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八王後第三任:天子之母簡西摩(2)
在回到亨利八世的王後這個主題之前,還是要按時間順序接著講英國宗教改革這個話題,也是因為亨利八世六位王後中,故事最簡單的就是第三任王後簡·西摩。
亨利八世1536年用高壓手段解決了英格蘭北方民眾因對宗教改革不滿而舉旗造反之後,1537年宗教改革主要任務依然是解散修道院和完成新教教綱這兩件事。
北方大規模叛亂的成功壓製,給了亨利八世和克倫威爾繼續解散修道院的信心。修道院被沒收抄查的財產,加上十一稅和其他新增添的稅項收入都歸入到王冠名下;而沒收後的土地則大部分被出售,所得也歸入國庫。當時的修道院修女院,擁有全國約三分之一的可耕地和牧場,絕大多數是從五世紀起由曆代君主特賜和貴族們捐贈所得,加上少數來自於平民和自耕農的自願給與以及修士修女們自己開荒。絕大多數買主是新生有產階級,特別是律師、法官和因當時最大的產業羊毛業而發家致富的商人。當然,出價最高者或賄賂金額最大者具有對這些土地房產的優先選擇權。
前麵也說過,這些修道院住持和修女院嬤嬤們哥哥都過得和王子一半,都有自己的豪宅別院。經過1536年的較量之後,他們意識到自己鬥不過亨利八世,畢竟教宗和羅馬皇帝遠在天邊,完全沒有要出兵討伐英格蘭的意思,於是紛紛開始主動讓出自己的房產,並聯名給國王上書認罪:他們的確已經深刻檢討了自己的過往,發現自己長期以來所遵循的,是由一些愚蠢儀式組成的假信仰,他們被這些儀式盲目引導,對上帝的律法沒有真正的認識。
任何政治運動都一樣,所謂樹倒猢猻散,不管何時無論何地,一旦勝負見了分曉,隻要一兩個大人物開始投降,其他人便會效仿。是以1538大修院院長們一個接一個歸順了國王,僅上半年就有38座大修道院將其財產轉讓到王冠名下。亨利八世對他們自然是以禮相待,很多被重新任命為新教的大主教,資曆相對較淺的也都在教區內找到相應職位。願意還俗的,亨利八世也沒有不管不問,而是發給他們一次性遣散安置費和每月固定的生活補助,雖然不同修道院的金額相去甚遠。
而此時蘇格蘭的宗教改革在加爾文主義者約翰·諾克斯(John Knox)的帶領下也是如火如荼,也在蘇格蘭境內開始解散修道院。亨利八世向蘇格蘭的宗教改革領導人們傳授自己的經驗,告訴他們將他們的意圖“嚴加保密”以免修士們有時間和機會阻撓,並建議“先以整頓之名派出人去目標修道院收集證據,了解他們的惡行”,更重要是蘇格蘭的改革領導人應該討論如何讓沒收的財產“為蘇格蘭帶來最大的收益和榮譽”。
這些正是亨利自己在解散修道院運動中所遵循的原則,亨利八世對被解散的修道院修士住持們的處理輕重完全根據他們的抵抗程度而定。大體來說,本篤會 (Benedictines)、西多會(Cistercians)和道明會(Dominicans)修士修女歸順者偏多,因此財產和人身損失較輕;而嘉都西會(Carthusians)和方濟各會(Franciscans)受創則較重。
嘉都西會是出了名的獨修和苦修門派,屬於出世修,他們選擇居住在偏遠地區,也沒有多少私產,但他們完全拒絕接受亨利八世取代教宗在英格蘭的地位,也是最早公開高調反對新教改革的,是以也是最早受到迫害的。從1535到1537年,大約有20名嘉都修士被處死
方濟各會的黑衣修士雖然也是苦修,但他們是入世修,積極介入周邊普通人的世俗事務,尤其是在倫敦。方濟各會修士們強烈反對亨利和凱瑟琳的離婚,也不承認亨利的宗教領袖地位,是以該會被處死的修士最多,大約有30人左右。
