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

(2024-06-23 17:45:08) 下一個

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

 

 

 


“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

1867年4月中旬的一天,倫敦通往漢堡的航線上,狂風肆作,呼嘯的海風卷起洶湧的海浪拍擊著輪船,船上的桌椅噔噔作響。馬克思緊緊靠著船舷上的欄杆站著。他暈船,但是他還是和幾個旅客聚在一起飲酒作樂、相談甚歡,他感到船上的生活是相當的有趣、相當的愉快。

這也難怪,畢竟,在倫敦“離群獨居”、閉關寫作《資本論》(第一卷)接近20年後,他終於可以滿意地將它交付出版。這一刻,如他自己形容的那樣,他“痛快得無以複加”,雖然他曾預言,這部著作甚至不會給他帶來寫作時所吸香煙的錢。

如果他能穿越到2008年10月17日的法蘭克福的一家書店——這家書店叫“卡爾·馬克思書店”,他不得不承認,被自己的這個預言打臉了。因為這天,《資本論》(第一卷)在這家書店宣告暫時脫銷。2008年9月14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前後僅半年時間,華爾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新一輪世界經濟危機由此拉開序幕。《資本論》再次成為人們尋找危機根源的指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資本論》(第一卷)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這部著作屬於“人類的記憶”。

《資本論》包含三卷,約230萬字,這是什麽概念呢?這大約相當於一個人完成了20本今天中國的社會科學類的博士學位論文。這部巨著從開始研究到完成撰寫,馬克思用了他近半生的時間!

馬克思說:“我為了為工人爭得每日8小時的工作時間,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時”,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夜間緊張工作,一種叫做“癰”的病痛複發嚴重,差一點送了馬克思的命。在1866年2月,他寫信告訴恩格斯說:“‘坐’自然談不上,這在目前對我說來自然很困難,白天哪怕隻有短暫的時間,我也還是躺著繼續苦幹”。

馬克思為什麽如此死磕於《資本論》的寫作?據1834年的統計,利物浦工人的平均壽命隻有15歲。19世紀40年代,法國工人的平均壽命不超過30歲,並且工廠中大量存在雇傭童工的情況,許多工人每天需要勞動達18小時,工人厭惡勞動、搗毀機器、遭受懲罰的狀況屢見不鮮。為什麽大多數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生活處境還是這麽的艱難?這個疑問,盤亙於中學時就立誌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馬克思心中。古典政治經濟學說依靠“看不見的手”,人們就可以過上美好生活;啟蒙運動說要實現“自由、民主、平等”;現在看來,都是別人家的美好生活。現實和理論出現了強烈的悖反!

而在《資本論》(第一卷)出版的約1個半世紀後,占領華爾街運動的人們又抗議道:“我們代表99%的人口,反對那些掌握40%財富的1%的人!” HISTORY REPEATS!無怪乎《資本論》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再度熱銷!

那讓我們來聽聽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診斷的資本主義經濟的毛病吧!

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廣大工人沒有生產資料,可是每個人不都得吃飯、穿衣、養活家庭以及向往過上美好生活嘛?於是,工人就隻有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作為少數人的資產階級,運用他們手中的資本,購買生產資料、雇傭工人,從而進行生產。對於資本家來說,一個工人沒有了、還有千千萬萬個工人,更何況還可以通過使用機器來替代工人;而對於工人來說,他們除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之外,別無選擇。

馬克思問,工人朋友們,你們有沒有想過在你每天辛苦“搬磚”的那麽多個小時中,有多少小時是為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工作,又有多少個小時是為資本家在戰鬥呢?假設,維持你和家人一天的生活隻需要付出6個小時的工作,但是你每天必須得工作10小時甚至更多,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多出來的4小時是在為資本家生產價值,這就是剩餘價值。於是資本家犯了狂想病,假設工人工作6個小時工資是24元,工作10小時工資也是24元,如果可能的話,資本家希望工人一天可以工作25小時、一年工作366天!這樣,資本家獲得的剩餘價值就更多了!

