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晚了幾日,筆者依舊要祝大家春節快樂!
正值春節假期,每日在家吃吃喝喝添了不少膘,送禮拜年包紅包之後也就沒什麽別的事了。如果你和我一樣恰好肩負著打理家庭資產的責任,那麽趁此機會稍稍研究一番今年資產如何配置的問題也好。
展望一下今年全球市場的前景,聊那麽一塊錢的未來。筆者的想法仍流於粗淺表麵,也希望大家不吝賜教。
開始聊天之前先聲明一下:筆者從來做不來具體的微觀預測,雖然寫出來肯定更吸引眼球——屁股位置一致的讚同你,截然相反的要噴你。聊天呢就試圖從宏觀角度泛談一下,不說具體的技術麵市場分析,原因嘛一來具體市場預測這東西非此即彼太容易被打臉,二來筆者不是大佬,技術分析強過我的比比皆是,如果唱了反調對手盤也拚不過呀。平時我們看到的好的技術分析大多有幸存者偏差的意味——市場檢驗不過的早就死透了,活下來的當然是“好”技術——這是個cherry picking的問題。
除了專業的交易員,絕大部分人做不到快速地改變名下管理資金的各項配置比例,這受限於信息渠道完備度、情勢判斷能力的專業性、交易渠道低延遲程度。而即便是專業人士也很難短時間內調整好所有家庭資產的配置,因為還有流動性的限製——忽然想投資個房子咋辦?總不能揮揮手就交割了吧。想要把現金花出去也是要未雨綢繆做好長足計劃的。
那麽今年,家庭資產的雨露又該往哪裏降?
先從國內市場說起……說實在話,筆者信心是有些不足。在2015年遭受股災之後,A股市場一直元氣未複,不過拉長時間線來看,除了前年一波飛上5000點,A股已經熊了很多年了。股災之中許多股票帶著投資者的資產腰斬不說,之後還麵臨過熔斷等令人哭笑不得的狀況。在筆者看來,如果不考慮後續的進場資金,A股市場整體是一個負和博弈過程——這是由市場和投資者的特性決定的,缺乏充足股票分紅的市場缺乏源生利潤,捫心自問大多數投資者都在市場中不斷地製造熱點、追逐熱點、參與對賭,賺到手的錢本質上是他人的虧損,還一直給機構交學費。信奉價值投資在A股市場中難覓生機,似乎投機做派才有希望在市場中活下去。猶記得幾年前國內投資者間流傳的一句笑談:“巴菲特如果敢來中國投資,我們就讓他輸得內褲都不剩地回去。”
不過高風險伴隨著高收益,在賭場中也不乏一夕之間盆滿缽滿,如果對自己的信息渠道很有信心,自然可以繼續在A股市場做一個弄潮兒。中國近幾年雖然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但前期夯實的基本盤還在,近期PPI等經濟數據也有所回暖——暫且不管它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是否良性,至少2017年6.3%左右的預期GDP增速沒有太大問題(不以美元計算的話)——而GDP增長幅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資本在該市場中的增值潛力。
一個很顯而易見的道理,新興市場製度上雖然未必完備,但相較於市場機製高度完善的發達國家,其優勢就在於各方麵建設的落後,為每年的高增長提供了事實基礎——想想看,各方麵都發達完美了,那還發展個啥。在歐美市場中資本主要對穩健有所求,想要謀求高速的資本增殖,新興市場投資必不可少。中國當然是新興市場中的代表——雖然A股被拒絕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那麽問題來了,除了中國全球還有其他高速發展的新興市場,資本好去處嗎?
答案是:有的,印度。作為亞洲地區的另一大國,我們總喜歡拿印度說事,有時會笑印度追不上我們發展的步伐,然而事實往往並非一句話可以簡單概括滴。在海外人才市場中,印度人廣泛更具有競爭力,印度本國近年來年均GDP增長率保持在6% - 7%。誰或許在說,相比於我國的GDP增速這成績並不亮眼呀,何況印度發展空間理論上比我們大得多卻才弄成這樣,不行吧?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其獨特的社會特性,印度沒有選擇發展基建作為拉動本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著力點,而是主動推行私有化、金融改革、發展IT等高科技行業擁抱國際浪潮。在近年全球經濟衰退的大勢中,印度幾乎沒有實施任何強力的經濟刺激計劃,而我們幾乎早已把能用的雞血都打了個遍——這也意味著印度沒有透支本國的發展潛力,在未來還有極大的內生性發展空間——即便金融、IT等板塊走到了頭,至少還有龐大的基礎建設需求。從產業結構上看,當前印度的經濟相較於我國要健康許多。
當然,投資印度市場也有風險,至少政治風險就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第一大要素,此前印度廢除500、1000大額紙幣驚掉一地眼球,不過整體來看在新興市場中印度已算穩定。說到底,關於印度一句話闡述就是:印度市場近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BSESN從09年8900點左右增長到如今近26000點),並且擁有至少中期的健康、高速發展基礎,不失為資金好去處。想要投資印度股市,可以通過ADR(美國存托憑證)、ETF等渠道,此處就不贅述了。
加拿大市場在本年度末表現尚可,得益於OPEC限產協定帶來的油價回升——因為其經濟高度依賴於能源的生產和出口。從第三季度經濟數據來看,加拿大正經曆著兩年來最強勁的經濟增長,美國大選後加幣匯率表現也十分亮眼,但良好勢頭是否能延續到明年依舊變數頗多,這也是嚴重依賴石油的弊端——不夠穩定,OPEC限產協定後續執行力如何還是謎。筆者認為投資加拿大市場好於歐洲,但未來承擔的匯率風險須納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