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二次大戰

(2022-10-14 06:51:05) 下一個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二次大戰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在生產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這種生產過剩不是絕對過剩而是相對過剩,即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資本價值增值的需要而言的過剩。 經濟危機一般表現是:商品大量積壓、生產銳減、工廠大批倒閉,工人大量失業、信用關係嚴重破壞,整個社會經濟陷入極端混亂和癱瘓之中。這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決定的,即生產的社會性和資本主義私有製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嚴重的周期性世界經濟危機。首先爆發於美國,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天之內下跌12.8%,大危機由此開始。緊接著就是銀行倒閉、生產下降、工廠破產、工人失業。大危機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和除蘇聯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曆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

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激化了德意誌國內矛盾。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爆發的標誌。德軍於1939年9月1日向波蘭發動進攻。隨後英、法對德宣戰,世界大戰全麵爆發。蘇聯建立“東方戰線”,英法進行“靜坐戰”。德國進攻法國後,英法聯軍被迫敦刻爾克大撤退。法國淪陷後,戴高樂繼續開展對德鬥爭。德國按照“海獅計劃”進攻英國,展開不列顛之戰。德國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侵蘇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對日宣戰。1942年,反法西斯國家通過《聯合國家宣言》等加強團結。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戰敗,成為重要轉折點。9月8日,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戰爭最後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戰勝法西斯告終。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在法國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簽訂投降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宣告結束。戰爭結束後,協約國集團於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華盛頓先後召開了國際會議,討論重建戰後國際秩序的問題。經過幾番討價還價,最終建立了戰後初期的國際體係,即“凡爾賽—華盛頓體係”。

“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英、法、美三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采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國喪失了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因此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德意誌第三帝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嚴酷條款懷有怨恨。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意誌第三帝國總理,納粹黨掌握國家政權,阿道夫·希特勒違反《凡爾賽和約》20年停戰的協議,開始秘密武裝德意誌第三帝國。隨著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   —1945年9月2日,簡稱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大日本帝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仆從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0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其性質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陷入了史上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使國際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資本主義各國之間對國際市場的爭奪也愈演愈烈,以此為基礎而產生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矛盾也不斷地激化,其結果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一方麵,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原有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深化,爭奪國際市場、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鬥爭愈演愈烈。為了擺脫危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轉移矛盾、轉嫁危機,將關注點放在國外市場的爭奪上,以傾銷方式不斷擴大商品的海外銷售,展開了激烈的貿易戰、貨幣戰,之後又進一步發展為“經濟集團”的鬥爭。 在這場激烈的經濟爭奪戰中,占有明顯的優勢的美、英、法三國利用自己的優勢鞏固、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組成排他性經濟集團,在內部實行互惠關稅製度,在其所屬的傳統市場中排斥其他國家。而國內市場狹小、對國際市場渴望的德意日在經濟上依賴於外部世界,其經濟競爭力脆弱,無法與英、法、美組成展開對抗,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占下風。與此同時,經濟危機引發社會危機,進一步激化了德日的國內矛盾,客觀上為兩國法西斯勢力上台創造了條件。危機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直接導致了資本主義國家政治、軍事矛盾的深化。繼意大利之後,德日兩國又明確選擇了法西斯道路,加緊擴軍備戰,決心用戰爭的方式來奪取殖民地和世界市場。 由於反對德、意、日的共同經濟利益的需要,英、法、美也逐漸聯合起來組成了同盟集團。兩種不同類型的資本主義國家這種對立和矛盾發展的結果,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22年10月,意大利王國國王任命墨索裏尼擔任意大利王國總理,法西斯專政在意大利王國開始建立。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意誌第三帝國第一大黨。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意誌第三帝國上台,2月製造國會縱火案,3月通過《授權法》,繼之一係列法西斯法案出籠,至次年8月頒布《國家元首法》,對國家生活進行了全麵改組,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製,並且加緊擴軍備戰。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走上了戰爭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軍部為中心,從首先發動侵略戰爭著手,然後通過天皇製機構,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適應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使軍部實力大大加強。不久,受軍部控製的廣田弘毅上台組閣,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之後,德意誌第三帝國、意大利王國與日本簽訂反共產主義協定,並且幹預西班牙內戰。到1933年11月,法西斯運動遍及23個國家,半年後增至30個國家。

