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來罘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相通相抵的思想對話

(2020-05-08 16:43:24) 下一個

很多人將《柏拉圖對話》稱為古希臘的《論語》,將蘇格拉底稱為"西方的孔子",謝天謝地,他們沒有反其道而行之,稱《論語》為東方的《柏拉圖對話》,稱孔子為東方的蘇格拉底。

有英語諺語雲,Call a spade a spade①,字麵意思是,管鐵鍁叫鐵鍁。往糟處理解,大致相當於,別玩文字遊戲。往雅處理解,大致相當於莊子的“朝三”。管它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反正不過七個橡子果,名實未虧。據此,無論怎麽稱呼,東方的這,還是西方的那,人類在相同的時代,理性的發展有相通之處,這是事實,而且不是偶然現象。

一般認為,世界上有四大古代文明,分別是巴比倫,埃及,印度和華夏。這是沒有時間限製的泛泛而論,具體到兩千五百年前,人類文明有兩個中心,一個是以黃河流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一個是以雅典為核心的古希臘文明。兩個中心都取得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前者是人類曆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至戰國時期,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麵。後者是地中海文明的後起之秀,在人文,科學,技術,藝術等領域都做出巨大貢獻,成為後代歐洲文明發展的源頭。

兩個文明同時出現繁榮局麵,與由公元前六世紀後出現的所謂後鐵器時代,即成規模製造鐵器,並將其運用到生產生活中,在時間上不謀而合。應該說,文明的繁榮與生產力的大幅提升有著內在的聯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兩個中心在思想領域都是群星璀璨。巧合的是,各自幾乎同時出現一個明星代表,華夏為孔子,古希臘為蘇格拉底。雖然孔子生活的年代(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比蘇格拉底生活的年代(前469年-前399年)早了幾十年,具體說來,孔子去世時,蘇格拉底才十歲。然而,在人類思想史上,五十年不過一瞬間,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東西兩大文明在那時曾發生橫向聯係。

兩位大師皆出身於平民家庭。孔子,見左圖,雖然祖上是宋國貴族,無奈家道中落,一代不如一代。至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名為陬邑大夫,實為鄉鎮幹部。孔子三歲時,其父病逝,其母被正房逐出家門,帶著孔子及其庶兄過著清貧的生活。換言之,孔子生於破落貴族之門,長於清貧單親之家。

蘇格拉底,見左圖,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父親是石匠,雅稱雕刻匠,母親是接生婆,雅稱助產士。蘇格拉底學過手藝,當過兵,五十多歲才正式娶妻。他曾跟父親學過石雕手藝,據古文獻傳,雅典中心城堡附近的三女神(Charites)像,見右圖,可能出自蘇格拉底之手,該雕像屹立數百年,直至公元二世紀。

兩位大師皆致力於傳道授業。孔子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自己的私人學校。盛時號稱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即使周遊列國也是攜弟子同行,前呼後擁。周遊列國期間,孔子師徒曾多次被圍困於途,絕糧多日。雖凍餓交加,一眾弟子卻堅守不散。

蘇格拉底雖然沒有正式開辦學校,卻有許多弟子和追隨者。當時的雅典有個地方叫Agora,見左圖,類似於北美城市的市中心建築群,常以某某廣場冠名,是公共場所,有市場,會堂,健身房,圖書館等各種便民設施,我們權且稱之為中心廣場。當時的傳統是,在雅典傳道授業的人多借用Agora的柱廊,見右圖,很多哲學家都是這麽幹的,蘇格拉底是較為突出的一位,另一個是其徒孫亞裏士多德及其“逍遙學派”③ 。

蘇格拉底在Agora到處找人辯論,與各色人等討論各種問題。有人說他是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這話隻說對了一半。他的確不設館,但並非不取報酬。據文獻描述,蘇格拉底與人討論,有點象如今的企業請MBA來分析生產流程以期簡化或提高生產效率,那是要收費的。但蘇格拉底經常為感興趣但沒報酬的討論花費大量時間,以至於他的悍妻Xanthippe抱怨他不能養家②。這表明,蘇格拉底對思想交流的興趣大過謀利。

