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玫瑰戰爭(下)
上次說到英勇善戰的亨利五世第三次禦駕親征法國時,染瘧疾一命嗚呼。留下年僅21歲的王後和9個月的小兒亨利,登基成為亨利六世。
君主勢弱必招致門閥相爭,亨利六世的懦弱導致英格蘭王權再次成為砧板上的肥肉。為奪王位,英格蘭金雀花王室宗親蘭卡斯特家和約克家之間的玫瑰戰爭全麵升級。
從1455年玫瑰戰爭正式爆發,到1460年紅白玫瑰之戰進入高潮,此時雙方殺得連親祖宗都不認了。到1460年,亨利六世終於無法控製局麵,遭約克方麵軍囚禁,之後被約克陣營掌門人、攝政王、第三代約克公爵救出。
1461年攝政王父子反目,其子愛德華違背父親試圖維護大局的意圖和努力,不僅領著約克方麵軍廢了亨利六世,而且將王冠戴在了自己頭上,成了愛德華四世(Edward IV)。
但好景不長,九年之後的1470年,愛德華四世被蘭卡斯特家推翻,亨利六世被扶持複位,愛德華四世從海上逃離到弗蘭德,即今天的荷蘭。
但亨六的屁股還沒在王位上坐熱,卻在1471年4月又被愛德華四世的弟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Richard,Duke of Gloucester)推翻,理查德擁立愛德華四世重登王位。亨利六世再度被囚禁。
圖1: 亨利六世(Henry VI),第一次在位 1422-1461;第二次在位 1470-1471
圖2:愛德華四世(Edward IV),第一次在位 1461-1470;第二次在位1471-1483
亨利六世在幾番囚禁後,精神和體力都大大受損,可以說是已心力憔悴。他的王後瑪格麗特也是金雀花後人,婚前封號昂茹郡主,父親是那不勒斯國王,母親是洛林大公國女公爵。亨六被囚禁後,瑪格麗特帶著兒子逃回娘家,在法國召集人馬殺回英國,與國內的蘭卡斯特方麵軍匯合後試圖營救亨利六世。
1471年5月4日,雙方在距倫敦約一百英裏的格洛斯特郡 (Gloucestershire)泰克斯伯雷鎮(Tewkesbury)進行了最後一場惡戰,威爾士親王、亨利六世年僅17歲的兒子也加入了戰鬥。結果約克方麵全勝,蘭卡斯特方麵全軍覆沒,打掃戰場時才發現少年親王也身中鏢槍死於戰場上。由於當時局麵極度混亂,無從知曉是否被約克方麵軍為一勞永逸解決王位繼承糾紛而在親王繳械後有意就地處斬以絕後患。
圖3:亨利六世之子威斯敏斯特的愛德華、威爾士親王 (Edward of Westminster, Prince of Wales)
圖4:玫瑰戰爭泰克斯伯雷戰役(Battle of Tewkesbury)
到1471年5月21日,亨利六世也死於獄中,年49歲。官方記錄顯示他在聽到泰克斯伯雷失利以及愛子陣亡消息後死於心碎,但很多人懷疑是被愛德華四世處決。亨六就這樣結束他命運多羈悲哀君王的一生。至此蘭卡斯特方麵不僅失去了王位繼承人,而且領兵的貴族們也是或死、或逃、或叛,已然無力回天。
玫瑰戰爭打到這裏,約克方麵已經全麵控製局麵,泰克斯伯雷一戰為英格蘭政權帶來短暫的穩定,千瘡百孔的英格蘭大地得到短暫的休憩。相比與亨六,愛德華四世的確是較為強硬的君主,第二次在位的十二年內朝野上下至少麵子上風平浪靜,直到1483年愛德華四世病逝,王權再度成為盤上棋子,各方麵勢力因而也開始新的謀劃。
愛德華四世有二子,長子12歲、次子10歲。這倆孩子當時住在離倫敦155英裏之外的拉得洛城堡(Ludlow Catsle,位於英格蘭威爾士接壤處)接受教育。愛德華四世去世前任命弟弟格洛斯特公爵為攝政,輔佐幼主。這兩個小王子就是英國曆史上著名的“倫敦塔兩小王子失蹤案”的故事裏的主人公。
圖5:倫敦塔中失蹤的兩位小王子圖5:倫敦塔中失蹤的兩位小王子
兩位小王子從拉得洛出發,一周後到達倫敦後,接著便進了倫敦塔(Tower of London,此時倫敦塔隻是皇家在倫敦的另一處別宮,還不是關押王室和貴族的天牢),此後就再也沒有人看到他們走出倫敦塔,直到將近兩百年後的1674年斯圖爾德王室翻新倫敦塔時,工人們在通往倫敦塔白塔小教堂的樓道下發現兩副被安葬在此的兒童殘骸,當時官方確認是兩位小王子的殘骸。
兩位小王子失蹤後,樞密院很快宣布他們父母的婚姻無效,因為有證人上前指證愛德華四世在和他們的生母結婚之前已經和另一名女子秘密舉行了教堂婚禮, 而且有主持婚禮的主教作證。
鑒於此,樞密院自然而然做出了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兒子是非婚生子因此非王位賀法繼承人的結論。樞密院擁立先王之第攝政王理查德登基,成為理查三世(Richard III of England),金雀花王室的最後一位君主。
都鐸王室和之後的所有官方記錄以及曆史書籍都將這兩個孩子的謀殺歸罪於他們的理查三世,畢竟他是最大受益人,隻有極少數學者持不同意見。2012年英格蘭中部城市萊斯特的一個停車場地下施工時發掘出一副脊柱畸形的武士殘骸,經嚴格鑒定確認是理查三世,之後這段公案在學術界以及曆史愛好者之間都掀起了另一股探索,如今理查三世謀害了他侄子以便自己登基這個說法已經基本上被推翻。【關於誰是謀害二小王子的真凶之謎,筆者有計劃另開一個係列專門敘述,希望能夠完成。】
理查三世上位後日子也不好過,各方勢力蠢蠢欲動,關於他謀害侄子篡王奪位的言語也在市井傳開,大概率是有心人故意為之。
當時主要有兩撥勢力反對新王。
頭一撥是以愛德華四世遺孀伊麗莎白·沃德維爾王後(Elizabeth Woodbille)為首的勢力。這位王後是英國曆史上少見的美人,雖然出身不高,但她卻是英格蘭第一位以非皇室血統嫁入王室並封為後的女子,比愛德華大五歲,1464年嫁給愛德華時是已有兩個孩子的寡婦。她第一任丈夫是蘭卡斯特陣營一個不起眼的小貴族,1461年在玫瑰戰爭中戰死。
圖6:愛德華四世王後伊麗莎白·沃德維爾,英格蘭曆史上的白王後
這股沃德維爾後黨勢力很快被理查三世搞掂,但這第二撥反對勢力卻是理查三世遇到的真正對手。
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就在各方勢力互不相讓各自暗中使力試圖影響政局之時,一股新勢力正在崛起,這就是此時被大家都忽略了的亨利五世的遺孀瓦洛瓦的凱瑟琳,和圍繞她身邊的一群“小人物”。他們的目標?扶持都鐸家的亨利上位。
至於亨利·都鐸是如何步步為營從一個威爾士低階貴族之子走上王位的,下回分解。
(待續)
準備好好讀你的係列。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