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走資派習大帝朝上有名將嗎
看了《嶽飛》影視劇,劇中留下影晌最深的一句話是劉將軍:我朝幾十年沒有名將了。
當朝《中國走資派習大帝朝上有名將嗎?》。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有名將嗎?
《文革》中取消了“將軍“稱號倒也省心,反正沒有“將軍“了。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後迫不及待地拿“將軍“去籠洛軍人為自己服務,這些“將軍“們為走資派資本家服務之外,“將軍“們也要聽鄧總設計師的話:爭取讓少數人先富哈。
走資派習大帝天天念著“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絲稠美女金錢之路“和各個帝國主義“互利雙贏“,“同向而行“,“和為貴“。而在國內一邊提升將軍,一邊將用過的將軍打下去,打一批舊的將軍,又立馬換一批新的將軍,聽話好使。這些犯錯的將軍們犯錯,這習大帝一點職任都沒有嗎?一批又一批的將軍中有名將嗎?有一位是名將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曾經借鑒了蘇聯軍銜樣式於1955年實行軍銜製度,1965年廢止,1988年恢復。
1955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授勳典禮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中共中央主席、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為在京的7位元帥授予軍銜,還為元帥和將官授予勳章。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中南海國務院禮堂舉行將官授銜典禮,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勳宣讀總理周恩來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軍銜的命令,授予粟裕等10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蕭克等55人上將、徐立清等175人中將,解方等798人少將軍銜。周恩來將將官軍銜命令狀授予粟裕等在京人員。
1955年授銜時,解放軍全軍共有60餘萬名幹部獲得軍官軍銜。國務院和國防部共批準授予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5人,中將175人,少將800人,校官3.2萬餘名,尉官49.8萬餘名,準尉11.3萬餘名。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後有多少將軍?
1987年12月30日,中央軍委常委會決定在1988年國慶節(10月1日)前實行新的軍銜製。另外,在實行新軍銜製的同時,1988年7月1日,審議通過《關於確認1955年至1965年期間授予的軍官軍銜的決定》的議案,對1955年至1965年期間被授予軍官軍銜的人員,其軍銜予以確認,表明“55式軍銜”作為個人榮譽至今仍然有效。
現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於1988年實行,初設為6等17級。在首次授銜中,截至1988年年底,解放軍陸軍全軍各級軍官58.7萬餘人,文職幹部14.7萬餘人都獲得軍銜。其中,中央軍事委員會共批準授予上將17人,中將146人,少將1279人;校官17.8萬餘人;尉官48.8萬人。此時,陸軍在各級軍官中占比最高。
1993年將士兵軍銜由3等6級增設為3等9級,1994年取消從未授予的一級上將銜,1999年將士兵軍銜由3等9級精簡為2等8級,2009年又改為2等9級,現行軍銜分為5等19級。
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的決定》,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中央軍事委員會實行主席負責製。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不授予軍銜”。毛澤東不當元帥,誰敢當元帥!
1965年為何要取消軍銜?
毛澤東說:我早想搞掉那塊牌牌!
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何廢止實行了10年的軍銜製度?
