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正明的博客

“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選載作者論著章節和新論新譯
個人資料
正文

略談《魯拜集》第二版第77首的迻譯

(2021-06-05 04:32:28) 下一個

略談《魯拜集》第二版第77首的迻譯

傅正明

 

費茲傑羅《魯拜集》中有一首不大起眼的詩,即僅見於第二版的第77首,在此後各版中被譯者自己刪除的四行詩。但是,此詩的哲學意味仍然引起西方學者研究的興趣。在中譯中,除了鍾錦先生的迻譯以外,很難發現別家中譯以資比較,以下是原文和鍾譯:

For let Philosopher and Doctor preach/Of what they will, and what they will not— each /Is but one Link in an eternal Chain /That none can slip, or break, or over-reach.

賢哲紛紛說道樞,未知終稱彼情無?

環中一節雖然在,應自難窮但守株。

【譯箋】環中二句:司空圖《詩品·雄渾》:“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匪強,來之無窮。”守株:守株待兔之省。葛洪《抱樸子·明本》:“每見凡俗守株之儒,營營所習,不博達理。”原文雲:“無脫,無絕,無逾。”譯文以守株譯之。

【筆譯】 賢哲所傳道,毋彼欲彼不欲也,皆鏈中之一環,無脫,無絕,無逾。

以上見於鍾錦譯《波斯短歌行》初版,以下是鍾錦譯《菲茲傑拉德魯拜集譯本五版匯刊》(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中的改譯:

且從賢哲道相傳,稱意違心隻未全。

枉向環中求一節,無逾無脫守無愆。

鍾錦初譯,譯箋、筆譯和改譯,全都錯得離譜。此詩關鍵的宗教哲學概念是“永恒之鏈”(an eternal Chain),譯者因韻害義,錯譯為“環”。如魯拜學者瑪塔(Marta Simidchieva )指出的那樣:此處“永恒之鏈”指“存在巨鏈”(The Great Chain of Being)。(見FitzGerald's Omar Khayyám: Popularity and Neglect,Anthem Press, 2013,p.63.)這是源於柏拉圖思想的一個宗教哲學和宇宙學的著名隱喻和觀念,在西方哲學和詩歌中不斷被詩人哲學家從各個不同角度加以吟詠探討。在此巨鏈中,上帝居首,其下依次為天使、人類、動物、植物、礦物。巨鏈中任何一環都不可上下移動,否則會破壞宇宙秩序,違反神意。 西方世界一個如此恢弘的宇宙學隱喻和觀念,鍾錦用司空圖的詩學隱喻來詮釋,未免有點生拉硬扯。這絕非點鐵成金的藝術,而是移橘為枳的誤植。其“筆譯”則純屬誤譯,文法不通。原詩破折號等於冒號,下麵另起一句的主語不是“道”而是each, 正確筆譯應當是:

且讓賢哲傳其所欲不欲之道:永恒之鏈中每一環,皆不能溜脫、斷裂、逾越。

英國著名詩人亞曆山大•蒲伯(Alexander  Pope )早就在《存在巨鏈》一詩中中寫道:“存在巨鏈!從上帝肇始,/……占優勢的神力/一步步把我們推向劣勢”。青年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1755)中上承蒲伯觀點,稱之為自然之鏈(Kette der Natur),人類隻是巨鏈中的一個環節。 康德還提出了人在這一鏈條中如何付諸行動尋求自由的問題。在費譯那裏,處在劣勢中的我們並不像守株待兔者那樣消極。原詩同時蘊含行動與接受之間的悖論( the paradox of action and acceptance),實際上就是珈音哲學中的自由意誌與前定論的張力。弘揚自由意誌,盡管可能徒勞無功,但反抗命運的意義不在目的,而在行動本身。希臘悲劇中的俄底甫斯沒有“逃”脫他的弑父娶母的命運,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其“逃”的意義。

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諾夫喬伊(Arthur Oncken Lovejoy)就這一觀念的曆史撰寫了蜚聲西方的巨著《存在巨鏈》(The Great Chain of Being),而且有商務印書館的中譯本,攻讀西方哲學的鍾錦先生對此竟然一無所知,完全沒有讀懂費氏原詩,更不能體現原作蘊含的哲學意味和悲劇色彩。其《魯拜集》迻譯時而流露出效顰他人的“唯我族獨尊的暴力”(ethnocentric violence)和病態的“文化自戀”(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1995, p.20。糾正這種病譯的良劑之一,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無人比肩的魯迅思想,如筆者在一首詠魯迅的詩中寫到的那樣:“識在少彈中國調,力緣多讀外邦書。”《魯拜集》的中譯者,不妨讀一兩種英文珈音傳紀或費茲傑羅傳記,讀一兩種英文評論集,作為翻譯或重譯的準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