與蘇格拉底同時代的狄歐根尼(Diogenes)記下這樣一樁軼亊。有一次,在中心廣場上,Xanthippe甚至當眾扯下蘇格拉底的披風(cloak)。古希臘人的披風不過是圍在身上的一塊長布,當眾扯下披風等於當眾扒了他的衣服。旁邊的人都說,不揍她還等什麽?蘇格拉底說,是啊,我們兩口子打得熱鬧,你們好看熱鬧,還可以撮火,打得好,蘇格拉底,幹得漂亮,Xanthippe! 蘇格拉底家道的窘迫由此可見一斑。

孔子講究有教無類,即不分貴賤賢愚,對各類人都進行教育。孟懿子為魯國貴族,子路為鄉野之人,同為孔門弟子。富如冉有,子貢,貧如顏淵,原思,魯若曾參,愚若高柴,皆為孔門高徒。在這一點上,蘇格拉底不如孔子。他收徒的主要目標是貴族或富家子弟,如,柏拉圖(Plato 428 - 347 BC),色諾芬(Xenophon 431 - 354 BC),克裏托(Crito 469 – ? BC)等,因為他們出得起更多的報酬。

不過,二人傳道授業的實用目的倒是大致相同。孔子的私人學校很有點象近代的黃埔軍校,學成的弟子很容易進卿入士。雅典公民重視教育,男性公民子弟必須接受體育,修辭,音樂,數學,政治等方麵的訓練。學有所成的年輕人有更多的進升機會。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想,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孔子師徒多次被人圍困於途,凍餓交加,弟子卻能堅守,蘇格拉底相貌醜陋(見右圖,據說那更接近真實的蘇格拉底),一生清貧,身邊卻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更為巧合的是,孔子和蘇格拉底都沒有留下親筆著作,但都留下由弟子們記述的言論。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遂成《論語》。蘇格拉底死後十二年,柏拉圖,見左圖,在雅典建成柏拉圖學園(Platonic Academy),首創用文字記述老師的談話這一形式。他一生寫下約三十篇對話,世稱《柏拉圖對話》(Platonic Dialogues),主要是哲學對話,其中多數以蘇格拉底為主要人物。

《論語》雖是眾弟子的手筆,但世稱孔子的《論語》,而非顏回的《論語》,或子路的《論語》。在這一意義上, 嚴格說來,《柏拉圖對話》應該叫《蘇格拉底對話》。不過,記錄蘇格拉底談話的不止柏拉圖一人,色諾芬,見左圖,也用文字記錄了老師的談話,主要側重於政治,宗教和道德等問題。提及蘇格拉底對話,也應該包括色諾芬的記述,但世上還沒有這樣的專著。這大概就是為什麽世人能夠容忍“古希臘的《論語》”被柏拉圖專美的原因吧?

因此,我們可以放心地說,東方的《論語》與西方的《柏拉圖對話》,兩大對話體係在人類思想史上,大致同時獨立出現。若以地球的南北兩極相比,東西兩大文明也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兩極,因此,我們也可以放心地說,兩極相通。然而,以上相通之處多為表麵上的,一旦進入思想方法和對話方式等細節,巨大的差異隨即顯現出來。

首先,思想方法不同。

縱觀一部《論語》,孔子的言行,用韓愈的話語來解釋為,傳道授業解惑,用基督的話語來解釋更為貼切,到我這裏來,我是真理,我是道路。總之,孔子總是居於真知掌握者的地位,對話表現的是傳播真知的場景。真知掌握者是權威,而權威的地位不容置疑,因此,《論語》的思想方法為威權主義思維,孔子單向灌輸,弟子被動接受。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概念,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因而有許多弟子問仁。《論語》中有清晰記載的有以下幾位,顏回,子貢,子路,子張,樊遲,仲弓,司馬牛。孔子對每一個弟子的回答都不盡相同。有一種理論說,這是因材施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令現代人不可思議的是,居然沒有弟子產生疑問,夫子怎麽對每一個人說得都不一樣? 到底什麽是仁?