從1534 到1541年,曆史估算被處死的舊教修士和住持大約有60 到80人。 亨利八世的解散修道院運動也是英國曆史上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由國家政權出麵直接奪取並重新分配土地所有權,上一次是在1066年征服者威廉黑斯廷戰役打敗最後一位昂撒國王哈羅德之後,威廉大帝通過《末日審判書》摸清並剝奪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土地,將它們賜予自己的諾曼追隨者。
回到亨利八世的第三任王後簡西摩。
1536年5月19日王後安波琳斬首時,亨利八世並未親臨現場,而是在他懷特宮(Whitehall Palace)裏,為表示自己的哀悼之情和對安的尊重,亨利19日和20日都穿了白衣,並在20日通知將安波琳的女兒伊麗莎白公主從倫敦格林威治送回小公主在赫福特郡的公主府哈特菲爾德莊園,由皇家嬤嬤負責教養。
簡西摩大約出生於1508年前後,1533年亨利八世開始追求她時,她應該已經年滿25歲了,那個時代這個年齡的貴女按說應該早就有婚約或者早嫁人了,但曆史記載中並沒有她在和亨利婚前有過其它婚約的記錄。考慮到簡的父親約翰·西摩1513年便成為亨利八世的內庭侍衛,應該不缺乏可以聯姻之人,究其原因,要麽是高不成低不就,不然就是西摩家早有要用女兒飛黃騰達的預謀。
簡為人沉穩低調,是傳統的天主教徒,加上做過凱瑟琳王後的侍女,所以她對瑪麗公主格外關心,西班牙和教宗方麵自然也是支持這樁婚姻的。
簡西摩中等身材,中等相貌,她的相貌由德國肖像畫家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的素描和油畫保存。
圖1:漢斯霍爾拜因所作簡西摩素描和油畫,素描現藏於溫莎宮,油畫藏於維爾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畫中的簡表情嚴肅不苟言笑,這也被同時代的觀察者證實。按照羅馬帝國駐英格蘭大使夏普義的描述,簡不是那種聰明而詼諧的人,但她善解人意;而瑪麗複辟時期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雷金納德·珀爾(Reginald Pole)則認為簡“充滿美德”。
簡西摩和亨利八世婚後立刻致力於亨利八世和凱瑟琳女兒瑪麗之間的和解。但不管簡如何勸說,亨利八世的出發點始終不變,那就是,瑪麗必須簽署自白書,承認亨利是英格蘭宗教領袖,承認自己父母的婚姻違反教會法,並否認羅馬教廷和教宗在英格蘭的權威。
瑪麗的妹妹伊麗莎白公主此時也已失去了合法繼承人身份,因議會已在6月28日推出《第二繼承法案》(The Second Succession Act 1536),推翻1534年立安波琳的孩子為王位繼承人的《第一繼承法案》,是以1536年,亨利的兩個女兒,也是僅有的兩個婚生孩子,都被判為私生。
瑪麗此時剛滿20歲,從出生後見到的就是母親凱瑟琳如何被父親折磨,自己也被褫奪公主稱號,而且不得不離開倫敦。瑪麗一直患有月經失調和神經衰弱,我們不知道安波琳的死訊是何時由誰告訴她的,聽到害死母後的女巫終於得到她應有的下場時,不知道她是喜還是悲,但至少應該讓她的情緒有所好轉。
7月初信使將自白書送達瑪麗府邸,瑪麗拒不簽字,但羅馬帝國大使夏普義規勸瑪麗要從大局著想,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暫時的妥協是為了將來的大業,所以瑪麗連自白書的內容都沒看就簽了字。
瑪麗與父王和解後,除了時常回倫敦探望亨利和繼母,其他時間還是和以前一樣,打獵跳舞玩牌,隻是住處沒了從前的豪華,內心也充滿對背叛母後的內疚,致使她這一輩子都不會再無條件相信任何人(直到後來與表兄卡洛斯五世的兒子菲利普婚後),也不會被任何人逼迫簽署任何文件。
