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應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每逢佳節

(2025-02-12 07:18:13) 下一個
A cozy winter scene in Ithaca, New York, featuring a steaming bowl of tangyuan (sweet glutinous rice balls) on a wooden table. Outside the window, a snowy street lined with brick buildings and soft glowing streetlights captures the charm of Ithaca. The warm indoor lighting contrasts with the cold outdoors, creating a nostalgic and inviting atmosphere.(圖片由ChatGPT生成)◆                    

每逢佳節                 
·應帆·  

又逢佳節:今天在網上跟人聊天兒,才曉得今兒是元宵節。這邊風雪迷漫,看月亮是一件過份的奢求;湯圓要到中國店去買,隻是路途遙遠生滑,那心思動了動,就又給嚇回去了──仿佛春生的小草,在二月裏抬抬頭,還是繼續酣睡了。  

好像轉眼間,就在這裏呆了一年半了。中秋節和春節都已經過了兩個,感恩節和聖誕節自然也花開二度了。出國前,以為會在洋人的國度裏多多享受洋節的氣氛,經了這年餘兩次的生活,那種企盼以致企盼裏麵的欣喜卻都慢慢地無疾而終了。遺憾的卻是,對中國的節日也慢慢地陌生起來。  

98年的第一個中秋節,和室友分食了一塊月餅,他去親戚家裏。科大的朋友公輔問我在幹嘛想幹嘛,笑著說自己想看月亮,看水中的月亮。他就當了真來接我,把車開到附近的公園裏。公園臨湖的,但是晚上九十點鍾,我們跟月亮在湖水的同側,波麵上隱約有些光亮,那一輪水月卻還是難窺全貌的。兩個不甘心,又驅車到本地的P&C連鎖店邊上的橋上看月亮。那一溪水,從山上下來,秋天了,也就剩薄薄的一層,勉強捧出一圈閃爍的光亮。兩個站了半日,說笑了一氣回來,想想,還是坐下來準備將來的考試了。第二天課上,和那個ABC張嘉敏同說昨天回去路上,看見東邊月亮初升,又大又圓的,先還以為是房頂的一盞琉璃燈呢。倒感歎了一回。  

春節到的時候,這邊的大學大多已經開始春季學期了。第一個春節不是周末,但學校裏安排免費的中國食品,還請了紐約的舞獅隊來助興。我上完了課,穿過晴冷美麗的校園,想看舞獅的表演。到了何氏廣場,卻隻看見幾個功夫裝束的白人站在那裏說笑著。後來才知道他們已經演完了;又聽說吃免費午餐的中國人太多,組織者隻好在每個已領食品的人手背上畫一記號以防再領,心裏有點惡俗的感慨,卻也罷了。  

按照家鄉的風俗,大年初一早上要吃湯圓的,我前麵一日晚上,就煮了十來隻芝麻餡花生餡的湯圓,吃之前,跟家裏打電話,因國內正好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往年在家,都是母親先起來,開門炸鞭炮,在我們兄弟倆的枕邊放了糕片,再下湯圓,再迎來送往村子裏來拜年的年輕人。我們遲些起來,第一件事卻是給爸媽拜年的,說些“身體健康”的喜話,然後忙著吃了湯圓去給村裏的長輩們拜年。這回,母親在那邊衝口就是祝願“我大兒子新年學習進步身體 健康天天向上”的一大串喜話,叫我有些欲哭欲笑的衝動。母子倆都講高興的話,心裏倒說這樣挺好的;後來要給三爺拜年,母親叫來了,我問了兩句他們的近況。因為跟父母常通電話,和三爺卻一直沒有說話的,再聽見他熟悉的聲音不習慣地隔著電話給我講“新年順利”的話,眼睛不覺有些濕潤。三爺剛說了句話,就忙著道:“電話費貴。就這樣吧。掛了掛了!”掛了電話,百般傷感,一邊盛了湯圓來吃,一邊想中秋時候打電話回去。母親說:你出國了,你弟弟在廠裏加班,你爸爸在供銷社值班,我們一家四口人卻在四個地方過節……一夜鄉心幾處同,人生的種種我們都是必得親自去體驗的呢。  

