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都鐸王室風雲錄(二):亨利八世的六位王後(17)

(2025-10-10 06:22:37) 下一個

改革受阻和宰輔克倫威爾之死

改革倒退

從1536到1538年,亨利八世通過種種努力,試圖調和國內新教改革各方的矛盾,雖然成功避免了英格蘭因新教改革可能爆發的內戰,但卻不能躲開外敵威脅。

前麵也提到,1539年初,有跡象表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洛斯五世與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形成聯盟,再加上此時的教宗已經不是之前弱勢可欺的克萊孟七世,而是1534年當選的前羅馬主教保羅三世。保羅三世繼任教宗後,立即對羅馬教廷進行了一係列改革,讓教廷內部更團結;對外則采取更強硬的手段抵抗路德宗和加爾文改革,並在1538年12月17日頒發教皇詔書,正式將亨利八世開除教籍(excommunication),並告訴英格蘭人他們全都是異教徒國王的奴隸。

亨利八世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西班牙、法蘭西和教宗三家聯手攻打英格蘭。被開除教籍,就等於給了他們一個理由這麽做;再加上同在一個島嶼上的蘇格蘭,已近而立之年的詹姆士五世,雖然是亨利八世的親外甥,卻承諾加入教宗聯盟。

有報告說8000兵力已集結在西班牙屬地低地國家(比利時、荷蘭)隨時準備過海;還有報告說肯特郡海邊小鎮馬蓋特(Margate)觀察到海上已有外國艦隊集結。麵對如此強大的外敵,亨利八世需要國內局麵穩定,因為一旦發生入侵,這將是和當年征服者威廉一舉拿下昂撒不列顛那樣嚴重。

1539年開年後,亨利八世檢閱了他大約150艘船的艦隊,其中大約50艘是他登基後一直致力建設的皇家海軍戰船,其餘的是輔助船或供給船。亨利八世1509年登基時,亨利七世隻給他留下五到六艘戰船,八世30年的努力,終於讓英格蘭有了一支裝備精良的海軍。

下一步就是全民動員了。亨利八世在全國召集軍事集結,要求16歲到60歲男人都做好備戰;他本人親臨東南沿海查看防禦工事和要塞,蘇格蘭邊境上的各個城堡也被加固,此前解散的修道院的石材此時倒派上了大用場。皇家海軍艦隊也離開泰晤士河駛入樸茨茅斯港。樞密院每日一聚討論備戰,國王的近身侍衛也被告知長柄茅不能離手。

到了5月,倫敦16歲到60歲的男人,穿上各種可以找得到的鎧甲和武器,集結在倫敦傳統民間武裝集結地咪尾(Mild Ended),開始向市中心挺進,倫敦的斯特普尼和貝思納爾草地上(Stepney and Bethnal Green)的長矛“像一片森林”。

整個倫敦進入緊急狀態,倒是讓法蘭西駐英格蘭大使比亨利八世還焦躁。他給法國宮廷去信,要求將自己盡快召回國,說亨利八世是“現在最危險和最殘暴的人”,說他不敢肯定哪天就會被亨利找個理由在常規召見時將他殺之而後快。

但這場入侵並沒有從傳說變成現實。到了春末夏初,事態已經明朗化,西班牙和法蘭西聯盟瓦解,入侵英格蘭的可能性也就不了了之。原因除了卡洛斯五世和弗朗索瓦一世之間的矛盾外,也可能與外國間諜們在給他們主子的情報中並未證實英格蘭人對亨利八世的不滿已達到可利用程度有關。

隨著外敵入侵危機的消散,英格蘭國內的高昂情緒也很快消退,但亨利八世知道國內的矛盾遠遠沒有解決,宗教改革之爭已白熾化。之前的“主教手冊”中除了未保留“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這個名稱之外,實際上保留了它的合法地位 ,這對舊教支持者來說無疑是值得鼓勵的。同時亨利八世也明顯放慢了改革進程,並且流露出向舊教靠攏的跡象。諾福克伯爵也不再隱藏他反對教改的本色,在議會和樞密院都公開叫板改革派大主教克蘭默和宰輔克倫威爾。

