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讀書改富貴內卷躲平變割喉
有人抱怨文化大革命初期停課了二年多影響了學習而不斷控訴。那麽在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到蔣介石幾次發動內戰剿殺共產黨員及許多擁護共產黨的老百姓時有能上學校讀書嗎? 即便這些控訴的人是地主資本家出生的孩子們在戰亂期間能安心讀書嗎? 假如是低層勞動人民的孩子們問問你們的父輩祖父輩有錢上學讀書嗎? 民國戰亂日本侵華戰爭時期中國有如文化大革命中的這麽多中國人在讀書嗎? 在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前的讀書強調的是為中國的工業農業服務而讀書, 為人民事業服務而讀書, 是有目的有計劃有需要選拔那些已在工農業工作勞動了幾年之後再去讀書為提高生產率而去讀書學習。學成後大部分都回本單位工作。不是為改變命運逃離體力勞動為自己謀取財富或成名的跳扳。況且即使學校關門了有誌的學生們可以自學, 古今中外曆史上有很多成名成才的沒有上過大學的。如比爾.蓋茨、華羅庚、愛迪生(小學沒畢業)、愛因斯坦、成龍小學文憑、李嘉誠 初中文憑、高爾基,莎士比亞,等等。許多名人根本就沒上過大學, 所以不是大學就能教出名人的。再說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了新中國後才讓大多數中國人識字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有多少文盲嗎?說出來可能會嚇您一跳:全國80%的人口都是文盲,10個人裏有8個不識字。這世世代代幾千年80%的老百姓不識字是誰的負資產? 受誰的洗禮?"在該受教育的時候,缺了教育"找誰去問責? 人口識字率從1949年的20%到2015年的96.4%是誰做到的?
新中國成立前,不要說基礎教育,就連識字的人都很少,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他的《西行漫記》中有過這樣的描述:“在西北,除了少數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幾乎沒有人識字。文盲幾乎達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個角落。”與此同時,美國、蘇聯等國家的人口識字率都在90%以上。時過境遷,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報告,截至2015年,中國人口的識字率達到了驚人的96.4%,堪稱世界奇跡。
大量文盲製約著中國的發展,掃盲是六萬萬人民“睜開眼睛”的工作,非幹好不可。為此,新中國成立後,發起了至少三次規模浩大的掃盲運動。當時掃盲班遍布各個角落,到處都能看到學文化的人。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國的文盲比率由1949年的80%以上,下降到2015年的3.6%,是中國教育史上最具標誌性的成就,位列所有發展中國家榜首,創造了人類曆史奇跡。到1965年,全國大中小學和幼兒園有教職工555萬人,較1949年以前增加了5倍;中等學校學生達到1432萬,小學在校生達到1.16億,分別比1946年增長了6.9倍和3.9倍;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5%。
建國後,圍繞著教育方針問題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爭論的一方認為教育規範化、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尖端人才是當務之急,而另一方則堅持教育的目的是為工農大眾的實際需要服務、是培養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接地氣的接班人,因而主張在教育的問題上應當繼承延安“抗大”的辦學精神,走降低入學門檻、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教學大綱與當地實際需要相結合的道路。爭論背後自然各有其在中央高層的支持者,因而教育方針之爭不免演變成了走什麽路線之爭。
76年後的教育形勢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逆轉,那種延安“抗大”式的試驗性的辦學思路完全被拋棄了。也就是說,76年後的教育政策是對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嚐試的“反動”。如果說,“抗大”式教育對由“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所掌控的教育話語權的決裂的話,那麽,76年以後的教育政策就是後者對前者的徹底決裂。也就是說正是76年以後所全盤肯定的。
四十年多過去了,忽然間,人們發現,76年之後複辟的高考雖然給了許多人通過上大學而獲得個人成功的機遇,但隨著這一政策的持續,唯升學率、唯分數主義的教育觀卻為社會製造了一大批對追逐名利的興趣遠遠高於求知的興趣的人;將自我實現看的遠遠高於社會責任的人。當然,這樣被製造出來的人一定是當不了“全心全意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接班人”的。他們倒是為自己謀得了許多加官進爵和出國、發財的機會,至於他們對勞動人民的服務事業有沒有哪怕一絲的承擔的意識就很難說了。不過畢竟,他們是76年後教育轉型的受益者。