1965年6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廢止實行了10年的軍銜製度和實行了13年的軍官製,軍官改稱幹部,並且開始按“減薪定級”後實行的國家機關行政幹部的級別取酬。
1955年,正是中蘇關係的“蜜月”時期,新中國借鑒蘇聯實行了軍銜製度,舉行了大規模的授銜儀式,人民軍隊邁向了正規化、現代化的關鍵一步。
因為彭德懷是1955年軍銜製度製定的主要負責人,加上中蘇關係惡化,軍銜製度後來被批判為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認為妨礙了“官兵平等、官兵一致”精神,1964年夏,賀龍請示毛澤東是不是要取消軍銜時,毛澤東立即同意,他說,“取消,搞掉那塊牌牌,我早就想搞掉它”。
另一方麵,軍銜製度設計不合理,是其被取消的客觀原因。因為是首次實行軍銜製,沒有經驗,因此很多方麵都不完善,也不合理,一是實際軍銜比職務軍銜偏低,按照職務軍銜,軍長應該授中將,師長應該授少將,但是按照蘇聯顧問的建議,實際授銜的時候普遍被壓低了1到2級。中國軍隊的軍長軍銜絕大多數都是少將,有的甚至還是大校,師長絕大多數都是大校,比國外的軍長和師長軍銜低了1到2級。
第二是軍銜晉升製度不正常,自1955年首次授銜之後,由於各種原因,軍銜晉升的製度未能完全按規定來執行,1955年授銜的少將至大將有1000餘人,但是10年之內竟沒有一個人再晉升軍銜,軍官職務低於編製軍銜的情況愈發不可收拾,也損傷了軍官的積極性。
三是軍銜在承擔軍人待遇方麵作用不大,1955年軍銜製實行之後呢,中國軍人薪金實際上還是以職務為標準的,軍銜不起作用。
四是軍銜的識別功能被弱化。
五是軍銜製的有關條例修改頻繁,影響了法律的嚴肅性,也使幹部管理工作失去了連續性,無所適從。
六是在女軍官授銜的問題上過於教條,首次授銜的時候,蘇聯顧問提出,女軍官不宜大量地留在軍隊工作,於是安排了大量女軍官轉業、複員,或者是改為職員的幹部。
1965年5月1日,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關於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製度的決定》,此後,解放軍長達20餘年的時間沒有軍銜,是各大國當中唯一沒有軍銜的軍隊。
《羅瑞卿傳》中有這樣一段敘述:
1964年8月,毛澤東召集賀龍、羅瑞卿赴北戴河匯報軍隊高級幹部減薪問題,討論中,賀龍建議:“是不是連軍銜一齊取消算了?”
毛澤東立即回答:“取消!搞掉那塊牌牌!我早就想搞掉它”。
羅瑞卿回京後經向林彪請示得到同意,便開始在全軍啟動取消軍銜製的程序。
1964年9月3日,羅瑞卿在《在國防工業會議上的總結發言》中談到取消軍銜製時也提出說:“軍隊的有些製度也不夠合理。例如,軍隊幹部的薪金高這麽多。這次辦公會議的擴大會議研究了這個問題,大家都讚成減薪,與地方大體拉平。我報告了主席、劉主席和幾位元帥,他們都讚成。主席還指示我們要考慮軍銜這個牌牌要不要的問題。過去我們沒有這個牌牌打了勝仗,沒有牌牌打勝了有牌牌的,國民黨是有牌牌的,日本人和美國人也是有牌牌的。現在不打仗,卻搞了個牌牌,主席講大概要打敗仗了。“
其實,從新中國成立初醞釀實施軍銜製起,毛主席從沒有正麵肯定過軍銜製的作用。
早在1958年,毛主席就有取消軍銜製的意向,當時軍委總部研究後,在1959年10月4日,總政治部便作出《關於1959年調整幹部軍銜、級別問題向軍委的報告》,在《報告》中提到:“幹部的軍銜、級別仍需繼續保留”。
如果說,毛主席先前多次提出取消軍銜製還隻是想法,而這一次,則是毛主席更明確地提出取消軍銜製。
為什麽要取消軍銜製呢?
一、理論不足
1955年軍銜製正式實施時,中央軍委指示是這樣說的:授予軍人軍銜,是為了確定軍人在軍隊中的地位;也是給軍人的一種榮譽。軍銜製度的正確實施,將提高各級幹部的責任心,發揮他們在戰鬥中和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加強軍隊的組織性、紀律性;並鼓勵各級幹部努力上進,從而促進部隊的軍事、政治水平的普遍提高,增強軍隊的戰鬥力。
中央的意願是好的,但實際上,人們大多關注的是軍銜的表麵作用,即分類識別、層級區分的功能,而對其他實質性的作用認識比較模糊,如規定嚴格科學的編製體係,建立公平有序的競爭體係,引導和規定軍人的發展路徑,提高官兵知識化、專業化水平等。
對軍銜製理論研究和認識的不足,妨礙了全軍自覺地執行《軍官服役條例》,妨礙了軍銜製度的實施,從一開始就給軍銜製留下了隱患。
一位對軍銜製有深入研究的專家曾深有感觸地寫道:
隻有從理論上真正搞清楚軍銜的內在功能,弄清其為什麽在軍隊建設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才能夠真正自覺地正確運用軍銜這一機製,來調整軍隊中的各種關係,使其在軍隊建設中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二、軍銜條例、製度不完善
