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麽中國對近代或現代世界科技的貢獻近乎零甚至負值?

(2017-07-19 21:50:22) 下一個

真正推動曆史發展的動力,既不是華盛頓,也不是毛澤東,更不是希特勒;而是科學技術和一些進步的人文思想。中國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過不朽的貢獻。但遺憾的是,就近代或現代科技進步而言,中國的貢獻幾乎為零。而在某些人文思想方麵,甚至是負值。這種現實不僅造成了清朝以後的中國到處被欺負,被踐踏, 被蹂躪;也造成了清朝以後的中國人被歧視,被剝削的局麵。

人類曆史上出現過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第一次是農業革命浪潮,第二次是工業革命浪潮,第三次是信息革命浪潮。在第一次革命浪潮的過程中,作者雖不敢斷言中國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但作者至少敢說,中國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其中有漢朝通過絲綢之路與各國之間的科技相互影響,還有唐朝通過各種交流對亞洲等眾多周邊國家科技,文化及管理的影響等等。但遺憾的是,到了近代或現代,自從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開始後,中國對世界科技再無什麽實際性影響。那為什麽會這樣呢?作者認為這與清朝的錯誤統治思想以及中國大眾的一些錯誤思潮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在中國曆史上,清以前的科技還是不錯的。且不說鄭和下西洋的光榮曆史,就連明朝留給清朝的“紅衣大炮”也比近百年後外國用於對付清政府的火炮的威力要壯。遺憾的是,清政府不僅沒有傳承前人留下的科技遺產,反而以高壓的政治方式阻礙了科技的繼續進步。具體表現在他們致力扼殺人民的自由思想:比如說要所有人留辮,不留辮則會被砍頭等。在自由思想被剝奪的前提下,無疑,科研創新的源泉便自然枯竭。在缺少科技創新的思想的中國人群體麵前,沒有科技創新便成了自然。當然,中國就不可能為世界科技做出什麽貢獻。

清朝的前生---“金”國的科技一向來都是落後的,統治的方式也乏善可陳。之所以他們能夠統治中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明朝統治者與李自成,張獻忠等之間的“鶴蚌相爭,魚翁得利!”的結果。當然也有觀點認為是瘟疫幫了他們的忙。本來那時候明朝的科技還是可以的,已經有了前麵提及的“火炮”。不幸的是,清朝統治者對現有的科技成就視而不見。反而去崇尚那些刀槍劍戟,騎馬射箭的武士精神。這直接導致了國防科技的倒退。然而,真正對中國科技發展以致命打擊的還應該是在乾隆時期(古時候的知識分子真是夠不要臉的,還鼓吹什麽“康乾盛世”!)。

為什麽呢?因為一:乾隆皇帝先興了一個“文字獄!”:在這個文字獄的運動中,不僅很多前人的科技和人文思想被銷毀,就連當時人們的話語權也被剝奪。試想你連話都不敢亂說,字都不敢亂寫,哪又來勇氣又花錢,化精力去探索一些與眾不同的科研思想?誰不想明哲保身為先;二:他又辦了一個“百老宴!”:辦宴會本身沒錯!誰都會有親戚朋友,誰都想熱鬧熱鬧!但是他老人家辦宴會是為了“粉飾太平”:“你看你生在清朝乾隆統治下的國度多好呀,這個國家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但不知道他老人家是真不知道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實際上,那時候歐洲的科技已經甩出中國幾十條街了;此活動的結果是鼓勵大家做表麵文章,即:假,大,空。科研界現有的浮躁恐怕與這類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三:他老人家拒絕了向國外學習或交流科技的機會而閉關自守:本來,那時候歐洲的科技已經很先進了,也不時有人從國外帶來鍾,望遠鏡等等,甚至有外國使節建議通商。這位老人家的回答是:咱們大清什麽也不缺!於是接著關起門來玩鳥戲雞!直接造成了他自己的後代和全國老百姓為他的錯誤買單。雖然清朝政府在後麵一次次血的教訓中有所醒悟,但那種根深蒂固的輕科技重鬥爭的思維是很難扭轉的,這就注定了整個清朝時期,中國對世界科技的貢獻為零(如果不說是負貢獻的話)。

在清朝後期或民國時期,國民已經意識到科技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性。曾提出過”德賽先生救中國(科學和民主救中國)!“,但由於當時戰爭不斷,許多中國人都卷入到你爭我奪,生死存亡的洪流中,人們無法真正地靜下心來做科研(情理可原)。這時期未能做出什麽大貢獻是可想而知的。本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出現了科技發展的契機,但後來又由於文化大革命和六四事件,使得很多中國人不敢或不願在中國做科研。故到目前為止,中國對世界科技的貢獻還是微乎其微。好在現在中國已經意識到科技的重要性,作者希望中國在正在發生的第三次革命浪潮中做出大的貢獻。