“大陸政策”是明治政府“開拓萬裏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體現。 日本推行“大陸政策”的第一個目標是征服朝鮮,最終目標是征服中國。為進一步推行其政策,日本進行了多方麵的準備。1915年,日本打著“日中提攜”的旗號,以“援助”和“威壓”兩手,強迫袁世凱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日本還用“提攜、援助”手段,扶植段祺瑞。同時,利誘盤踞東北的張作霖,攫取了東北大批權益。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了加緊侵略中國的“東方會議”,再次鼓吹明治以來的侵略擴張思想,要求采取積極政策,盡快以鐵血的手段征服中國。1928年,當張學良為維護國家統一,決定“易幟”,服從於南京國民政府時,日本特務當麵威脅。日本軍國主義者企圖以“和平外交”手段建立親日政府的幻想破滅後,便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

麵對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和擴張,英法美等西方主要大國非但沒有挺身而出,反而采取了明哲保身、處處退讓的綏靖政策,極大地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氣焰,對局部戰爭演變為全麵戰爭起到了加速劑的作用。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英美等國出於想利用日本反蘇、壓製中國革命力量等目的,對日本侵華行徑采取了姑息養奸的縱容政策。次日,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無視中國核心利益明確表示,“事件不是政府間而是地方局部衝突,不適用於國際公約”。英法操縱下的國際聯盟對中國政府提出的申訴也隻是通過了一個決議,要求中日雙方停止一切衝突,並且把中國東北劃為“非武裝區”,由“國際共管”。這實際上是對日本法西斯侵略行為的縱容和偏袒,進一步助長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但是,英美法等西方大國繼續采取綏靖政策,不願製裁日本,隻是重申《九國公約》,對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不加區別,要求雙方停止戰爭行動,致使日本法西斯侵略更加猖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並在英法的實際縱容下得手。1936年3月,德國出兵占領萊茵非軍事區,同時宣布廢除《洛伽諾公約》。對於希特勒公然撕毀《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法國按兵不動,英國也不願采取任何實質性的製裁措施。這不僅使得希特勒這一冒險軍事行動獲得成功,同時也讓他摸清了英法綏靖政策的底牌,導致日後德國的侵略擴張更加肆無忌憚。1936年7月,西班牙法西斯首領佛朗哥叛亂。德意法西斯借口反對“共產主義威脅”,出兵幹涉西班牙內政。英法對此卻采取所謂的“不幹涉政策”,美國也宣稱在衝突中保持“中立”。最終,促使德意迅速靠近,簽署《柏林協定》,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8年3月,麵對德國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並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意誌第三帝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在英法的繼續縱容下,德國不費一槍一彈吞並奧地利,奧地利淪為德國的一個省。奧地利是英法的盟友,對此英法兩國雖然表麵上提出了抗議照會,但實際上4月初英法美就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侵略,分別撤銷使館,代之以駐維也納領事館。1938年9月,德國陳兵捷德邊境,將侵略的黑手伸向捷克斯洛伐克。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國首腦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愛德華·達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托·墨索裏尼在德意誌第三帝國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台德等地區割讓給德意誌第三帝國。曆史上把這次會議稱為“慕尼黑陰謀”。會議簽訂了《慕尼黑協定》,規定捷克從10月1日開始10天內,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德意誌第三帝國更加肆無忌憚,第二年控製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意誌第三帝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展的步伐。

慕尼黑協議簽訂之後,蘇聯對英、法兩國更加不信任,出於自己國家的安全考慮,1939年,蘇聯與德意誌第三帝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由此,在與蘇聯商討了瓜分波蘭和東歐勢力範圍,得到蘇聯的中立保證之後,希特勒決定放手一搏。這一條約進一步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