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眾弟子都象缺糧的人在向財主請求施舍,而財主則視情況,給此一碗小米,給彼一捧小麥,眾人千恩萬謝。孔子有一個理論曰,不憤不啟,不徘不發,即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人家有疑問前來請教,這正是施展思想權威的好機會。結巴想說而說不出來,有人幫他順出來,他連說不的機會都沒有。顏回據稱是孔門弟子的頭名,顏回即顏淵,顏淵問仁最有代表性。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翻譯成白話,大意如下。顏淵請教什麽是仁,孔子說,能夠戰勝自己的私欲,讓自己的行為回複到禮的要求上,就是仁。無論何時,隻要能自主實踐禮的要求,天下人都會歸複到禮的要求上。施仁要靠自己,靠別人行嗎?顏淵說,請說得具體一點。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看,不合乎禮的不聽,不合乎禮的不說,不合乎禮的不做。顏淵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說的去做。

問即請教。顏淵請教什麽是仁,這是謀求給仁下定義。按亞裏士多德的傳統,定義的基本方法是屬加種差。如何確定屬和種,存在討論的空間,但有一點確定無疑,定義是思維的聚斂。然而,孔子給出的定義正相反,是思維的發散。他沒有試圖找出仁的屬,而是直接給出仁的一個亞種,“克己複禮”。

不僅如此,孔子話題一轉,從仁的定義,跳到仁的實踐,“為仁”。顏淵被繞得有點糊塗,“請問其目”,孔子便徹底發散,又扔出四個非禮。最後,顏回隻好承認晚生愚鈍,“回不敏”。放到現代西方文化裏,顏回相當於被mentally bullied,即被精神霸淩,或嚇慫了。

反觀蘇格拉底,他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婆,我要追隨她,做個精神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的思想。因此,蘇格拉底從不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而總是誘導對方自己得出結論。在色諾芬版的蘇格拉底對話錄④裏,關於正義,蘇格拉底與尤西德謨斯(Euthydemus),一個來自Chios的智者,之間有一段廣為人知的對話可為佐證。在下麵這段對話裏,“蘇”表示蘇格拉底,“尤”表示尤西德謨斯。

蘇: 人撒謊嗎?
尤: 經常撒。
蘇: 我們該把撒謊歸入哪一類?
尤: 歸入非正義。
蘇: 人有時會出軌,對嗎?
尤: 毫無疑問。
蘇: 出軌該歸入哪一類?
尤: 歸入非正義。
蘇: 欺負鄰居呢?
尤: 同類。
蘇: 賣自由人為奴呢?
尤: 還是同類。
蘇: 上述任何一個都不該歸入正義?
尤: 一個都不。若有會顯得奇怪。
蘇: 一個將領攻陷敵方城池,把城裏人都賣為奴隸,我們怎麽說? 這算非正義的行為嗎?
尤: 不算。
蘇: 那麽,我們說他的行為是正義的?
尤: 毫無疑問。
蘇: 他在戰場上消滅敵人,這亊幹得好嗎?
尤: 幹得好。
蘇: 他席卷敵方土地,奪走牲口和糧食,這一行為正義嗎?
尤: 肯定正義。前麵我說上述任何一個都不正義時,我以為你是說在朋友之間。
蘇: 那麽,我們必須把剛才歸入非正義的行為歸入正義行為,並做出區別,隻對敵人那樣做,若對朋友那樣做就是非正義,因為,對朋友應該誠實,沒有欺騙。
尤: 我同意。
蘇: 但是,當將領看到隊伍士氣不高,於是想辦法讓士兵相信大部隊增援馬上就到,結果士兵勇氣大增,這種謊言該歸入哪一類呢?
尤: 歸入正義。
蘇: 一個孩子不肯吃藥,他爹把藥拌進湯裏,讓他服下,結果病好了,這種欺騙該歸入哪一類呢?
尤: 也歸入正義。
蘇: 一個人見朋友絕望,怕他自殺,把他的刀藏了起來,或從他手上強行奪下,怎麽評價這種行為?
尤: 正義的。
蘇: 注意你的話,因為從中可以推出,對朋友並不總是,如前所述,應該誠實,沒有欺騙。
尤: 不是,肯定不是。我改變主意,收回說過的話,如果可以的話。
蘇: 改變主意好過固執謬見。但是還有一點,我們不能不細究就放過去,它涉及不同性質的欺騙朋友。我問你,哪一類最不正義? 是存心欺騙朋友,還是無意中欺騙了朋友?
尤: 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麽,也不知道該信什麽了。你完全推翻了我剛才說的。剛才還對的,這會兒又不對了。但是,我還是要說,存心欺騙朋友最不正義。

