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帆

最後登錄:2025-04-03 20:36:00

頭像照片
應帆的個人信息
性別:
筆名: 應帆
個人描述:
 
發送悄悄話 給我留言
應帆的個人簡介
應帆的朋友圈
-山虎1-
山虎1
 
 
應帆的最新博客
 
應帆的最新博客評論
 
應帆的群組
用户没有创建任何群组
應帆的留言薄 (最近5條留言)
-吉祥雨- 留言於:2025-03-26 08:31:41
吉祥雨
我一直在巜世界日報》拜讀大作,我一直也發去征文,但有去無果,不解。現將拙文發來,請指點迷津,多謝???? 美味與人生 —何以相伴?唯有小麵! 加拿大 張煤 作為地球人,我走南闖北,從祖國山河到非洲高原,再到歐美大地,美食嚐遍,最鍾愛的卻是極不起眼,上不了台麵的小麵。 小麵是四川傳統麵食,小麵之長,源於明末,曆史悠久,又風味獨特,更物美價廉。小麵以麻辣鮮香、油而不膩、回味悠長著稱。小麵多用堿麵,麵條筋道,又分寬窄,窄如通心粉,再寬如韭菜葉,更寬者比肩褲帶。小麵好吃,3分在麵,7分在調料,麵要少,調料要多。小麵調料極豐,有豬油,麻油,辣椒,花椒、蒜泥、薑末、蔥花、醬油、醋、芝麻醬等,可根據個人口味添加。小麵身段靈活,任暈任素,加入紅燒豬肉,牛肉、肥腸,雞雜,豌豆等配料,則華麗轉身,化作打鹵蓋澆麵,美味可口。小麵調料可賓可主,豐儉由人,即使隻加豬油醬油,一樣好吃勾魂。小麵要好吃,湯也要寬,湯必是豬筒骨加雞骨,經久熬成,謂之老湯。點綴麵上的綠葉蔬菜更是點睛之筆,一是紅湯白麵配綠葉,煞是養眼,二是麻辣一經蔬菜中和,口感極佳。 一路走來,我嚐過的小麵不少。北京炸醬麵加醬,佐以黃瓜豆芽,調料單薄,味道中庸,缺乏想象,雖不乏北方大漢之粗曠敦厚,但流於直白。 江浙陽春麵倒知道討巧,在油上大做文章,置蔥於油中熬成蔥油,濃香入味。然陽春麵佐料不過豬油醬油而已,即使拉來蔥花壯膽撐場子,總嫌力薄勢單。 萬物潑油皆香,陝西油潑麵妙在辣椒上潑油,陝西的辣,看似濃油赤醬,濃顏重彩,血紅江山萬裏潑,不淋漓盡致不痛快,視覺刺激極強,看似妖豔賤貨,入口方知是個色厲內荏虛張聲勢的主兒。而四川的辣,看似小家碧玉,平平淡淡,人畜無害,卻四兩撥千斤,扮豬吃老虎,入口方知這貨內功深厚,一辣入心,極盡惹火,層次遞進,從舌苔到味蕾,從喉嚨到腸胃,無不想吼一嗓《征服》。更何況,陝西油潑麵與北京炸醬麵同屬一撥,屬於幹麵,少了湯料烘托,過於直抒胸臆,不免事倍功半。更莫說,四川小麵麻辣雌雄雙煞,辣中有麻,花椒入口無不通體過電,唾液成河,舒暢欲仙。 小麵雖小,在人生節點上的含義不可小覷。 幼時在成都,每天期盼爺爺下班回來,肩托我走街串巷,一是帶我去街口小人書店看《三國演義》,《水滸傳》,二就是去街邊麵攤品小麵打牙祭。掌勺的胖大娘見有客來,立即將灶口鼓風扇開啟,風扇嗡嗡,麵鍋水沸,大娘將一小撮麵從麵案捋出,順手掐為兩半,抖散放入沸騰翻滾的大鍋中,抄起特製的長竹筷撥幾下,剛才還不可一世的怒水立刻歸於平靜,片刻又卷土重來,不等它囂張成勢,大娘一瓢涼水下去,潮水退去,如此兩番,再輔以幾片綠菜葉,內外皆熟的麵條早被大娘用長柄竹漏收服,瀝幹落入青花粗碗中,至此我唾液早淌了一地。可以說,小麵是我幸福童年的標誌。 後來,我回到重慶,來到父母姥姥姥爺身邊。時值文革,經濟蕭條,生活困難,一切憑票定量供應,一人一月限肉半斤。饞到極致,姥姥忍痛點出攢下的零錢,差我去路邊蒼蠅麵館,“端”一碗小麵回家打牙祭(姥姥心疼錢,不提“買”字,生怕傷了尷尬羞澀的錢包)。一家6口各盛一碗米飯,小麵成了下飯佐餐的“葷菜”大餐。麵條一掃而光,殘存麵湯精華所在,也不能閑著,非“蚯蚓滾沙”不可:殘湯剩麵(蚯蚓)裏撒下些許米飯(沙),又是一道美味佳肴。這當兒,媽媽總是環顧四周,高興地大聲宣布:“嗯,這次的麵,比上次好吃!” 