那個年代的英國,宗教就是最重要的社會因素,沒有之一,宗教問題就是社會問題。克倫威爾在此前一年要求神職人員盡量避免聖經的解經辯論被證實是有先見之明的。因為此時英格蘭在自己閱讀了英語聖經後,幾乎人人都成了解經專家,對教義的不同見解已經不限於神職人員之間,就是普通百姓也開始互相辯論,而且沒有一方願意退讓。

其中一個故事就是,倫敦平民區的一個泥瓦匠,是新教的積極支持者,他每晚9點到12點在自家窗牆向左鄰右舍傳教,稱新教改革人士是“光明的火炬手”;而他的麵包房老板鄰居則是舊教支持者。麵包師告訴泥瓦匠,你違反了剛剛頒布的《六條信綱法案》規定,泥瓦匠回答:你是不是覺得燒死我就像你烤麵包一樣簡單?

《六條信綱法案》(the Six Articles Act)是議會1539年頒布的。為了在國內促成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間的和解,亨利八世在1539年再一次召集了一個教綱討論委員會,目的是解決目前存在的主要教義分歧。

委員會由四名保守派主教和四名改革派主教組成,克蘭默大主教任國王代表,但亨利八世允許諾福克公爵向委員會提出六個問題,而這六個問題的提問方式讓委員會隻能有一個答案。其結果就是《六條信綱法案》的通過。

筆者做了一點功課,將這六個問題大致解釋如下。可能有點太過深入,不感興趣的直接忽略就好。

問題

糾紛

結果/信綱條款

1. 祭台聖餐禮中,神父祝福後的餅和酒,即便沒有發生變體,是否也說明了基督真身的確切存在?

耶穌基督在聖餐禮中的存在形式

確認變體論,否認變體論=異教徒=死罪。

2. 是否應該讓平信徒[1]同時接受餅和酒?

平信徒權益

平信徒隻能接受聖餐餅,不能接受聖餐酒。

3. 神父可否娶妻生子?

神職人員禁欲

禁止神職人員娶妻生子,神父必須禁欲。

4. 宣誓貞潔或守寡的婦人是否可以破誓?

修道誓言與再婚

維護誓言的約束力,違背誓言=罪孽。

5. 是否繼續允許私人彌撒禮?

彌撒禮主持權歸屬

維持私人範圍做彌撒的權利,並宣布私人彌撒不僅有效而且有益。

6. 神的律法是否肯定要求私密懺悔[2]

私密懺悔

肯定向神父的私密懺悔是神的律法要求。

《六條信綱》做為法案公布,無疑是對大主教克蘭默帶領下的英格蘭宗教改革的巨大打擊,但此時亨利八世完全不站在改革派立場上,盡管克蘭默在法案草稿中劃掉了“變體論”這個術語,但亨利八世一錘定音:聖餐禮的麵餅和酒就是耶穌基督真實的肉和血。

好在大主教克蘭默比亨利八世活得長些,得以在亨利八世死後宣告“耶穌的肉和血是用心而不是用嘴吞下的”,但此時此刻,大主教隻能保持緘默。

《六條信綱》出台後,諾福克公爵在自己的公爵府對秘書說:我們成功地阻止了神父有女人;秘書回答:那你能不能阻止女人有神父?

克蘭默保住了大主教職位,但他也不得不在法案出台後的第一時間將妻兒送回德國。大主教在1532年前後出使德國,娶了路德宗改革領袖安德烈亞斯·奧西安德(Andreas Osiander)的女兒瑪格麗特為妻,兩人之間至少有一兒一女。瑪格麗特和孩子們在德國一直待到亨利八世去世後才回英國。而溫徹斯特和索爾斯伯裏(Winchester, Salisbury)兩位改革派主教則被迫辭職。

