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讓你的孩子成為下一個巴菲特?

(2017-03-08 19:15:15) 下一個

上世紀70年代,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裏一場簡單而迷人的棉花糖實驗,風靡全球。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募集了643名四歲兒童進行一場實驗。他告訴孩子們他需要離開房間15分鍾,如果回來時棉花糖還在桌上,他會再給孩子1塊棉花糖作為獎勵。然而若孩子們吃了棉花糖,實驗就此結束!

這是個隻需15分鍾、報酬率100%的投資,對1個四歲孩子來說是個很不錯的交易,但15分鍾的等待過程卻異常煎熬。

所以結果如何?

每三名兒童就有兩位吃了棉花糖。隻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沒有吃掉棉花糖。

隨後的20年,研究人員持續跟進,針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童展開後續研究。結果顯示,那些四歲時沒吃棉花糖的孩子,長大後順利就讀大學,且入學測驗平均成績比那些吃了棉花糖的孩子高了213分。相較之下,許多吃下棉花糖的孩子沒能上大學,且從事薪資微薄的低階工作,入不敷出,真正成功的隻占少數。

投資理財的本質,也就是“延遲享受”。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投資理財的困難與矛盾正是來自於這樣一個窘境:很難很早開始,等開始的時候已經太晚。

美國曾經發生多起因為信用卡債而釀成的悲劇,為了不想因為錯誤的理財方式而遺憾終生,理財教育或許應該從娃娃抓起。

在美國,父母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往往把“理財”與“道德”和“人性”教育的重要性等同。每年4月,是美國人報稅的季節,也是美國孩子們最忙的時候。他們忙著學習如何運用銀行帳號,學習儲蓄和計算利率。 4月,是美國政府製定的“青少年理財教育月”

美國證券業及金融市場協會SIFMA,每年都會舉辦股票市場遊戲,自1977年投入使用以來,先後有1000萬學生參與其中。 2016年麵向紐約小學生的比賽中,獲獎者是兩名年僅10歲的五年級學生 。

你認為這代表著美國金融教育的超前性,不不不,還言之過早。

根據針對全球144個國家金融知識普及度的調查,被譽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美國僅列第14位。雖然全美有45個州將個人理財納入其K-12教育標準,但隻有5個州在金融教育方麵達到了A的水平。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排在全球第98位。

反之,普及程度最高的五個國家依次是:挪威,丹麥,瑞典、以色列和加拿大。

其中要特別說一下以色列。以色列知名作家索爾辛格曾說過:“猶太人之所以能'幫上帝理財',因為我們重視教育,生存要從娃娃開始”。猶太人的財商教育尤為稱道。很多猶太父母會將股票,作為孩子的周歲禮物,並已成為猶太家庭的慣例。而從三四歲開始,設立家庭理財課,讓孩子從有“數”的概念,就開始學習理財並貫穿整個少年時代。

在美國流傳著一個笑話:“世界的錢在美國人的口袋裏, 而美國人的錢卻在猶太人的口袋裏。根據美國媒體的數據,占美國人口僅為3%的猶太人操縱著美國70%以上的財富。提到猶太商人, 人們會想到一連串巨額財富的代表, 商界有巴菲特、索羅斯,IT界有Google創始人拉裏佩奇、Intel創建人格魯夫,媒體界有默多克、路透、普力茲、華納兄弟等。而猶太嶽父特朗普,當選之路也處處可見猶太財團的支持。這位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想必在入主白宮後會給自己的金主以回報。

與猶太父母的理財教育不同,亞洲父母多抱持著昔日傳統的保守觀念,認為“應攢錢”、“要儲蓄”。而在美國有70%以上的父母更注重教子女如何投資。根據德國的一項調查,父母沒有很好的理財理念,子女成為百萬富翁的概率隻有1/500。相反,父母善於理財,子女成為百萬富翁的概率高達1/5,整整高出100倍,非常驚人。

根據英國金融監督廳(FSA)的調查,孩子們的金融知識,很多時候並非來自於書本,而多發生日常生活中,通過父母的談話,耳濡目染地了解到證券、股票,以及利用各種金融機構的方法。未來會成為“富人”還是“窮人”,並不取決於父母留下多少的財產,而在於孩子自身能夠掌握多少理財知識。

不想讓孩子輸在“理財”的起跑線上,我們要當好孩子的第一位“金錢”啟蒙導師。不要讓資金閑置,合理投資、科學理財,實現財富的積累和增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