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加拿大穆斯林女孩撒謊事件與中國新移民的“自我構陷”

(2018-01-23 14:40:58) 下一個

加拿大最近有一個新聞,一個穆斯林女孩謊稱有人要剪她的頭巾,事後被證實這個事情並沒有發生過。而這麽一個以穆斯林女孩為主角的撒謊事件就在上周末發展成了一出由部分中國新移民自導自演的荒謬劇。

 

 

穆斯林女孩編造故事,華人社區反響強烈

 

事件順序還原:

 

1)1月12日, 女孩聲稱被一個留著胡子的亞裔陌生人跟蹤,要用剪刀剪她的頭巾。

 

2) 警方開始介入調查,媒體得知此事。報道出去後,各方感到震驚。加拿大三個層級的政治人物包括總理特魯多,都發聲表示譴責這樣的行為。

 

多倫多警方推特(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總理推特

 

3) 警方進一步調查發現女孩所稱事件是編造的。

 

4) 幾天後,女孩的家長開新聞發布會,對給社會造成的不安和憤怒表示道歉。根據家長的說法,他們真的沒有想到自己孩子撒謊了。

 

總體來說,這就是一個孩子訴說一個族群仇視的故事,滿社會的成年人都信以為真,最後證實是個烏龍事件。而幾天的過程當中,加拿大(包括部分美國)的華人新移民社區卻表現得異常慷慨激昂。某些中文網絡自媒體作為主要載體,開始了“這是穆斯林針對華人的陰謀”這樣的論調。

 

某中文網絡媒體的報道

 

後來這股輿論的態度稍微軟化,可能意識到直接塑造穆斯林要如何構陷華人過於牽強,開始把矛頭指向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理由是加拿大總理在沒有搞清楚事情緣由前就聲援了撒謊女孩,所以要向華人道歉。總之,故事到了華人社區就變成了一場“針對華人”的案件。於是,部分華人通過微信這樣的社交媒體串聯,決定在多倫多和溫哥華展開遊行示威。根據一些信息來源,在多倫多現場的示威人數差不多就25人左右。但也有現場人士表示,至少有150人參與。

 

 

抗議現場照片

 

根據現場的照片看,清一色全是華人參與。現場的標語很有意思,要求向“Asian(亞裔)” 和“Canadians (加拿大人)”道歉的字語是出現了的,而網上一口一個的”華人 (Chinese)“這樣的標題並沒有見著。可見在技術層次上,意識到了上街頭炒作”華人被欺負“是完全不通的。但同時還有“女孩的家庭要道歉”和“加拿大穆斯林協會是否是幕後黑手”這樣的標語出現。首先,女孩的家長已經道歉了。另外,有什麽理由憑空懷疑加拿大穆斯林協會是幕後黑手?這兩個標語很可能會成為未來被他人操作華人形象的素材,這個本文後麵會談到。

 

那麽要求加拿大總理道歉有沒有道理呢?我們要知道新聞剛出來的時候,加拿大政壇三級的政治人物和聯邦左中右三大黨(新民主黨、自由黨和保守黨)的黨領,都出來譴責這樣的仇恨行為了,因為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違反加拿大的核心價值觀的。注意,是譴責這樣的行為,而不是譴責亞裔。而後事情當然被證實是烏龍,但譴責仇恨行為本身有任何問題嗎?如果說有任何瑕疵,那就是沒等調查結果就表態了。說實話,以今天網絡時代對於政治人物回應新聞事件的節奏需求,要求每件事情都等完全結果出來後才能表態真的是吹毛求疵了。事實就是,三大黨都在第一時間表態了,而且內容都不存在幫著一個少數族群(穆斯林社區)打壓另一個少數族群(亞裔加拿大人)這樣的情況。

 

 

華人社區少數人士過度反應給華人自身帶來的負麵影響

 

整個事件就某種程度而言跟華人半毛錢關係都沒有。除了華裔新移民社區,其他亞裔完全沒有想要參與的意思。那麽為什麽這個事情能在華人社區炒作起來呢?這個事件反映了華人社區的哪些特質呢?這樣的遊行示威對華人社區的未來是好還是壞呢?

 

能在華人社區炒作起這樣的新聞,搞出這一場遊行是有多層次原因的。開始炒作這個新聞的主要是北美幾個川普主義和極端保守右翼的中文自媒體。他們的意識形態當然是“反穆斯林”的。現在有這麽一個穆斯林女孩撒謊的事件,當然要把故事往“穆斯林針對華人社區”這個方向推。另一個層次,是加拿大內部華人的黨爭。華人社區由於經濟狀況、文化思維的多元化,自然會支持加拿大主流的不同黨派。這次是支持保守黨的華人趁機黑一把執政黨自由黨總理的好機會。可惜前麵也講了,保守黨的黨領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和執政黨是一致的。還有一些人士純粹是長期看特魯多不爽,比如對他的難民政策不滿,那麽有機會噴一下總理,自然不能放過。第三個層次是海外華文媒體由於經營的困難和受眾的局限,需要時不時炒作民粹議題。如“排華再次來臨”等製造恐懼和憤怒的標題和故事設定是他們時不時需要拿來用的。而恐懼和民粹的確能爭取點擊量。第四層問題可能就有些難以明言了。那就是部分華人的確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對其他少數族裔的歧視,有些人甚至是擁有黃色皮膚的“白人至上主義者”。他們對於“加拿大夢”和“美國夢”的理解是白顏色的,從來沒有把馬丁路德金和民權運動納入自己的“北美夢”之中。