克倫威爾之死

接下來失勢的便是亨利八世的宰輔托馬斯·克倫威爾了。

克倫威爾是那個時代少有的出類拔萃的政治家、經濟學家和國家事務管理者,但他並非貴族出身,而是1485年出生於南方薩裏郡的一個商賈之家,其父除了擁有一家打鐵鋪、一家旅店和一家啤酒作坊之外,還涉足糧食、牲口、皮革、紡織品買賣。克倫威爾是家中獨子,隻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所以他年輕時並不缺錢,缺的是權利、地位和施展抱負的舞台。

克倫威爾生性敏銳、頭腦冷靜、思路清晰、誌向遠大。他大約在1503年(18歲)離開薩裏郡老家,越過英吉利海峽來到歐洲大陸尋找前程。他在法國加入了雇傭軍,是年年底隨部隊開拔到達意大利作戰,之後離開軍隊投到佛羅倫薩一位銀行家的門下,學習打理銀行事務。這期間,他為雇主的業務在歐洲各國頻繁旅行,尤其是德國和荷蘭,結識了很多英國商人,很快就建立起自己的關係網,並通曉好幾門歐洲語言。


圖1:亨利八世宰輔托馬斯·克倫威爾,小霍爾拜因,1532–1533,藏於大英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克倫威爾在歐洲大陸這麽遊蕩了十年,自由出入於歐洲各城市的貿易中心,潛心觀察、一點一點地學習,很快就為自己樹立了聲望,並且經常代表英格蘭去羅馬教廷處理與英格蘭有關的宗教事務,以至於梵蒂岡密檔中記載當時羅馬教廷懷疑他是約克大主教安插在歐洲的密探。情報是最有價值的商品,這一點年輕的克倫威爾應該很快就明白。可以說,正是在歐洲大陸這十年的曆練造就了他。

大約在1514年,克倫威爾回到英格蘭,次年娶了一位年輕寡婦為妻,老丈人曾是亨利七世的貼身侍從。婚後克倫威爾在倫敦安定下來,成為一名律師,很快在倫敦的商界和律師界名聲鶴起, 1516年成為紅衣主教沃爾西的私人秘書,幫沃爾西調查修道院的財務賬目。

但克倫威爾本人的誌向並不在教會,沃爾西失寵倒台後,克倫威爾很快就和自己的恩師劃清了界限,但他並沒有完全忘記恩師,亨利八世賜他允許有自己的徽章(coat of arms)時,他選擇將沃爾西徽章的一部分融入自己的徽章以示懷念和尊重。

      

圖2:左側是紅衣主教沃爾西徽章,右側是宰輔克倫威爾徽章

從政才是克倫威爾真正的誌向。1529年底,克倫威爾作為地方議員在上議院獲得一席。他在議會事務中的表現很快得到亨利八世的讚賞,1530年被亨利八世欽點加入內閣。從那一刻起,克倫威爾的事業如日中天,1534年初任財政副大臣,同年4月任首席大臣,同年8月任英格蘭大法官,1536年任皇家掌璽大臣,1538年任懷特島總督,1540年4月任掌禮大臣。這些職務除了大法官一職1536年卸任之外,其餘都一直兼任到他倒台。

克倫威爾和亨利八世兩人性格互補,克倫威爾頭腦冷靜,辦事有條理,不僅幫亨利圓滿解決與阿拉貢的凱瑟琳的離婚案,還通過高效的後勤補給運輸幫亨利在法國打了勝仗。克倫威爾與他的恩師沃爾西不同,沃爾西是宗教保守主義者,反對改革,因此不得不腳踩兩隻船,既要忠於亨利八世,又不能違背羅馬教廷。而克倫威爾是宗教改革的倡導者,他隻全心全意侍奉亨利。亨利將大小國事,事無巨細,一概交給克倫威爾自行處理。那麽,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了克倫威爾最後失寵而被送上斷頭台呢?

