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應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誰在融入美國

(2018-11-30 17:10:49) 下一個

       一早看新聞說美國亞裔的家庭收入為所有族裔中最高,我心想,這對某些人士來說可不可以算是亞裔乃至中國人成功融入美國的一個標誌呢?思緒未罷,先自莞爾,對於這樣一個老話題的爭論,恐怕永遠不會有消停的一天。

    相信大多數中國人都聼過或者參與過這樣的老生常談:我們怎樣才能融入美國社會,尤其是美國的主流社會?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陷入自悲自憫的境界:融入美過主流對大多數人、尤其是第一代移民來說,也許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於是我們常常反觀其他族裔。你看黑人們,他們這幾十年爭取到多少屬於自己的權益。你看印度人,在各種職場尤其是程序員這個世界,他們完全如魚得水,漲薪升級永遠比同質同材的中國同僚們更快更高效。更不要看諸如俄羅斯人、意大利人之類的白人族裔了,他們就是所謂的美國主流。

    日前和同事一起出去吃午飯,他們兩人一個是印度人,一個是俄羅斯人。席間說起姓名之事,兩位同事異口同聲道:「你們中國人美國化得最厲害,比如,大多數中國人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光我們組就有露絲林、愛德華張、阿倫朱、悌姆陳等等。」

    聼他們這麽一說,不得不點頭稱是。反回頭去看,俄羅斯人有一些名字原本就和英語名字相差無幾,但是也有很多人堅持本名的俄羅斯風味,比如同事裏麵的伊格納特(Ignat)、維拉德(Vlad)、迪米趣(Dimitry)、艾琳娜(Elena)、塔提安娜(Tatianna)。印度同事呢,似乎名字方麵保留得更徹底了,充耳可聞的都是阿密特(Amit)、拉季錫(Rajesh)、希爾帕(Shilpa)、阿帕娜(Aparna)。再遠高了說,連前總統奧巴馬的名字巴拉克(Barack)也是充滿他父親的祖囯肯尼亞之風情呢。

    那麽,我們融入美國的決心和努力是不是有甚其他族裔了呢?誠然,姓名隻是這個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現象的一個小小側麵,就如家庭收入一樣。可它又確實反映了我們的苦苦掙紮和孜孜努力:朋友同事裏麵的中國人哪個不是為小孩的取名費盡心思呢?而在美國,更費一番心思的結果就是一個英文名字再加一個中文名字,雖然中文名字用的很少。

    前些日子讀以前的小說寫作老師賽爾金的自傳書《一個左撇子的自白》,裏麵有一篇文章寫的是一群意大利作家聚會時常常討論的問題:這些身在美國的意大利的作家們常常感到被歧視、被標簽化,覺得自己始終遊離在美國的主流社會之外。生於美國康州的皮特賽爾金終於忍無可忍,最終退出了這樣的作家聚會,因為他覺得這樣的感覺「被歧視、非主流」毫無意義,因為美國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大熔爐,正是不斷湧入的非主流族裔才構成了美國這色彩豐富的社會風景。

    想至此,不禁要啞然失笑:由此看來,誰都沒有真正地融入美國。收入也罷,名字也罷,來到美國學習、工作和生活,注定了我們要有一份有別於父輩祖輩或者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們的體驗與閱曆,如何去汲取其中的正能量、將此換作幾十年無悔無怨、快樂而滿足的人生,才是比整天陷於“如何融入美國主流”這個偽命題更重要的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