去年的中秋,也是好的天氣好的月亮。在實驗室裏忙了一天,坐汽車回來,路過西校區,想起中國學生學者要在這裏搞聯歡,就順腳下車找過去了。他們組織的倒好:牆上貼了許多謎條,猜著有獎的;另外準備了許多月餅之類的中秋食品,供大家品嚐;又有電影室,放著《甜蜜蜜》;還有專門的房間唱卡拉OK,跳舞……混了半日,興味盎然。後來跟小李一起回來,他猜謎得了許多講義夾,非要送我一個,笑著謝了收了。  

今年的春節,恰好是周末呢。我卻沒有去年的興致了:去年不僅去中國店裏買了湯圓,還買了肉餡回來,自己興致勃勃地炸肉圓,因這肉圓也是家鄉年菜裏頭最重要的。今年還是打電話回去,父母都在家,說說天氣新年身體,也就掛了,每周都打電話的,並沒什麽太多特別的話。後來又給許久沒聯係的國內朋友打電話,從黑河到揚州上海,每個一聊就是許久,掛了電話就擔心這個月的電話賬單不曉得是什麽巨額數字呢。也有兩個朋友給我打過來,一個在上海一個在徐州,在遙遠的異鄉聽他們依然熟悉的聲音,心裏感動不已。  

學生會還組織了聯歡會,我們去遲了,站著看了會兒春節聯歡晚會的錄像,又看人跳了會舞,卻沒什麽意思,就早早回來了。在家裏翻唐詩,卻看到一首劉長卿的《新年作》,開頭一句“鄉心新歲切”倒鎮住了我,又有“天畔獨潸然”“春歸在客先”的句子,心生悵惘,卻又為新年“得”這“新”詩,雜生出幾點模糊的喜悅來。後來又在家斷續看了春節聯歡晚會的錄像,感覺倒沒有去年的好了;不過看完了,才覺得這年也真過去了。  

來美後的第一個感恩節,在《時代》周刊裏看到專題報導,說“感恩節讓我們年年不顧旅途遙遠,回家與親人團聚;家,就像地球一樣,她美妙的地心引力讓我們永遠想著回去”。我跟著樓下信教的夫婦去參加他們的教友聚會,大家一起吃飯一起唱讚美詩,倒也其樂融融。第一個聖誕節,自己在底特律的朋友那裏,晚上是在當地的台灣牧師家吃火鍋,又做送禮物的遊戲。我本是生客,拿了一樣小小不起眼的禮物就坐在角落裏。那個高瘦的台灣男孩卻要了我的小禮物,讓我有機會取另外的禮物。禮物本無所謂,隻是他那份讓我參與的心思卻長存在我美好的記憶裏。  

第二年,教會跟我們這些沒有信教潛力的人卻有些不相幹的意思了。感恩節,室友帶人回來聚餐,自己跟著吃了一回自做的水餃;聖誕節,自己一個人在家裏,費心費力地燒了兩塊魚片,又從店裏買了隻烤雞回來“饕餮”了一頓;外麵風雪連天,我心裏隻盼著天氣快些好,讓我好去南方跟大學同學會合。  

相比中秋節和春節,元宵節本不是那麽勾人心思的。這回又是周末,我倒想起有一年春節後返校的事情。開學正是元宵節前後,我想十四走,家人不喜歡那個“四(死)”,而我又不喜歡十三,他們更不讓我十五出門,後來隻好十六再走,卻趕上春運大潮,結結實實擠到南京又擠回合肥去。到校又遲到, 寫信回去抱怨,父母忙著用“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的話來說……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父母過去常常這樣挽留著的,如今常常這樣勸慰著的,讓我在異鄉對“佳節”漸漸淡漠的時候,依然會不時想起“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古老的詩句、生出這樣傳統的情懷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