關於軍銜製度的缺陷,過去人們有較多的論述,例如:
1、認為軍官軍銜普遍定得偏低;軍銜晉升不正常;
2、軍銜在承擔軍人待遇方麵作用不大;
3、軍官日常著裝簡化軍銜標誌使其識別功能被弱化;
4、對女幹部授銜的規定偏於嚴苛;
5、編製軍銜過分強調各級主官的軍銜,而副職的編製軍銜則同於或低於下一級正職,機關幹部的編製軍銜低於同級部隊幹部,技術軍官的編製軍銜定得過低、過死;
6、軍銜的種類和稱謂比較繁雜,分類過於機械,也不完整,規定過於繁瑣,等等。
毛澤東也及時提出:“現在實行了軍銜製度和其他一些製度,但是,上級跟下級還是要打成一片”,“不要因為有了軍銜製度和其他一些製度,而使上下級、官兵、軍民、軍隊同地方的密切關係受到損害”。
實施軍銜製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係統性的改革,涉及國家和軍隊多方麵問題,需要大量相關的配套製度和措施才能保證其落實。
例如軍官任命製度。
根據《軍官服役條例》規定,授予第一次尉官軍銜的條件是:在和平時期須由各級軍事學校畢業的軍人或國防部批準開辦的訓練班受訓後的軍士。
這是對人民解放軍長期從士兵中直接提拔幹部方式的重大改變。
實現這一轉變,需要軍校和訓練機構輸送的軍官數量、種類以及時間與部隊需求相銜接;需要部隊積極輸送合格的培養對象進學校學習,積極接收並幫助畢業軍官適應任職;需要解決士兵不能直接提幹後仍能繼續發揮其積極性的問題;也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合格青年入伍以提高兵員質量。
但是,從軍隊院校狀況來說,難以達到要求。
實行軍銜製時,全軍各類院校缺乏統一領導,院校建設缺乏全麵規劃和檢查,導致各類院校發展很不平衡,許多學校的設備不完善,少數學校還不正規,“必需的學院、學校,還未全部建立起來”。
當時的各院、校無論在幹部訓練的數量或質量方麵,均不能滿足部隊建設的迫切需要。
從部隊方麵來說,選送優秀士兵入學會影響連隊工作,各部隊對送士兵上學並不積極,以致各院校比較普遍地出現無法按學員編製名額收滿學員的現象。
根據1955年國防部檢查團檢查學校的工作情況看,實收學員數和編製定額普遍存在差距,相差少者7%,多至38%。
同時,各部隊不按規定時間和條件選送學員,以致各院校的開學時間拖延太長,有的學校竟拖延達2個月至3個月,學員的淘汰率也很高,有的達到40%。
另外,國民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體育訓練不普及,導致征集的兵員中文化水平、身體素質符合條件的很少,而且部隊還存在著歧視和排擠知識分子的情緒,許多知識分子幹部不予授銜,或銜級過低,也影響了知識分子參軍的積極性。
全軍的幹部管理工作也不適應需要,如對幹部的提拔、調配工作,即沒有和各院校的收生、畢業的時間和人數,新編組部隊的時間和抽調各級幹部的人數,轉業、複員人員的處理時間和控製數等進行統盤計算。
對幹部的培養工作,缺乏和有關部門作共同的安排,以取得相互配合”。
經過幾年的實踐,院校培養與部隊需要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解決。
從1959年開始,部隊就重新改為從士兵中選拔基層幹部。
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軍銜製沒有產生預期的良好作用,反而帶來很多麻煩和問題,造成軍內外對軍銜製普遍失望,使其越來越受到詬病。
三、內外部原因相結合
1.內部原因
1955年軍銜製實施,此後一年,國家宣布完成生產資料所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之後,毛主席開始考慮進一步改革社會生產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毛主席認為在現實社會中,在社會分配方麵、在人與人的相互關係等方麵,還存在著資本主義社會遺留的殘餘,具體表現在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差別方麵。
毛主席認為這些都是資產階級的法權,需要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加以破除。
1958年北戴河會議期間,毛主席幾次發表講話談到破除資產階級法權,並把軍隊實行不久的工資製和軍銜製都歸入資產階級法權的範疇。
毛主席認為:“過去戰爭年代沒有發薪水、沒有“花”(軍銜),實行官兵一致,擁政愛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現在發薪水,有了“花”都要分等,分什麽將、校、尉,可是還沒有打過仗,沒有經過考驗。結果是脫離群眾,兵不愛官、民不愛幹(幹部)。“