除去環境的因素,中國對近代或現代科技的零貢獻還與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某些傳統觀念有關,因為就算生活在歐美的許多中國人當中,可以說,真正的大師級的人物或能為世界科技做出很大貢獻的人物還是沒有。傷害中國人科技創新的觀念很多,個人以為傷害中國人創造性最大的觀點應該是:學而優則仕。這種觀點不僅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嚴格的說,仕隻是一門職業,並且是一種最不直接創造社會價值的職業(純屬個人觀點)。而且這種職業不一定學習優秀的人就幹得好。而古今中國,讓考的好的人當官似乎成了一條天經地義的準則,這就使得很多本來並不適合從政而是適合科技創新的學者或科學家們進入到仕的行業。當然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科學創新的機會。另一個損害中國人創新的觀點是:急功近利,不願,不忍或害怕失敗。可以說,現在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把科研當成一種職業,做科研的目的不過是為了養家糊口。因此,在自己的意識裏最看重的是基金多少,文章多少,獲獎多少,頭銜多少。致於我的科研在十年或幾十年後會不會全變成垃圾,根本沒時間也沒有心思去考慮。因此,在尋找科研問題時,往往是那些能發文章,能拿項目的課題。至於那些可能在概念上創新,可能誕生一個新領域課題,畢竟冒險性太大,就算機會擺在他的麵前,也不會抓住。還有一個似非而是的原因是:過於勤奮。勤奮本身並沒有錯。但過於勤奮的人,則喜歡化很多精力用同一種手段做多遍。並往往已比別人多發幾篇文章為自豪。但你卻把你本來應該思考如何突破你現有方法或思路的時間花在了用同樣的方法解決類似問題的操作上,而喪失了在更高一個層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

為了生存,發文章等都沒有錯。但如果是形成了一種隻看文章,不看科研實際前景的氛圍那就糟糕了。如果這個環境沒有改變的話,我敢說,在今後的n多年裏,也許中國的文章能發到世界第一,但貢獻恐怕還會是微乎其微或很少。

 

 



二:規範化轉載,從我做起


中國沒人不恨假,但卻沒人不造假。小到鍋碗瓢盆,針頭線腦,大到科技新聞,股票財經,造假幾乎無處不在。如果沒有人或相應機構去追究的話,很顯然,造假的優勢多多。因為別人要花幾天,幾月甚至幾年的工作,你在一天活幾小時之內就可以完成。國內山寨的東西太多了,真是舉不勝舉。現在作者就文學城上的一個小小的轉載來呼籲一下尊重原創者的勞動吧!

在文學城裏,讀過許多以前讀過或稍加改動的文章。有良心者,標上一個“ZT”,無良心者,什麽標誌也沒有。明明山寨,卻冒充原創。然而,不管上述轉載方式的良心多少,嚴格地說,他們的轉載方式都不規範。

我想,這裏的多數讀者都經曆過不同的答辯,知道引用別人文章時,應有的格式。它應該至少包括作者,文章的來源(雜誌或網站,時間等)。所以,筆者希望各位大俠將來轉載文章時,最好也花點精力把這些寫上。

這麽做的好處有三:一,你尊重了作者的勞動:等有一天你自己有原創,別人引用你的文章時,也會尊重你的勞動;二,減少或消除別人打臉的機會:一方麵是減少了讀者打你臉的機會,另一方麵是減少了原作者打你臉的機會。這裏的很多讀者都見多識廣,讀書萬卷,很難保證你讀的東西別人沒有讀到。在很多情況下,讀者因為忙或其他原因一笑而過,不做計較。但你不能保證哪天某個讀者正好有時間且心裏還有點不痛快而拿你“竊書不算賊”的哲學發泄一下。在另一方麵,畢竟你是轉的別人的文章,觀點的對錯,你不一定很清楚。萬一有一天大家都知道文章的觀點錯了,拿你當“替罪羊”而嘩嘩刷你的臉,也未可知。此外,原作者哪天要是看到了,有根有據,理直氣壯地打你的臉,那你是一點脾氣也沒有。因為畢竟你理虧在先,更何況李鬼和李逵的武功本來也不在一個檔次上。三,減少不必要的糾紛:好在這裏的絕大多數文章都是作者對一些經曆的感想或描敘,很少涉及到經濟利益。但一旦你轉載的文章涉及到商業用途,到時原作者再告你剽竊什麽的,要你賠錢或賠米的,你一點脾氣也沒有。

當然,我不否認轉載給文學城帶來了相當多的點擊。好的文章也希望有人轉載,畢竟每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天上n多個網站。作者在這裏呼籲的是:轉載者,請再多花一點時間,再多一點點良心,至少應該把原作者的筆名及文章的出處寫上。

另外,新聞的行規我不懂,這裏我不敢亂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