沒錯,經過工人的長期鬥爭,好不容易爭取來了8小時工作製,但是,工作強度的提高,使得工人變成了流水線上的卓別林。後來,資本家還給工人配上了電腦,好讓工人回家也可以繼續幹活兒。造成這種地位不平等的原因在於生產資料掌握在資本家手中,這就是所謂的生產資料私有製;而工人除了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

恩格斯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麵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社會體係所依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裏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

馬克思說,工人朋友們,資本家賺取了剩餘價值,使得他們越來越富有、你們卻越來越貧困,後果是很嚴重的!為什麽呢?隻需追問一個問題:工人越來越貧困,那麽生產出來的產品誰來買呢?資本家嗎?可是資本家每天也隻能喝的下兩杯牛奶,他們生產牛奶的初衷就不是為自己飲用而生產的,而是為了追逐利潤!多出來的牛奶就隻能倒掉了,這就是為什麽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蕭條中發生資本家將過剩的牛奶倒向密西西比河的原因。

為什麽不把牛奶分給工人們呢?這時,資本家卻對工人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馬克思認為,商品生產出來還不能成為到手的利潤,要成為真金白銀,還需要商品賣得出去,按照這種工人越來越貧困的趨勢推算,商品總是會出現相對過剩的,因此,馬克思把商品出售環節稱為“驚險的跳躍”。

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小女孩問她爹:“家裏為啥這麽冷啊?”她爹說“咱家沒有煤了。”小女孩又問:“為啥沒有煤?”她爹答道:“我失業了。”小女孩繼續追問“那為什麽你失業了?”她爹回答道“因為煤太多了”。

後來,資本家為了使這一跳躍不那麽驚險,發明了消費信貸,資本通過在消費領域的擴張,將原本已經分配給勞動者的、由勞動者自己爭取而來的剩餘價值又吸收了回去,勞動者好不容易分享到勞動果實,瞬間在高昂的物價和貸款利息麵前消失殆盡。

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大家一定都聽過。“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的法律”。

資本為了追逐利潤,總是有能力提高生產力,馬克思說過:“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裏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

資本有它天使的一麵,也有它魔鬼的一麵。資本的天使,使人類社會能衝破落後的封建社會枷鎖,資本的魔鬼則使他成為自己的枷鎖。所以,資本主義社會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這就是馬克思給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判決書。

經過一個半世紀以後,資本主義依然存在,於是,一些人對《資本論》的科學性產生了疑問。可是,馬克思是個預言家,他預言的是資本主義的曆史趨勢和未來走向,他不是算命先生,不可能為資本主義的終日確定一個時間表。

實際上,資本主義一個半世紀以來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說引入“看得見的手”、股權分享、實行高福利。可以說《資本論》中描述的那種資本主義的喪鍾其實早已敲響,通過各種修正手段,資本主義試圖自我修複,但是,每一次修正都更加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距離《資本論》中所描述的資本主義1.0版本更加遙遠。

《資本論》的出版是人類科學史上的重大事件。1871年4月25日,李卜克內西寫信告訴馬克思:“在全德國人們都在讀著根據你的《資本論》所作的關於剩餘價值和標準工作日的報告”。在馬克思誕辰100周年之時,李大釗曾經撰文說:“從前的經濟學,是以資本為本位,以資本家為本位。以後的經濟學,要以勞動為本位,以勞動者為本位了。”

《資本論》從無產者的立場解釋世界,振聾發聵!四年後,法國人民想要改變世界,1871年春天的巴黎,一場革命就要來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美國教育部要廢中國教育部管啥







特朗普:“我會廢除(美國)聯邦(政府)教育部,將把這一切工作回歸各所屬州,各州可以進行個性化教育,帶著對孩子們的愛去做教育工作。”