簡西摩和亨利成婚後不久倫敦便發生了瘟疫,國王和新後將宮廷轉移到鄉下躲避。簡的父親約翰很快去世了,但她的兩個兄弟應運成了朝中新貴,哥哥愛德華·西摩1536年加封薩默塞特子爵,次年晉升伯爵並進樞密院任職,弟弟托馬斯·西摩封了子爵並子承父業進了亨利八世的內廷,兩人均被封地。簡的妹妹伊麗莎白·西摩則在1537年孀居後改嫁權臣克倫威爾的長子。
亨利和簡成婚後,並沒有立即為簡行王後加冕禮,知名作家 Alison Weir 在她的書中認為亨利是有意拖延給簡的王後加冕禮,為的是將來方便離婚,但筆者認為這種揣測並無根據。理由是,一來他們婚後即躲瘟疫離開了倫敦,加冕儀式不得不放棄;二來10月份北方“恩典巡禮”爆發後,亨利有意將她的加冕禮放在約克,以安撫北方人心,但北方暴亂一直延續到1537年夏天才徹底擺平,而1537年2月,宮裏就宣布王後懷孕,安胎便成了最重要之事,加冕禮自然得往後靠。
1537年5月27日是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一主日(Trinity Sunday),英格蘭威爾士所有教堂都在為王後和她腹中的胎兒祝福和祈禱。9月16日簡搬進倫敦郊區的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待產,10月12日淩晨2點,亨利八世在登基後27年、曆經三任王後(休了一任、殺了一任)之後,這第三任終於合法地給他生了個健康的男嬰,取名愛德華,這便是愛德華六世。
10月15日,出生3天的小王子在漢普頓宮皇家小教堂受洗,瑪麗和伊麗莎白都出席了弟弟的洗禮。4歲的伊麗莎白公主手捧受洗禮袍,自己被國舅爺愛德華公爵抱著,小大人一樣嚴肅地進入教堂,到洗禮池邊,將禮袍交給神父,完成父王給予的這個光榮使命;而21歲的瑪麗則是小王子的教母,因王後產後虛弱,洗禮過程中由瑪麗抱著小王子,而小王子的教父則分別是諾福克公爵、大主教克蘭默和亨利八世的妹夫薩福克公爵。
圖2:愛德華六世幼年,漢斯·霍爾拜因,1537年
THE REAL FACE OF EDWARD VI - Tudor Treasures & Medieval Musings
10月18日,出生6天的愛德華王子被加封王儲專有的威爾士親王和康沃爾公爵。簡西摩生產時很辛苦,產程很長,可能是因為胎位不正,產後又患了產褥熱,後並發敗血症,可能是因為生產時產道受損而致,不久便陷入昏迷狀態,10月24日淩晨去世。
雖然因為躲瘟疫、懷孕、分娩,簡一直沒正式加冕王後,但她是亨利八世六任王後中唯一和他死後同穴的,亨利還在1537年讓漢斯·霍爾拜因畫了一幅巨幅壁畫,畫中亨利七世和七世的王後約克的伊麗莎白站在後排,他們的兒子亨利八世和兒媳簡西摩站在前排,足見簡在亨利八世心中的位置。在某種意義上,簡西摩是亨利八世最成功的王後,雖然為後隻有17個月的時間。
圖3:懷特宮大型壁畫,漢斯·霍爾拜因,1537年(公共領域)
亨利八世折騰了二十多年,以三個女人的性命和大半數子民的信仰為代價,換來了這個男性繼承人,所幸愛德華六世和姐姐伊麗莎白一樣都繼承了都鐸家的聰慧,兩位君主後來都成為英格蘭新教改革的支柱,可惜愛德華六世英年早逝,但這是後話了。
(待續)
另外,讀下來想大英帝國財富就是從宗教改革得了“紅利”,後來霸主地位的奠基石。
你碼字辛苦。我給你“找茬”。:)
“哥哥”應該是“個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