任何信息,並要求樞密院提供任何她與叛亂有關的實證。危機生存本能加上超群的冷靜和智慧,讓她又一次度過難關。

他們拿不出任何證據,加上伊麗莎白畢竟是亨利八世的女兒,很可能還是未來的君主,而且樞密院中很多成員希望她有朝一日真能取代瑪麗,但現在的君主是瑪麗,戲還是要做足。

審問不了了之,但沒有瑪麗女王的諭旨,伊麗莎白也不能出天牢。所幸這次伊麗莎白和嬤嬤在倫敦塔的待遇還算優惠,沒有像上次那樣被用刑訊問或單獨關押。伊麗莎白每天還可以在大院子裏散步。

5月18日,伊麗莎白從倫敦塔釋放,被送到牛津郊外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雖然離開了天牢,囚徒性質沒變。她居住莊園的外麵山坡上,駐紮了一小隊士兵,嚴密監視伊麗莎白的一舉一動和莊園的往來進出。

7月20日,西班牙太子菲利普在南安普敦港口登陸,他是來英格蘭與瑪麗女王完婚的。為了讓他的身份能配得上英格蘭女王,卡洛斯五世將哈布斯堡的那不勒斯國王(King of Naples)頭銜提前給了他。

菲利普雙腳一踏上英格蘭土地便本能地拔出自己的佩劍,完全不像是來完婚,倒像是來打仗的,因為他知道英格蘭人不歡迎他這個歐洲君主,就連英格蘭的天氣也不喜待見他。菲利普一下船就遇到雷雨,而且雨一連下了好幾天,這讓習慣了西班牙六月豔陽天的他感覺非常不適,隨從中也有好幾人受涼感冒。

三天後,菲利普和隨從到達溫徹斯特,住進溫徹斯特大教堂主教宮,瑪麗女王已先行到達溫徹斯特等候他的到來。晚飯後兩人第一次見麵,她38歲,他27歲,兩人都努力向對方露出笑容。瑪麗能聽懂但不會說西班牙語,而菲利普麵對歡聚一堂的英格蘭朝臣、修士和達官貴人,在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嚐試說英語。他的台詞很簡單,就一句 Good night, my lords all,但被他說成 God ni hit。

好在兩人都會流利的法語,西班牙送親隊伍對瑪麗的相貌也很不滿意,其中一人形容瑪麗“看上去比我們被告知的樣貌老”。瑪麗女王中等身高,而且相當清瘦,這可能與她多年來的神經衰弱和月經不調有關。

1554年7月25日,英格蘭瑪麗一世和西班牙菲利普親王在英格蘭古都溫徹斯特大教堂舉行婚禮,司儀宣布他們是英格蘭、法蘭西、耶路撒冷和愛爾蘭君主。整個婚禮儀程中,瑪麗目不轉睛地看著祭壇前鑲嵌了珠寶的耶穌受難十字架。婚宴上,給瑪麗上菜用的是金盤,給菲利普上菜用的卻是銀盤。

菲利普在英格蘭的地位十分尷尬,他是女王的丈夫,但在各個皇家宮殿裏,瑪麗住在國王的房間寢宮,菲利普住在王後寢宮。

和菲利普的祖上西班牙夫妻君主不同,阿拉貢的斐迪南二世和妻子卡斯提爾的伊薩貝拉一世是共君,夫妻倆在王國內地位平等,但菲利普沒有英格蘭國王身份,不是共君,他在英格蘭的地位比妻子低一頭。不僅如此,兩國簽訂的聯姻協議明確規定,考慮到菲利普的外國勢力背景,他不能在英格蘭設立官方辦事處,不允許他往任何行政辦公室安插西班牙人,瑪麗女王也沒有委派他任何官職。這對菲利普這個未來的西班牙國王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侮辱,但此時他父親羅馬帝國皇帝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還在世,卡洛斯想通過聯姻將英格蘭重新納入羅馬教廷管轄範圍內,菲利普這個做兒子的也不得不從。

8月18日,皇家夫婦在倫敦市民冷淡的目光中回到倫敦,跟在菲利普屁股後麵一同進京的是20車的西班牙黃金。前主教現宰輔嘉丁納在聖保羅廣場警告倫敦市民“不要找茬”,以免惹得菲利普“不開心而離開我們”。

但不管多少黃金都無法消除英格蘭人對西班牙人的敵視。倫敦坊間很快流出傳言,說西班牙軍隊即將入侵英格蘭;西班牙的黑衣修士會接管英格蘭教會;英格蘭很快就不再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如此等待。

這種敵視是雙向的,西班牙人不僅不信任英格蘭人,而且還鄙視英格蘭的習俗。

英格蘭這個島國,從古不列顛起就有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但在西班牙、法國、意大利這些歐洲大陸國家眼裏,這些風土人情是落後和不開化的同義詞。

法國大使將英格蘭描述成“一個令人討厭的島嶼”,說英格蘭“女人漂亮男人英俊,但英語聽上去像咳嗽,英格蘭人喝啤酒就像喝水,而且都是嚐著像威士忌一樣的高度啤酒,喝完了啤酒之後就不停打嗝,晚飯飯點可以拖到夜裏10點到12點之間的任何時間,每頓飯都以打嗝比賽結束,男人喝完酒就情緒高漲得像三月裏的野兔,在街上或酒館裏鬥毆”。

西班牙朝臣形容他們的東道主“膚色白裏透紅但喜歡爭吵,男人個個身上帶著武器,而且很容易動怒,女人言談粗俗,而且遍地是賊”。

從這些描述來看,英格蘭人的傳統幾百年來還真沒多大的改變。

回到瑪麗。

到1554年秋天,宮中傳出消息,說英格蘭西班牙的兩國聯姻就要開花結果了。瑪麗相信自己懷孕了,禦醫也證實女王的確是懷孕了。如果消息屬實,那麽瑪麗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她不用再擔心英格蘭人對菲利普的敵視,也不用擔心伊麗莎白對王位的威脅,更不用擔心英格蘭新教異端有機會卷土重來。

這一年冬天,王國上下所有的大小教堂都在唱 Te Deum (感謝神)拉丁語讚美詩,祈禱神保佑女王腹中的胎兒安全降生。新教人士也開始琢磨英格蘭下一任君主還是天主教的可能性終將變成現實,懷特宮的大門上被人釘了一張傳單:“高貴的英格蘭人,你們真的能傻到相信女王懷孕了嗎?除了猴子和狗,她能變出什麽其他花樣?”

整個王國屏住呼吸在等待。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鴿哨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文,一直跟讀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