這個問題同樣也要從你死我活的宗教改革衝突和亨利八世自己遊移不定的信仰態度去找答案。

亨利八世在位時,英格蘭和威爾士至少有一半人口是反對宗教改革的,幾百年來他們的祖祖輩輩隻知道教皇是教尊,是上帝和他們之間的介導。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死後靈魂的歸宿是壓倒一切的大問題。亨利的子民中至少有一半相信脫離了羅馬教廷死後靈魂便不能進天堂,所以亨利八世是在領著他們下地獄;而另一半的人口則認為羅馬教廷腐敗墮落,宗教改革勢在必行,老百姓有權自己閱讀英語聖經,而不一定非要通過教皇才能和上帝建立個人關係。

實際上亨利自始自終都是傳統的天主教徒,從內心來說他並不是改革派,他和羅馬教廷的分歧是因為教皇不準許他與阿拉貢的凱瑟琳離婚,不承認他和安•波琳的婚姻合法性,讓他覺得在自己的王權受到教皇的幹涉和限製。從另一方麵來說,他也不明白憑什麽英格蘭每年都得向羅馬教廷進貢大量的錢財。這些流向羅馬的大筆錢財,完全應該留在英格蘭,進貢給他自己;畢竟建設國家、擴張海軍、朝廷和後宮用度,哪兒哪兒都得花錢啊。

而克倫威爾的倒台恰恰就是宗教改革調整步伐的需要和權利鬥爭勢力製衡的結果。到了1538年,英格蘭宗教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加上北方的遊行示威,致使亨利八世不得不出麵調停。而在修道院解散過程中,很多貴族的利益也受到侵犯。這些貴族本來就瞧不起克倫威爾,一個鐵匠的兒子,平頭百姓出身,竟然成了國王身邊最得寵的人,王公貴族覲見亨利都得先得到他的準許。這些貴族中,最憎恨克倫威爾的就是諾福克公爵(亨利八世第五任王後凱瑟琳·霍華德的伯父)。

諾福克門閥是英格蘭最古老的貴族之一,世代都是天主教徒,和羅馬教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而且修道院解散後得來的錢財他們沾不上手,眼睜睜地看著克倫威爾不僅從中揩油,而且對貴族頤指氣使;貴族們對他那種羨慕、嫉妒、恨的感覺可想而知。於是以諾福克公爵為首,貴族們開始向亨利進言,說克倫威爾在修道院解散過程中越權行事、大包大攬、中飽私囊、損害皇家利益。

普通老百姓都相信,如果天子德行有失,神一定會降天災懲罰天子,田裏收成就會不好。而亨利在位的時候一直風調雨順,因此亨利的子民們確定天子沒錯,錯在天子身邊出了奸臣,誤導了天子。這出戲,就這樣連劇本都不用寫就把克倫威爾順順當當地穩放在奸臣的角色上,而亨利最後還是選擇了支持貴族、放棄自己最忠心的奴仆。

而1540年,卡洛斯五世和弗朗索瓦一世聯盟破解後,雙方都在背地裏拉攏亨利,派特使向亨利示好。亨利的自尊心得到大大的滿足,也讓他確信暫時不會有戰事,所以不再需要德國新教諸侯們的支持。恰恰相反,如果他能和羅馬帝國或法國中的任何一方結盟,其結果都會好於和德國諸侯結盟。在這種情況下,和英格蘭國內的天主教和解便成了上上策。

天主教法國的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一直憎恨克倫威爾,不僅認為他是異教徒,而且堅信克倫威爾意圖引導亨利與西班牙結盟攻打法國。在諾福克公爵作為亨利的特使出訪法國時,弗朗索瓦暗示公爵,隻要設法除掉克倫威爾,法國和英格蘭之間一切都好商量。

對於亨利來說,克倫威爾已經用處不大了。修道院解散工作已經完成,皇家金庫大大充實,卸磨殺驢、丟卒保車才是明智之舉。亨利八世決定找個替罪羊,將一切與宗教改革有關的怨言和過失全部讓這個替罪羊去背鍋,從而在子民心中繼續維持他從教宗克萊孟七世那裏得來的“信仰捍衛者”形象。還有誰比宰輔克倫威爾更合適的人選呢?