蘇格拉底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尤西德謨斯在不知不覺中,對正義的概念有了較全麵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他的思路打開了,進入可以舉一反三的狀態。這類亊例在《柏拉圖對話》裏俯拾即是,於是,世上便有了著名的蘇格拉底式提問(Socratic questioning or Socratic maieutics)之說。對此,現代學者總結出六種形式如下。

一,要求澄清,如,能說得更清楚點嗎?
二,挑戰假設,如,你為什麽假定這個?
三,要求證據,如,你怎麽知道的?
四,探討其它視角,如,還有其它選擇嗎?
五,考慮後果,如,有什麽後果嗎?
六,挑戰問題本身,如,你為什麽要問這個問題?

在此,師者不提供答案,而是運用各種技巧發問,學生不是被動回答,而是積極思考,自己發現真理。這就是蘇格拉底所說的精神助產術,助產婆隻能幫助孕婦生孩子,而不能代替她生孩子。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它體現了批評性思維的精神實質,故把以上六種提問形式稱為批評性思維的技巧。在這一意義上,蘇格拉底可謂批評性思維的鼻祖。

從顏淵問仁的字裏行間,我們讀出,真知是外在的,由大師掌握,他負責向弟子灌輸。從蘇格拉底對話的字裏行間,我們讀出,真知是內在的,大師並不掌握,但可以啟發弟子,令其自己悟出。前一種方式產生森嚴的等級,權威不容挑戰,思想自由遭到壓抑。後一種方式產生開放的氛圍,大家平等對話,思想自由得到鼓勵。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論語》授人以魚,而《柏拉圖對話》授人以漁。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其次,對話方式不同。

不同的思想方法導致不同的對話方式。 孔子的對話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對話,而是居高臨下的訓話。問話者的作用隻是提起話頭,答話者的作用是提供教誨,通篇充斥著權威話語。讀《論語》總使人感到一種精神上的不平等,總讓人想起主流話語係統裏的“要字句”。

何謂“要字句”?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居然有碩士論文專門討論要字句,如,《要字句語體研究》。要字句的學問被歸納為,通過運用“要”字句,向受文者提出要求,表示出應當怎樣去做,語勢堅定有力,論斷性強,令人不容置疑。不過,用辯證思維的方法來看,“要字句”相當於“群英薈萃”,它其實就是一盤大蘿卜,猶如馬邦德馬縣長的詩,“要有火鍋,要有肉,要有美女,要有驢”。

至於要字句的具體例子,在《論語》裏隨處可見,如,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每個子曰都是省略了要字的要字句。“修己以敬”實為,要修養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修己以安人”實為,要修養自己,使周圍的人安樂。“修己以安百姓”實為,要修養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其否定式如,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實為不要怨天,不要尤人,踏下心來學習,自會提高,上天知我。

及至現代,要字句在官樣文章中可謂泛濫成災。遠的有,要牢記階級鬥爭,要文鬥,不要武鬥。中的有,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要堅持改革開放。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近的有,要力戒形式主義,各部門要加強對計劃執行的監督,要加強政工幹部隊伍建設。還有減字要字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等。

要字句是一種權力話語。在要字句泛濫的文化裏,問為什麽要是犯忌的亊,一問你就會攤上亊,而且是大亊。從《論語》,到文革話語,再到主流話語,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脈絡。這條脈絡不會到此為止,在可以預期的未來,它還會繼續。

