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生活,究竟掙多少錢才夠?這是華人圈不朽的話題。有人戲說:“淨資產三粒米” 是最起碼的要求。“一粒米”就是一百萬美元,one million dollar。也有比較保守的人拿出計算器,逐條列出養老金(pension)、社保(social security)、退休金計劃(401k)、債券、股票、房產、存款,加上個人所得稅率和通貨膨脹率,洋洋灑灑算了筆賬,不用那麽多,65萬美元淨資產足矣。
不管戶頭上有“幾粒米”,都是華人勤儉持家、辛苦拚搏所得。中國人相信“未雨綢繆、積穀防饑”的道理。根據一項全國性的調查顯示,華裔家庭所得中間值超過全美人口三成以上,儲蓄率高達90%以上,來美8年以上的華裔移民儲蓄率幾乎達到100%。養老和子女教育是華人存款的兩大動力。安家置業的傳統觀念,也讓購置房產成為很多華人存錢的目標。
然而華人愛存錢的習慣,卻讓不法之徒嗅到了機會。2016年在全美有近百起華人餐館和家庭遭到入室搶劫的案件。前不久,YouTube上一首《遇見劫匪Meet the Flockers》的嘻哈歌曲,因公然鼓動搶劫華人引起軒然大波。歌詞描述華人有錢不存銀行,因為“他們不相信銀行賬戶”。華人究竟改如何保障自己財產的安全?又如何讓辛苦賺來的“血汗錢”安全增值?
投資有風險,更大的風險是不投資,眼睜睜看著財富縮水。
日前,一項針對在美華人投資理財困擾的調研,結果顯示“專業知識不夠”與“信息渠道有限”是華人投資用戶的兩大核心痛點。
與從小就對投資理財耳濡目染的美國人相比,華人的儲蓄傳統使他們具有良好的理財能力,但市場規則不熟悉和信息不對稱、動輒數十萬美元的起投門檻和繁瑣的操作流程,將眾多的普通大眾投資者拒之門外 。一般美國家庭大多傾向於雇用專業的投資顧問,規劃長、短期投資的比例,平衡風險和預期收益。但華人新移民因為語言交流不暢和文化差異,更傾向於自己經營投資理財產品。
在投資界有一個著名的“72法則”,是沒有接受過金融專業培訓的老百姓,估算自己投資翻倍需要時間的黃金法則。它的秘密就是,以72除以回報率所得出的數字,就是令資本翻倍的所需年期。一張圖表,幫你理清回報率的變化與資產增值的關係。
我的偶像巴菲特曾說過,“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雪很濕,比喻年收益率高;坡很長,比喻複利增值的時間長。這也正是巴菲特致富的秘密。同樣的道理,72法則也可以用來計算財富貶值的速度。以通貨膨脹率2%來計算,36年後,貨幣的購買力就要貶值一半。當經濟快速發展、資產剩餘之後,如果不用錢來生錢的話,就隻能眼巴巴的看著它們不斷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