說完此話,台下爆發出熱烈掌聲,在享受了支持者們的片刻歡呼後,特朗普接著說:“謝謝,想想看吧,我們每個學生花的錢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學生都更多。”

中國教育部:《2009年,教育部聯合中組部、財政部啟動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它的目標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優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改革拔尖人才教育的訓練和培養模式,培養世界級的科學家。

今年是“拔尖計劃”實施15周年。從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創建第一個“少年班”,到2020年“強基計劃”的提出,我國探索改革高校學術英才培養已有46年。近兩個月來,武漢大學“雷軍班”、清華“巔班”和複旦“相輝學堂”等招生計劃陸續引起熱議,也讓人們開始關注各個高校的“創新班”“尖子班”。

在過去的十幾年裏,這些班級的選拔和培養模式也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反複迭代。

當優中選優的“尖子生”進入“姚班”後,也麵對的是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而準備的前沿課程。首席教授姚期智帶領團隊為學生製定了“深耕精耕”的培養方案,融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一流高校的計算機教育先進方法,核心專業課程采取全英文授課。

《核心專業課程采取全英文授課。》

首席教授姚期智簡曆:姚期智是湖北孝感人,1946年12月24日出生於上海,幼年隨父母跟著蔣介石國民黨移居台灣,後在台灣長大、受教育。1967年,姚期智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獲物理學學士學位。之後赴美國深造。1972年獲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75年獲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之後,1975年9月至1976年8月任麻省理工學院數學係助理教授,1976年9月至1981年8月任斯坦福大學計算機係助理教授。1981年9月至1982年9月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教授。1982年10月至1986年6月任斯坦福大學計算機係教授。

1986年7月至2004年6月任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係工程與應用科學教授。2004年9月至今任北京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5年1月至今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2007年3月29日,姚期智領導成立了北京清華大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2007年12月6日,姚期智在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應聘擔任榮譽講座。2010年12月30日領導成立了北京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2011年1月出任院長。2024年4月27日領導成立了北京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出任院長。

“姚班”的神話吸引著一批最優秀的中國學生慕名而來。.

“姚班”的神話 為《誰》謀利?

轉載《特朗普放話:若勝選將廢除美國教育部!》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4/06/24/125631941.html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一個基督教保守派團體集會上發表演講。演講中,談及美國教育部目前所持政治立場等問題時,他表現得十分不滿,並放話,如果在今年11月的總統大選中獲勝,將廢除教育部。

據《福布斯》雜誌在YouTube上發布的當天演講視頻,特朗普表示,如果自己勝選,其政府將組建一個工作小組,以確保全美各地的中小學都會教授正確的英語和數學課程。

“我會廢除(美國)聯邦(政府)教育部,將把這一切工作回歸各所屬州,各州可以進行個性化教育,帶著對孩子們的愛去做教育工作。”

說完此話,台下爆發出熱烈掌聲,在享受了支持者們的片刻歡呼後,特朗普接著說:“謝謝,想想看吧,我們每個學生花的錢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學生都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特朗普首次在其第二度競選總統期間拋出“廢除教育部”的論調。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實際上特朗普從2016年首度競選總統以來,就一直考慮、且多次放話要廢除教育部。

報道稱,在特朗普擔任總統期間,其政府曾提議將教育部和勞工部合並為一個聯邦機構,以作為重組政府部門計劃的一部分。據悉,該提議必須經由美國國會批準,但從未真正實施。此外,特朗普在任內還曾試圖削減教育部的數十億美元預算款項。

自美國教育部於1980年作為內閣級政府機構成立以來,不少共和黨人一直呼籲廢除該部門。與此同時,教育議題一直是今年總統大選的一個關鍵議題,特朗普以及其他共和黨總統參選者此前也試圖利用許多家長對某些涉及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教學內容,以及美國奴隸製、不平等和種族主義的憤怒情緒,大做文章。

《拔尖計劃15年,清華"姚班"的天才們去了哪兒?》摘錄部分內容: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4/06/24/125631959.html