既然有了許多現行教育製度的受益者做榜樣,則難免不激發起一種巨大的社會追求,也就是所有想用上大學來改變命運的人都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進大學的身上。由於這種巨大的社會需求,所謂“教育產業化”以及伴隨之而來的“擴招”則成了大勢所趨,再也阻擋不了了。中國大學培養了大批的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中國培養了眾多高學曆的野蠻人,他們有知識,缺的是良知。現代的教育不管是小學還是大學,都不缺知識、技術和專業,缺的是文化,中國學校培養出來的許多人才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是高學曆的野蠻人”,他們身上缺少的是文化的溫情,甚至是作為人的良知。當今社會許多人都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無用、無趣的知識上,自己卻還沾沾自喜,認為掌握了別人不知道的“冷知識”,其實是在浪費人生。當今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文化素養的培養,而其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未來的中國社會將嚴重缺乏價值判斷的能力。一個人隻有建立正確的是非善惡觀才能有別於動物,稱而為人。然後,中國之教育就合乎邏輯地演變成了所謂新三座大山之一,而給極力為孩子謀出路的家長們帶來無盡之負擔與痛苦焉。
如同"中國知名高等學府上海複旦大學發生命案,數學學院教師薑文華因不忿遭解聘,殺害上司。"這樣的惡果將會源源不斷地發生。國人固有的成長規律:十二年寒窗,高考,進入大學,拿到大學文憑(碩士、博士),參加工作,走上職業之路。很多人參加工作後做了領導,掌握了權力,得到高額的財富。於是乎讀書改變命運看似成為了世人公認的活生生的唯一的“正確”途徑。如有不順就走極端。這就是走資派鄧小平在複辟舊教育製度後埋下的地雷。
比如有些需要達到自己的目的,爭取公派留學的機會時表現得"品學兼優",無可挑剔。在確定自己已經去到美國,利益沒有損害的情況下,就暴露出了自己的本來麵目。在美國拿著公派公費幾萬美元的生活費到處逍遙。這些人,甚至可以為了利益攻擊自己的同胞,侮辱自己的祖國,他們一邊享受著國家給的資源,一邊又幹著過河拆橋的事情。精致利己主義者最令人不齒的地方,就是藏在精致之後,一切都是偽裝,而一旦他們將來走向社會,走到重要崗位,會給中國和中國人民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有人說,中國的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絕對的精致利己主義者。這樣的學生: 讀書明理卻無家國情懷,熟諳人情卻唯謀私利,舉止有禮卻內心冷漠,貌似善良卻天性涼薄。在《少年的你》中那個優等生模樣姣好,成績出眾,高考目標是北大,在父母和老師麵前維持自己乖乖女的形象。可是真實情況呢?她內心陰暗狠毒,實施校園暴力,同學不堪受辱而自殺,心裏沒有半點內疚。在她的價值觀裏,隻有錢,隻有利益,覺得錢可以買來一切。
上大學隻為改變命運的事實證明,學校培養了大批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處心積慮地為自己盤算,最後也隻能是少數人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如無意外這些人憑借高明的偽裝伎倆,可以繼續隱匿在人群中,維持自己的“精英”人設,一步步實現齷齪的人生命運由工農改變為富貴高人一等的目的。雖說是“成功”了,可社會卻因此多了無數隱形的毒瘤。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可能最後是“自掘墳墓”。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們終有一天會發現,他們為達目的所掘的土,全都是在給自己挖坑。那些機關算盡的精致利己主義者,不過是可恥的小醜,隻會留下難堪的罵名。沒有人能靠做空自己的祖國而發財,沒有人能夠靠貶低自己的國家而獲得尊重,國家強大,自然而然感到自豪,國力衰弱,不管在哪裏都會覺得抬不起頭。海歸博士薑文華因不忿遭解聘,殺害上司後, 據說這個上司也是海歸博士。在走資派鄧小平複辟高考、開放出國留學、鼓勵上大學改變人生命運的恢複舊式教育下,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個話是從古代流傳下來,要出人頭地、要有錢、要有勢。到了今天,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依舊是很多底層貧困人群的比較明確的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一旦學成就開始要錢要權剝削壓迫老百姓, 以賣文章賣演講而賺錢的、以迎合群眾口味拍亂七八糟的電影賺錢的、以賺違背良心錢的胡亂添加添加劑的商人、枉顧人情枉顧正義的法官、執法部門枉顧人倫道德利用職位持強淩弱的、醫生還過度醫療的枉顧良心賺錢的、等等如今中國的現狀不値得反思嗎?
參加高考了, 考上大學了, 書也讀好了, 該是改變人生命運了。出國留學完成了, 博士證書拿到了, 該是收割回報了。找個能賺錢的好工作, 混個肥的政府官員, 應該一步步向著富貴階級的命運穩定地轉換了。然而大學生博士生海歸生年年増加, 也沒有辦法讓每一個大學生轉變為新的富貴階級中的一份子了。而隻能不斷地在大學生博士生海歸生內部互相競爭, 弱內強食叢林法則之下的每一個大學生博士生海歸生的生存都變得更加複雜的現象時, 同行之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之間你死我活下“收益努力比”還是下降的現象。許多大學生博士生海歸生不斷地轉崗跳槽流傳、屢次出圈、越來越難找工作影響生存, 何談改變人生命運成為富貴階級的一員呢?
不行就躲平, 如今中國的年輕人在國內經濟下滑、社會問題激化的大背景下出於對現實環境的失望而做出的“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的處事態度。被視為是對抗社會“內卷化”的一種方式。其具體內涵包括“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及“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當人們無法追趕社會發展比如高漲的房價時,“躺平”不失為一種最為理性的選擇,也是一個權利意識和身份意識的覺醒”。不當資本的奴隸了。《拒絕“內卷”,年輕人開始信奉“躺平學”了?》。官方媒體擔心躺平主義會對生產力構成潛在威脅影響到資本家們賺錢, 《“躺平”可恥,哪來的正義感?》,對「躺平主義」進行批判,譴責躺平主義有害,是“毒雞湯” 。“認命可以,躺平不行”。這時候不說高考能改變人生命運, 而說命不好相信命運了。但說自然會產生一批“扶不上牆”的年輕人時, 名校複旦博士割喉博士, 死都不怕, 能說是“扶不上牆”的年輕人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