毛主席提出要恢複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的革命傳統,“把資產階級思想作風那一套化掉”。
毛主席提出:“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存在的資產階級法權,必須破除,例如:等級森嚴,居高臨下,脫離群眾,不跟群眾接近,不是靠工作能力來吃飯,而是靠資格,靠權力……這些方麵都必須破除。”
2.外部原因
20世紀60年代初,根據蘇聯已經變成修正主義的認識和對國內政治與社會形勢的分析,毛主席越來越關注反對修正主義、防止資本主義複辟的問題。
毛主席也非常關注軍隊的反修防修。
軍銜製是學蘇軍時期仿效蘇軍的辦法設立的,這也加重了其對軍銜製的否定性認識。
1963年,毛主席在一次談話中再次否定軍銜製,重申了他過去的觀點。
毛主席說:“我們過去沒有什麽元帥、將、校、尉等的稱號,軍官與戰士一樣。但是後來就有了很多稱號,衣服也比士兵好。我看這樣不好,還是和戰士一樣好。不靠元帥、將軍稱號吃飯。”
在這種形勢下,軍銜製又作為一個政治問題被提出來。
1964年八九月間,中央軍委向毛主席匯報薪金製度改革問題時,毛主席就提出“要考慮軍銜這個牌牌要不要的問題”,並以曆史經驗為例,把問題提到軍隊能否打勝仗的高度。
之後,中央軍委就開始研究落實取消軍銜製的辦法。
11月,中央軍委辦公廳向全軍征求取消軍銜製的意見,說:
解放軍的軍銜製度,是照搬蘇聯和其他國家的。過去沒有這種製度,也一樣打勝仗。
實踐證明,這種製度不符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它是一種資產階級法權,等級表麵化,助長了個人名利思想和等級觀念。不利於我軍革命化建設,不利於同誌之間、上下級之間和軍民之間的團結。同時增加了各級黨委和政治機關不少繁瑣事務。
隨後,在全軍上下征求意見,一致同意中央軍委對軍銜製的看法,讚成廢除軍銜製,並且都提到親身經曆的、得到戰爭檢驗的“成功經驗”——沒有軍銜製的我軍打勝了有軍銜製的國民黨軍、日本軍和美國軍,也能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與朝鮮人民軍進行聯合作戰,戰爭的經驗足以反複證明軍銜製沒有多少作用。
在取得全軍一致同意後,1965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取消軍銜製的決議。
綜上所述
1965年取消軍銜製是多方麵因素決定的,總結起來有兩個方麵:
1.軍銜製本身的缺陷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給來自外界的否定軍銜製的觀點提供了依據,使軍內、軍外在取消軍銜製問題上比較容易地達成共識;
2.社會主義革命的政治理念與社會環境等外部因素不利於軍銜製的實施,對逐步完善與加強軍銜製處處掣肘,也逐漸消磨了全軍對軍銜製的期望與熱情。
總之,由於軍銜製度不完備,實施中存在很多問題,沒有表現出利於中國人民解放軍似的人民軍隊建設的必不可少的作用,最終,在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下,軍銜製終於被取消了。
在取得全軍一致同意後,1965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取消軍銜製的決議。
解放軍的軍銜製度,是照搬蘇聯和其他國家的。過去沒有這種製度,也一樣打勝仗。
之後,中央軍委就開始研究落實取消軍銜製的辦法。
毛主席說:“我們過去沒有什麽元帥、將、校、尉等的稱號,軍官與戰士一樣。但是後來就有了很多稱號,衣服也比士兵好。我看這樣不好,還是和戰士一樣好。不靠元帥、將軍稱號吃飯。”
毛主席也非常關注軍隊的反修防修。
軍銜製是學蘇軍時期仿效蘇軍的辦法設立的,這也加重了其對軍銜製的否定性認識。
毛主席認為:“過去戰爭年代沒有發薪水、沒有“花”(軍銜),實行官兵一致,擁政愛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現在發薪水,有了“花”都要分等,分什麽將、校、尉,可是還沒有打過仗,沒有經過考驗。結果是脫離群眾,兵不愛官、民不愛幹(幹部)。“
毛主席認為在現實社會中,在社會分配方麵、在人與人的相互關係等方麵,還存在著資本主義社會遺留的殘餘,具體表現在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差別方麵。
毛主席認為這些都是資產階級的法權,需要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加以破除。
毛澤東立即回答:“取消!搞掉那塊牌牌!我早就想搞掉它”。
毛澤東說:我早想搞掉那塊牌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