亨利八世和柯萊佛斯的安娜聯姻正是克倫威爾一手操辦的,這也讓亨利越想越惱火,況且亨利此時已經和諾福克公爵十七歲的侄女凱瑟琳•霍華德滾了床單。到1540年5月,宮裏懷疑凱瑟琳已有身孕(後來證實凱瑟琳並未懷孕,但也有可能流產了),克倫威爾隻剩下死路一條了。

1540年6月10日上午,克倫威爾照常來到上院打理公務。當天下午三點常務會議開始前,他照例走到理事會主席的座椅旁,正準備坐下,忽聽諾福克公爵大喝一聲:“克倫威爾,不要坐在這個椅子上!這裏沒有你的位置,你這個逆黨!”。

克倫威爾回答:“你叫誰逆黨?!”

話還沒落地,衛隊長帶著六名衛隊便將他擒住。

“你被逮捕了”,諾福克公爵說到。

“以何罪名?”,克倫威爾問道。

“這個嘛,你得去問聖上了!”,就是諾福克的回答。

克倫威爾將手裏的茶杯扔到地上,大聲說到:“這就是對我這些年忠心耿耿誓死效忠的回報嗎!”

僅僅兩個月前亨利八世還封了克倫威爾埃塞克斯伯爵( Earl of Essex)爵位,但他並沒有像下獄的貴族那樣得到貴族審判小組的公審,因為貴族們認為他不夠資格。相反,他的罪名,包括叛國、欺君、異教徒、貪贓枉法、越權越級、損害皇家利益等,是通過議會的一紙《剝奪權利法案》而定的,法案在下院和上院通過時,沒有一個人投反對票。而這種定罪方式正是克倫威爾自己發明的!這真是大英版商鞅了。

諾福克公爵的人抄了克倫威爾的家,搜出大量從解散的教會而來的十字架、祭拜用的酒杯和銀器、神父的法冠,以及其他教堂祭拜用具,作為證據呈交給亨利八世。亨利削去了克倫威爾的所有封號和頭銜,宣布判決書上隻許寫“托馬斯•克倫威爾,織布商“,以強調他最忠實的仆人發達之前社會地位之底下。判決書公布後,倫敦的大小教堂一齊鳴鍾慶賀,老百姓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大奸臣終於罪有應得了!

克倫威爾被扣押在倫敦塔等待斬首處決,他向亨利上書痛悔,稱自己為“陛下最沉重、最悲慘的囚徒和最卑微的奴仆”,懇求君上“慈悲、慈悲、慈悲”。

然而亨利八世已經沒有慈悲可給了,1540年7月28日上午,克倫威爾走上斷頭台,砍頭之前,他宣布自己是以傳統的天主教徒身份受死。同時代文獻記載,儈子手用鈍斧頭砍了近半個小時才完成斬首。

而就在同一天,49歲的亨利八世和17歲的凱瑟琳•霍華德在克倫威爾家鄉薩裏郡的皇家行宮舉行了婚禮!

(待續)

 

[1] 非神職人員或非教會認可修會人員的其他信徒。

[2] 也稱告解,信者在教堂告解室內隔一道屏風向神父告白自己的罪孽以求赦免。告解內容受神的律法保護,神父不得向其他人披露,即便是警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南澗采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曆史的黑色幽默?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就是克倫威爾最後還是曲線報仇,莎士比亞劇名“Measure for Measure”。
南澗采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不客氣,周末愉快。
好問題,但是托馬斯克倫威爾沒有被平反。克倫威爾1540年被處死,愛德華六世1547年登基,沒有必要替他翻案。死於宗教改革的人最大的榮耀就是被教會封聖,但克倫威爾不夠資格,因為他是因叛國罪被處死的。要說安慰,唯一的安慰可能就是他學生的曾孫子在奧利佛克倫威爾100年後把查爾斯一世送上了斷頭台吧。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關心後來的英國,誰給克倫威爾平反?
曆史進程中的群眾,就像莎士比亞戲劇裏描述的那樣,愷撒那部寫的最清晰。
你的額外功課對我相當有用,我還沒有完全消化,需要慢慢領會。
感謝!
順祝周末愉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