2009年,教育部聯合中組部、財政部啟動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它的目標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優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改革拔尖人才教育的訓練和培養模式,培養世界級的科學家。

今年是“拔尖計劃”實施15周年。從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創建第一個“少年班”,到2020年“強基計劃”的提出,我國探索改革高校學術英才培養已有46年。近兩個月來,武漢大學“雷軍班”、清華“巔班”和複旦“相輝學堂”等招生計劃陸續引起熱議,也讓人們開始關注各個高校的“創新班”“尖子班”。

在過去的十幾年裏,這些班級的選拔和培養模式也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反複迭代。

當優中選優的“尖子生”進入“姚班”後,也麵對的是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而準備的前沿課程。首席教授姚期智帶領團隊為學生製定了“深耕精耕”的培養方案,融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一流高校的計算機教育先進方法,核心專業課程采取全英文授課。

《核心專業課程采取全英文授課。》

“我們班裏隻有我一個人有興趣做學術。”

實際上,在過去的十幾年裏,“錢班”培養方案在師生共建下經曆了幾輪迭代。他們建立了導師製,實行小班教學,構建了幾十名著名專家教授講授的講座課程,讓學生出國研修,更關鍵的,是對課程大刀闊斧地改革,隻留下了高強度、高挑戰度的知識學習和實踐研究課程,教授最核心的關鍵概念和科學技術方法論。

然而,精心設計的課程和培養模式,也無法保證每個進入的學生都能保持“領跑”。

拔尖人才的優秀,並不一定意味著創新素養的突出,識別並選拔出具有創新潛質的人才,可能是更為關鍵的挑戰。在多年的探索中,“錢班”也在選拔方式上,有過多種嚐試。他們曾在高考前,從全國上千名高三和少數高二學生中選拔出幾十人舉辦錢學森創新挑戰營,從內生動力、開放性、堅毅力、智慧、領導力五個維度對他們進行測評,再結合高考成績錄取部分學生。

拔尖創新人才究竟該如何選拔、培養,在探索路上的也不僅僅是這些先行的班級。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發布,“拔尖計劃”升級為“拔尖計劃2.0”,學科領域得到拓展,包括文科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培養也受到了重視。

2020年,教育部啟動“強基計劃”,提出以“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為試點,選拔有誌於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拔尖學生進行專門培養,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人才,依據統一高考成績、學校校測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等進行綜合評價招生錄取,在入學之初就明確了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

近幾年“強基計劃”最重要的調整是,從開始的36所高校增加到39所高校,除此之外,2024年,部分學校在招生中明確數學或是學校指定科目成績達到一定分數,可直接破格入圍或放寬入圍倍數或滿足第一誌願入圍等相關政策,為某個學科領域優異的學生提供入圍的機會。

“我不屬於前麵一小撮顛覆性的創新人才,我不適合做科研,也不想做。就算做了也不會成為出類拔萃的人,隻會成為很一般的科研工作者,給基礎學科研究做出有限的貢獻”。

無論是“拔尖計劃”,還是“強基計劃”,都在探索實施動態進出的評價機製,讓難以適應這種培養模式的學生退出回到普通班級,同時也讓普通班級的學生能夠有機會進入相關的實驗班級。她覺得,這種動態進出機製是保障優質資源使用效率、拔尖人才培養質量的方式,也是探索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方案。

站在本科畢業的十字路口,劉皓與“姚班”的同學們和同齡人一樣“焦慮”。他考慮的問題也越來越現實,“博士畢業後是留在學術界還是去工業界?放棄高薪工作當教授能真正地推動科技發展嗎?會不會既沒有實現生活幸福,也沒有實現理想?”

在互聯網上,頻頻能看到人們對於“姚班”畢業生最終去向的發問。自 2005 年創立至今,“姚班”的大多數學生在畢業後都仍然活躍在全球計算機科學的舞台。他們中有人執教於國內外一流名校,有的創立人工智能領域的獨角獸公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