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有一份新聞報道可以說改變了世界:當時不到而立之年的羅南·法羅(Ronan Farrow)以長篇雄文揭露好萊塢大佬韋恩斯坦長年性侵女星,最終促成了如火如荼的、女性反抗職場性騷擾的MeToo運動。
這篇報道最早就是在《紐約客》上登出,並引發雪崩式的連鎖報道,從娛樂業滲透到新聞、體育、科技等等行業,直到今天還是熱門話題。剛過去的9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主持人Jimmy Kimmel就以此作梗,開了一通嚴肅的玩笑 。
《紐約客》雜誌看了近二十年。
《紐約客》是一本周刊,基本上每周一期,也有幾個固定的節假日期間會兩周出一期。對許多讀者來說,大約是很難讀完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即便如此,它還是以豐富的內容、獨樹一幟的裝幀、精確優雅的文字風格和高端穩固的辦刊品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世界各地的讀者。
對我來說,每期到手,最先看的是最後麵的影評專欄。兩位寫家安鬆尼·萊因(Anthony Lane)和大衛·丹比(David Denby)輪流坐莊,總給人先睹為快的感受。至今記得其中某位曾說的話:“有關電影的第一個真相就是:它們都是假的。”
我最期待的還是每期的短篇小說。大多數都讀了,有時想想這麽日積月累下來,一年有四、五十篇,二十年有近千篇,是不是應該很有成就感呢?他們這個短篇小說欄目,跟雜誌一樣,有著無可比擬的“世界性”,風格、題材、文字,無一不顯如此本色。這些年不僅屢見華人作家的作品,也時時有從俄羅斯、西班牙、以色列、波蘭、德國、土耳其等國翻譯過來的文字。窺斑思豹,雖有偏頗,卻也頗勝於無了。
這些短篇小說裏頭,我更關心幾位華裔作家的作品,比如哈金和李翊雲。他們放棄母語而用英語寫作,且在殿堂級別的《紐約客》上發表,拋開小說主題和內容的偏向不談,文字上的成就和被認可,應是大可作書立傳來介紹的。
另外一點:《紐約客》的稿酬優渥。小說欄目的編輯曾介紹說小說類稿件基本上是一個字一美元,而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價位。在其他各類中短篇小說雜誌常常不付或者付不出稿酬的大形勢下,《紐約客》如此“財大氣粗”又願意“慷慨解囊”,也難怪各類作家都以小說能登上《紐約客》為最高榮譽了。
看久了,還喜歡上他們的財經專頁,不是每期都有,但是作者詹姆斯·蘇若維奇(James Surowiecki)的視角總是獨特,卻又深入淺出,將經濟、金融、商業的大話題信手拈來,叫人眼界頓開。另有一位女作者,專門寫購物指南樣的專欄,告訴你買什麽、怎麽買,甚至列出價格之類,也頗有意思。
《紐約客》每期也有兩到三首詩歌作品,長短鹹宜,是我在地鐵停靠站之間的閱讀選擇;一兩分鍾,掠眼而過,驚豔或者迷惑,懂或不懂,倒不那麽重要了。
每期最前麵的一個專欄是“小城大話”(The Talk of the Town),既有針對國際國家大事的社論大作,也有關於紐約人、紐約風物的清新小文。還有一個專欄叫“眾聲喧嘩”(Shouts & Murmurs),常見名家“戲”作,偶爾覺得蠻有趣,比如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就是常客。
每期一般還有流行音樂、書藉、電視、建築、繪畫、歌劇等方麵的評論專欄,還專有一頁介紹四、五本新書,偶爾也成為自己的閱讀或者購書指南。
每期自然還有各種各樣的專題報道大塊頭,涵覆文化、科技、體育、政治、軍事(革命)、商業、醫藥、生活等等領域,基本上每期都會有一到兩篇叫人一讀到底的文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們的這些文章一點都不學究或者學術化,從來不叫人望而生畏。作者或編輯們玩弄的一些新詞匯,也不會構成普通讀者的閱讀障礙。
值得一提的是,《紐約客》常常登載有關中國的專題報道,比如最近幾期裏看到的有關中國霧霾、習近平作為紅二代代表如何崛起的文章。這類文章大多具有耐人尋味的切入點、多層次的掃描、深入的思考、廣泛采集的細節與素材、以及相對中立、盡量不武斷的新聞態度,常有讓人讀起來就不忍釋卷的力量。
專寫中國的美國人歐逸文(Evan L.R. Osnos,1976年出生於倫敦),也因此吸引許多海內外的華人讀者和擁躉。他寫的中國人和中國事,對許多海外華人來說,因為類似的角度和距離感,也許更容易引起共鳴。他好幾本有關中國的書籍最近還在大陸順利推出了簡體中文版,且銷路不錯,大約也足以佐證他的作品所及人群和心靈的深廣。2014年,他的《野心勃勃的年代:在新中國追逐財富、真理和信仰》(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更一舉獲得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殊榮。
貫穿全本雜誌、點綴幾乎所有頁麵的漫畫插圖,也是《紐約客》的一大看點。最近這幾年他們還在尾頁開辟了給漫畫配對話的競賽:漫畫家登出漫畫,大家寄去標題,兩三期之後先是登出編輯選出的三行入選者,再過一兩期選出最終獲勝者。我個人覺得蠻有意思,猜測漫畫作者的心理和畫麵傳達的意思(多是人物之間的對話),千人千話,每每看到別人出乎意料的詮釋,也是賞心樂事。
此外,每期的封麵、讀者來信、最前麵的廣告類欄目(紐約哪個電影院放哪個電影,哪個博物館展出什麽作品,哪家飯店有什麽新品之類,同時配有簡短的評論),也很有可看性和可讀性,可以偶爾作為紐約生活和出行的指南。
《紐約客》,寫給紐約人,更寫給全球讀者,不失本地風味,又兼全球視野,大約也是他們長盛不衰、如今還能每期印出百萬冊的耀眼資本吧。
作者注:本文最初完成於2015年。近兩三年來《紐約客》有些欄目也有些調整,比如財經專頁不再常見,歐逸文已經常駐華盛頓特區關注美國政界等等。尤其可喜的是,有兩三位華裔作者成為它的專欄作家,比如樂評人蘇華(音譯於Hua Hsu), 聚焦於中國人和中國事的範嘉陽(音譯於Jiayang Fa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