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60)
2018 (398)
2019 (358)
2020 (353)
2021 (347)
2022 (360)
2023 (339)
2024 (783)
死後:《不留骨灰,不要墓地》
死後:《不留骨灰,不要墓地》
這是一個深思熟慮後的決定,關乎生命本身,關於儀式感、關於記憶,關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最後一程”。
他對“身後事”這類傳統儀式,或許有了更清晰的判斷。他公開表示:自己死後不留骨灰、不設墓地、不立碑。
有人說,他想歸於自然;有人說,他這是對傳統的挑戰。對王誌文來說,這不是“想挑戰”,而是“我看過世間,明白什麽該留下、什麽可以還原”。
墓地、碑刻、骨灰,這些形式往往成為活著的人負擔,不如“釋放”更多資源給活的人、給生活、給愛。
這樣看來,他的選擇,既是一種自我解脫,也是一種為家人考慮的“責任”。
他不設墓地、不留骨灰的決定,映射出一個更大的視角:儀式感不是唯一,記憶方式也可以更自由,也更貼近生命本質。
被記住,並不一定要靠墓碑。
在這個資源日益緊張、土地有限、消費儀式感泛濫的時代,他的選擇有一種反向的勇氣:將“儀式”的重心放回“活著的人”,“此刻的生活”,而不是“死後”的虛設。
儀式感固然重要,但儀式不該成為負擔;記憶值得被珍重,但方式可以更輕盈。也許,真正的懷念,是今天、明天、當下,而不是一生隻為那一天。
轉發:《王誌文不留骨灰 不要墓地 引發無數網友深思》
來源:老豬的碎碎念
王誌文不留骨灰 不要墓地 引發無數網友深思
當你聽到一句“身前哪管身後事”時,是否被激得有點心顫?就在不久前,演員王誌文在一次公開場合說:他“死後不留骨灰、不設墓地”。引起了無數人的聚焦與反思。
這不是炒作,而是一個深思熟慮後的決定,關乎生命本身,關於儀式感、關於記憶,關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最後一程”。
王誌文成長經曆並非順風順水,而正是那些磨礪,讓他對生命和儀式有自己的見解。
他生於上海的一個普通工薪家庭。年少時父親因車禍去世,這個突如其來的傷痛讓原本平穩的生活刹那坍塌。
母親獨自承擔起養育三子的重擔,白天在工廠、晚上手工,若還不夠,就淩晨拾荒。這樣一位女人,將生活的縫隙填滿,用堅強與樸素,把每一天的“必須”一項項落實。
18歲那年,王誌文堅定要考入表演係。他家裏沒錢,他承諾“借錢考試,將來一定還”,於是母親湊了報名費。
考前半月,他遭遇一場車禍,恥骨受傷臥床,但他仍讓家人把他抬進考場,堅持參加考試,並憑優異成績考入。
正因為經曆過“缺乏”、“等待”、“決定自己爭氣”的日子,他對“活著”有極強的責任感,也對“走完”這件事保有自己的節奏。
事業之路雖仍是演員常見的“成名”“爆紅”“獎項”,但王誌文選擇了不同的軌跡,他所建構的專業態度,也映照出他對生命儀式的思考。
從《過把癮》中的小市民方言角色,到《天道》裏丁元英這種多層次人物,他一直在“複雜角色”裏沉澱,而非拿綜藝、拿廣告“快火”。
他在演技上的專注,也讓圈內有“看王誌文演戲是一種極致享受”的評價。
當事業逐漸穩定、家庭也步入安穩,他開始有能力回饋母親、陪伴兒子,而非把時間都“交給片場”。
在這個節點,他對“身後事”這類傳統儀式,或許有了更清晰的判斷。他公開表示:自己死後不留骨灰、不設墓地、不立碑。
有人說,他想歸於自然;有人說,他這是對傳統的挑戰。對王誌文來說,這不是“想挑戰”,而是“我看過世間,明白什麽該留下、什麽可以還原”。
當你聽到一句“身前哪管身後事”時,是否被激得有點心顫?就在不久前,演員王誌文在一次公開場合說:他“死後不留骨灰、不設墓地”。引起了無數人的聚焦與反思。 這不是炒作,而是一個深思熟慮後的決定,關乎生命本身,關於儀式感、關於記憶,關於我們每一個人。
他說,墓地、碑刻、骨灰,這些形式往往成為活著的人負擔,不如“釋放”更多資源給活的人、給生活、給愛。
這樣看來,他的選擇,既是一種自我解脫,也是一種為家人考慮的“責任”。
他不設墓地、不留骨灰的決定,映射出一個更大的視角:儀式感不是唯一,記憶方式也可以更自由,也更貼近生命本質。
公眾熱議中,有人說他太通透、但也有聲音說“萬一沒人紀念怎麽辦?斷了後人的根怎麽辦?”這些聲音其實是傳統對於“留下”、“紀念”的依賴。
但王誌文用行動提出:被記住,並不一定要靠墓碑。
他活著時認真演戲、認真陪家人,他的作品,他的態度,他在這個世界留下的印記——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比一塊石碑更“活”。
在他看來,隻要作品被反複看到,隻要角色被記住,他就還在。
在這個資源日益緊張、土地有限、消費儀式感泛濫的時代,他的選擇有一種反向的勇氣:將“儀式”的重心放回“活著的人”“此刻的生活”,而不是“死後”的虛設。
儀式感固然重要,但儀式不該成為負擔;記憶值得被珍重,但方式可以更輕盈。也許,真正的懷念,是今天、明天、當下,而不是一生隻為那一天。
王誌文的決定,是一個人成熟之後的清醒回應。生命可以有儀式,但儀式不應綁住生命。
活著時愛得熱切,死後簡單而不拖泥帶水。這樣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