古希臘與春秋戰國都處於人類文明發展的早期,曆史時期相近,思想發展相似,許多觀念都處於一種混沌狀態。二者有一個突出的共有特點,語言形式與其表達的思想內容之間沒有清晰的分割,處於一定的混沌狀態。關於這一混沌狀態,在古希臘,有一個概念叫“邏各斯”,在華夏,其對應的概念叫“言”。

邏各斯源於古希臘語λ?γος,拉丁化後成為logos。原始字麵意思是,“我說”,這與春秋時期的“言”遙相呼應。莊子《齊物論》裏有個典型例子可以提供佐證。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譯成白話大意是,言不是吹風,發言的人都有所說的內容,但他們的言都自以為是,一時無法定奪。他們果真言之有物? 還是言之無物?

據此,前麵關於正義的對話也可以拿到這裏,作為對話方式的例證。那段對話自始至終是以問答的形式進行的,那是真正具有平等對話性質的對話。在對話中,蘇格拉底始終以提問者的身分出現,尤西德謨斯才是問題的解釋者和回答者。蘇格拉底並不以全知者自居,因此他有一種開放的心態,他隻提問,讓對方自由地回答。但對話的靈魂恰好是提問而不是回答,是針對回答的提問才使問題變得更清楚了。

批評性思維滋潤的對話是平等對話,養育的社會是開放社會。很多人稱批評性思維為批判性思維,我不敢苟同。該詞源於英語裏的critical thinking,critical意為批評的,批判的,是個中性詞。翻譯成中文,味道就變了。在中文裏,批評是中性的,批判的主要意思則帶有貶義,中性的“是非的判斷”之意是次要的。經曆過文革的人對“批判”一詞尤其敏感,批評是人民內部矛盾,批判是敵我矛盾。“批判”這個譯法很有可能來自康德的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該書於1781年初版,從那以後,有五種英譯本問世。

(1838) Critick of Pure Reason by Francis Haywood
(1855)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by J. M. D. Meiklejohn
(1881)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by F. Max Müller
(1929)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by Norman Kemp Smith
(1998)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by Paul Guyer and Allen W. Wood

多數譯本都采用critique這個詞。在英語裏,critique意為a detailed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something, especially a literary, philosophical, or political theory,譯成中文為,對某亊,尤其是文學,哲學或政治的理論進行細致的分析與評價。這與現代漢語裏的“批判”沾邊,但意思有點勉強。

另據賀麟介紹,張銘鼎是中國20-30年代最初搞康德哲學的人物,1925年在《民鐸》“康德專號”上發表了《康德批判哲學之形式說》,對康德哲學作了一個比較係統的介紹。從那以後,有六種中譯本問世,

(1931) 《純粹理性批判》胡仁源譯,上海商務印書館
(1957) 《純粹理性批判》藍公武譯,北京三聯書店年,1960年以後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83) 《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牟宗三譯,台北學生書局
(1991) 《純粹理性批判》韋卓民譯,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
(2004) 《純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多數中譯本都是根據不同版本的英譯本Critique of Pure Reason轉譯。看來張銘鼎先生一錘定音,所有中譯本都冠名《純粹理性批判》。也許在張先生的年代,批判就是評判,同誌就是同誌,後來字義發生變化,那是因為世道變了。

英國哲學家波普(Karl Popper 1902/07/28 - 1994/09/17)稱自己的哲學思想為critical rationalism,在中文裏,常被譯為批判理性主義。然而,在波普那裏,critical的意味更接近於自我批評。critical rationalism與非理性主義(irrationalism)和過度理性主義(excessive rationalism)相對立,它強調論證或經驗的重要性,但同時也充分意識到,我可能是錯的,你可能是對的,我們聯手,可能會更接近真理。波普強調,每個人都可能犯錯誤,沒有人可以充當自己的法官,因而都需要接受他人的批評。

注意,波普強調的是,接受他人的批評,而不是批判! 更不是批倒批臭! 在這一意義上,波普的critical rationalism著實應該稱為批評理性主義,而他致力倡導的開放社會,與他的批評理性主義,及蘇格拉底的批評性思維是一脈相承的。反觀孔子,他的威權主義思維,與他的儒家思想,及如今神州大地上的封閉社會,以及動輒回潮的大批判,不也是一脈相承嗎?