有一年為省錢,我和表哥去10幾裏外趕場,回來遇雨淋成落湯雞,又冷又餓又乏,搜盡身上散碎銀兩,衝進路邊麵館,熱情奔放的麻辣小麵下肚,頓時全身通泰,精神抖擻,腳下生風。就這樣,小麵助我度過了艱難歲月。 上大學後,學業緊張辛苦,成天與ABCD為伴,十分枯燥,多虧有小麵加持。窮學生囊中羞澀,小麵價格親民,正中下懷。校園周邊麵館四起,人稱麵館包圍大學。最火的一家由街道婦女開辦,是我們的專屬麵館。我們經常發揮語言專業的特長,用特殊流氓句式忽悠麵條阿姨:“阿姨,豬油盡管放!蔬菜不能少!”阿姨樂了,一邊加豬油,一邊添綠葉,心想知識分子就是知書達禮,知道為我們著想。 盡管阿姨對我們不薄,我們這幫男生最終還是“移情別戀”。這不怨我們用情不專,隻怨天外有天:我們無意中發現,附近舊居民樓裏深藏一麵館。麵館由民居改成,並無招牌,全仗熟客輕車熟道而來。店內,紅磚牆斑駁陸離,桌椅板凳早已褪去早年光澤,店裏小麵也無特別之處,特別的是昏暗的燈光下,竟藏著羞花閉月的掌櫃小姐姐。曾幾何時,小姐姐的美貌就成了我們哥幾個在學習上你追我趕的精神糧食。誰都覺得讀出了小姐姐雙眸深處的引申義加轉折義,個個認為小姐姐含情脈脈,多看了自己一眼,給自己麵裏多放了調料。毫不謙虛地說,我們靚麗的學業成績單上有小麵西施的一半,別人我不知道,隻記得將學位帽拋向藍天的那一刻,我想起了小麵西施。 畢業後,我留校任教,所在師範大學與隔壁工科大學雖一牆之隔,但老死不相往來,後來圍牆那邊購置一台壓麵機製麵以售,我校員工聞訊,群起沸騰,經兩校聯席會議專門討論溝通,決定在牆上打洞溝通,方便大家購買麵條,落實小麵自由,小麵在川人心中的至上高位可見一斑。 多年後,我們去非洲高原築路,月月受惡性瘧疾之酷刑折磨,戲稱“來月經”。每逢例假來訪,時而高燒不退,時而冷得發抖,胃口全無。這時,最期盼的就是病號飯。炊事員用國內帶去的壓麵機現壓麵條,配上自種的高原碗豆苗,加上現舂潑油的家鄉辣椒,一碗麵下去,渾身通泰似天仙。公路竣工典禮上,大家一致公認:戰勝瘧疾,雖依仗諾獎得主屠呦呦開發的青蒿素,但沒有酸辣小麵的支撐也是不可想象的。 告別非洲,回到祖國,我隨德國專家團隊,跋山涉水,參加長江防護林建設。合作中,東西方理念衝突不斷,再加上翻山越嶺,艱苦不說,還經常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饑腸轆轆。一天肚皮官司正打得不可開交,路邊坎下冒出一雞毛麵館。大家喜出望外,也顧不了許多了,湧入布滿蜘蛛網的昏暗小店,叫上大碗肉臊小麵,圍著一張髒兮兮的舊木方桌,擠在舊木長凳上狼吞虎咽,哪怕天生香腸麵包胃,哪怕抓起勺不像勺叉不類叉的木棍來力不從心,哪怕門口汽車過往,塵土飛揚,免費盡撒“胡椒麵”,麵條吱溜下肚,當下一馬平川。那一頓吃得人酣暢淋漓,皆大歡喜,無論中西,那一吃竟吃出些中德人民大團結來,雙方合作從此一帆風順,麵條般絲滑。 再後來,我舉家移民加拿大,與小麵漸行漸遠。前年最後一次回鄉,臨別那天,年老多病的媽媽自知去日不多,特意起個大早,親手煮小麵,特意加蔥味十足的小火蔥,碼鹽逼出蔥香,再加剁碎的新鮮榨菜,現舂現潑油的辣子,新鮮青花椒熬成的椒油,撒上油酥黃豆上桌,味濃情深,末了盛上現磨的甜豆漿爽口。當時沒意識到,媽媽是以最後的精力,用小麵給我們告別。 媽去了天堂,我一吃小麵就想媽,不由自主對視照片牆上的媽媽,視線模糊起來,隻好將身子轉過去,轉過去,但架不住媽媽的口頭禪仍在耳邊回響:“嗯,這次的麵,比上次好吃!”於是乎,隻好與小麵絕緣,以免觸麵生情,畢竟調料再濃也難化開至濃親情。
點擊查看更多...
給 應帆 留言
注意: 請不要在留言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類似侮辱性的言辭。
本留言簿隻允許文學城注冊筆名留言,遊客不可以留言。 如果您還沒有注冊, 請點擊這裏注冊文學城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