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跟哪本書、哪首歌或者哪部電影相遇相視,也是跟人的相識相知一樣,有些緣分的因素。比如最近在Netlix看到的、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編劇、導演並兼攝影的《羅馬》。
先是在12月17日那期的《紐約客》上看到Anthony Lane寫的評論,然後是在下一期的《紐約客》上看到大幅的宣傳頁麵,聖誕假日在家瀏覽Netflix,就看到這個片子在北美影院放映的同時也在網上播出了。於是網上看了,覺得蠻不錯。
這是一部黑白影片,畫麵有一種難得的沉靜悠緩的韻味。故事發生在1970年前後的墨西哥城郊一個叫羅馬的地方。女主人公克萊奧在一個富人家做女傭,因為女廚子認識了她男朋友的表弟費爾明。在照顧主人夫婦、四個孩子之餘,克萊奧和費爾明出去玩,逛公園,看電影,去旅館開房。某一次看電影時,她告訴費爾明自己可能懷孕了。費爾明先說很好,然後借口要去廁所,然後,就再也沒回來。克萊奧拿著他遺留下來的夾克,隨著人流走出影院,在電影院前萬花筒式的市井景象裏,茫然無措地張望著,等待著,最後不得不接受、吸納、消化這巨大的失望和現實。
當然,這隻是大約前三四十分鍾的敘事。與此同時,男主人抱怨家裏一團糟、常踩著狗屎之後,告別妻小,離家去魁北克開學術會議。然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克萊奧告訴女主人索菲亞自己懷孕的事情,索菲亞的反應人道而溫情,而且帶著她去醫院看婦產科醫生。
大肚子的克萊奧不甘心地找了一次費爾明,帶著更大的失望回到主人家。在她臨產之際,索菲亞的母親特蕾莎帶著她去選購嬰兒床。其時一場學生運動引發的騷亂和屠殺正在墨西哥城如火如荼:1970年6月10日的“老鷹撲殺行動”,近120名抗議者被殺害,電影也直麵了一個年輕女子男友被槍殺後呼救嚎哭的場景。麵對持槍的費爾明,克萊奧的羊水破了,然後在騷亂引發的交通擁堵中趕往醫院。
在這裏,我看到了最讓我觸目驚心的一組電影鏡頭。克萊奧生下的女嬰沒有心跳,小兒科醫生就在旁邊的病床上給那剛出生的嬰兒做心髒起搏,並最終無功而返。“尚未得到,就已失去”的巨大傷痛,在阿方索·卡隆的黑白畫麵裏,殘忍而冷靜,留與觀眾無限的回思。生命裏的疼痛、驚恐與歡欣,在除夕之夜的一場山火以及度假時孩子們在洶湧海浪裏經曆的水裏逃生,也都有令人動容的鏡頭表達。
這也是這部黑白影片為什麽能吸引眼球的一個原因。導演(或者說攝影師)鏡頭下呈現的生活,除了主人家豪宅大屋裏的種種(比如樓梯口書櫥上的一尊佛像)和人群(兩個女傭的日常生活,四個小孩子的歡樂和憤怒,女主人的沮喪和掙紮等等),也有墨西哥城裏的喧鬧,乃至墨西哥鄉下的雜亂。克萊奧去鄉下小鎮找費爾明,下了車後,地麵上到處是水窪,行人踩踏著簡易木板過水窪的情景,讓我頓生好像在哪裏見過的熟悉感覺。而一些平常事物,比如天上緩緩而過的飛機,院子裏不停出現的狗屎(據說這裏用了特效),克萊奧清洗院子時水龍頭衝起的帶肥皂泡沫的水,大海裏飛湧的浪花從歡笑到猙獰,都像詩歌裏的意象一樣,以豐富的電影語言進入觀眾的視野和思考。
出演女主角的演員Yalitza Aparicio像一個典型的墨裔年輕女子(乍看有些鳳姐的樣子),表演樸實而從容,很好地詮釋了導演“給舊日墨西哥城寫一封情書”這樣的意境。據說她以前從沒有過觸電經曆,但是有幼兒教育的學曆,所以她在電影中和四個孩子的相處讓人覺得自然、流暢而舒服。
不由想起2004年的《萬福瑪麗亞》,裏麵的女主同樣未婚先孕,因此淪為哥倫比亞毒販的工具。女主演Catalina Sandino Moreno那時也是首次觸電,不僅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還獲得了2004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導演阿方索·卡隆也值得一提,他最先得名於《你的媽媽也一樣》(“Y Tu Mamá También” (居然已經是2001的電影了!)。2013年他的《地心引力》不僅獲得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最佳視覺效果獎在內的七項奧斯卡大獎,也以1.3億的製作獲得7.2億的票房大豐收。他執導《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據說也是最得原作者 J.K.羅琳青睞的一集。這部《羅馬》則是取材於他的自身經曆:導演的父親在他少年時離家出走,而從他九個月大就開始帶他的女傭麗波瑞亞(Liboria)則是片中克萊奧的原型。該片最先於2018年8月30日在第75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首映,獲得最高榮譽金獅獎。
紐約客的影評裏十分便利地引用了“條條大路通羅馬”(All roads lead to “Roma.”)這句話。仔細想來,英文的“All roads lead to Rome”其實並沒有暗示“大路”的意思。那麽這部影片以小人物入境敘事,並且折射出人性的光輝和時代的願景,無疑將是(或者已經是)一部成功的電影,也可是其它藝術形式(比如文學)的絕好參照。比起“條條大路通羅馬”,“條條小路通羅馬”有時也許更有激勵人心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