----------------------------------------------------

① Call a spade a spade。該諺語源自古希臘,《伊拉斯謨格言》(The Apophthegmes Of Erasmus),P189

② 蘇格拉底不能養家。 Socrates In The Agora AMERICAN SCHOOL OF CLASSICAL STUDIES AT ATHENS PRINCETON, NEW JERSEY 1978, P13

③ 逍遙學派。
指後來以亞裏士多德思想為核心的哲學學派,而那個名稱的原始含義更接近“漫遊學校”,因為“逍遙學派”的英文為peripatetic school,其中peripatetic是個形容詞,意為,漫遊的,走動的。Peripatetic源於拉丁語單詞peripatus,peripatus源於希臘語單詞περ?πατος,而περ?πατος源於περ?πατοι。περ?πατοι原指雅典那個體育館的柱廊。聽亞裏士多德講學的人每天都在那裏集合。實際上,亞裏士多德在世的時候,他的學校被簡稱為περ?πατος,拉丁化後成為peripatus,盎格魯化後成為peripatos。按嚴格的字麵意義,περ?πατος應該叫“柱廊學校”。

④ 色諾芬版的蘇格拉底對話錄。 Memorabilia,英文在線文本見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The Memorable Thoughts of Socrates, by Xenophon, Edited by Henry Morley, Translated by Edward Byssh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LaBri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來罘' 的評論 : 您太謙虛了,這就是大家風範。我們可能同時都是對的,也是錯的。:)

總覺得瞎子摸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每個瞎子都堅信隻有自己才是真理的唯一擁有者:假如眾人都把自己摸到的形狀和他人摸到的形狀綜合起來,就會得到完整的真"象"(真相)。在尋求真知的路上,隻希望自己不是一個驕傲的瞎子。
來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aBrisa' 的評論 :
坦誠相見好過意氣相抵,很好。這次,請允許我用波普的話來回致敬意,我可能是錯的,你可能是對的,我們聯手,可能會更接近真理。
LaBrisa 回複 悄悄話 看您的文字似乎能感覺到您對有宗教信仰者的智慧不太信任,但我也要冒險招認:我仰望耶穌基督,雖然為了能始終作為一個追隨良知而非教條的自由思想者而選擇不從屬任何一個教會;我在佛法裏看到智慧的閃光,但不願意與行善旨在求福的人走得太近。。。

來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aBrisa' 的評論 :
老實說,在結論的闡述上,我有點欲言又止,悱而不發。您的發揮算是把話說透了,痛快! 您和羅素不謀而合,請允許我用他的話來回致敬意。羅素在《我為什麽不是基督徒》裏說,“一個好的世界需要知識,良善和勇氣,不需要把很久以前幾個無知的人說的話太當真,用那些模棱兩可的話來緬懷過去,束縛自由心智。” 多謝來訪,周末愉快。
LaBrisa 回複 悄悄話 這種等待派魚的文化,是戕害創造力和尊嚴的文化。
LaBrisa 回複 悄悄話 難得的好文!

接下麵的討論:假設孔子有的是魚,而且無一例外都是好魚,那些魚也經不起兩千多年的存放。人類在不斷進步中,千年鹹魚不僅養分不足,更有壞人腸胃的危險。況且,慣於被派魚而沒有學到捕魚手藝的人,永遠缺乏思想者的篤定,無法在世事萬變的河中做個獨立有判斷力的捕魚者。這樣,尋求並樂於被"明君"管理就是他們最合理的選擇了。

這種等待派魚的艾化,是戕害尊嚴的文化。
來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五湖以北' 的評論 :
基本如此。若孔子有足夠的魚且好魚,倒也罷了。問題是,他有多少魚? 況且其中夾雜大量河豚。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照這樣說,孔子是給弟子以魚,而柏拉圖是授人以漁,所以東西文明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