 

同時整個事件反映了一些華人社區的現狀。這個事情的討論局限於華裔新移民社區而非整個華人社區,更具體點是局限於大陸新移民社區。即使在大陸新移民社區裏麵,也沒有出現一邊倒支持遊行的立場。很多人也在各個微信討論群組表示事件有些上綱上線,而且跟華人的直接關係不大。更重要的是很少有年輕人支持華人為這個事情上街的。很多人不太關心,或者了解情況但不一定支持。也就是說真正群情激憤的是大陸新移民社區裏麵的部分人士,而且很可能是非常少數的人,並非具有所謂廣泛的“華人”民意基礎。但華人的事情就是這樣,個別中老年新移民人士總是要上街代表整個社區的“華人利益”、“華人價值”及“華人的立場”。

 

這便是此次事件的可怕之處。首先,這次遊行的舉動本身很容易被塑造成違背“加拿大的主流價值觀”。類似由部分華人發起會被認為違背Canadian value的事件不止是這一起了。特點往往在於不論發起者主觀意願如何,但從標語到口號到論述都給社會一種藐視弱勢群體,或者仇視其他少數族裔的感覺。而這樣的觀感,其實在主流歐洲族裔眼中也是會召來反感的。這一點其實跟左派還是右派關係不大。往往在加拿大左右派立場趨於一致的時候,就會有個別華人展現出來的光譜卻是比主流右派還要右到非常右的。

 

加拿大華人社區

 

還有一點應該注意到, 就是有一些些主流英文媒體會有選擇性報道傾向。常在媒體上出現中國富豪偷稅漏稅,留學生飆車,以及類似違反主流價值的政治立場宣示的新聞,而關於普通華人的生活困境,或者對社會的貢獻相對來說就少於見報了。這些媒體的部分編輯可能對華人這個族群和中國有基於不同原因的偏見(筆者以後會專門寫篇文章討論這個話題),而他們的報道也是非常savvy(聰明)的,表麵上不會讓讀者看到明顯的偏頗。這樣長期的形象建構,其結果往往造成主流加拿大人對華人潛意識裏的偏見,同時撕裂華人社區本身。讓土生華人(Canadian born Chinese)對新移民產生反感,希望脫掉自己身上“華人”的標簽。更讓香港移民、台灣移民甚至部分東南亞移民與大陸移民保持距離。此次個別華人的舉動與其說是給華人長臉了,不如說很可能給一些不懷好意的主流媒體提供了抹黑華人的素材。好在由於遊行當天正好有婦女遊行在同時進行,英文媒體似乎忽略了華人抗議的存在,不知道算不算一種另類的幸運。

 

 

加拿大等英語係移民國的華人社區,應該謀求的長遠利益是什麽?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華人社區內部的多元導致利益、立場、文化、意識形態,和黨派支持的自然多元。很多事情不要去強求“團結”,也不要動不動就代表“華人的立場”。華人真正的利益共識是在於保護華人在加拿大的基本生存空間以及防止“排華潮”的再次發生。而要很好地保護自己,就必須學會“遊戲規則”,並且尊重所在國的“政治文化”。“遊戲規則”顧名思義,那就是認清楚在加拿大社會運作是基於民主體製的。這個部分其實近年來很多新移民也有了認知。網絡上呼籲華人參政、議政和投票的呼聲很大。這都是積極的事情。不論對於代議製民主這個製度本身有什麽看法,在西方社會,製度就是如此。在華人不可能鬧革命更改製度的大環境下,學習好遊戲規則是參與公共事務的基礎要求。然而任何社會的運作,光是了解製度是沒有用的。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特殊的政治文化和主體價值觀。如果不在那個“語境”裏麵介入,往往得不到社會上其他群體的支持。作為隻占全國人口5%的華人,根本是孤立無援。這其實就是中國大陸常說的“尊重國情”。很多人可能會說華人為什麽要認同加拿大的主流價值觀,難道我們沒有自我認同價值的自由嗎?理論上你有一切思想的自由,但實際操作上你的“另類價值”就是達成不了你的戰略目的。哪怕是裝作認同“加拿大價值”,也要裝出個樣子來。

 

這其實也是第一代華人移民的困境。他們大多是成年後,主要從中國大陸移民至海外,要重新學習另一套文化體係並且純熟運用實在是非常困難。(這個部分不能去怪罪第一代移民。他們事實上也是最辛苦的一批華人。)他們的確沒有能力(如語言障礙),也沒有精力去適應加拿大的國情。而英文媒體塑造華人形象恰恰喜歡用第一代移民的表現來作為依據。而第一代移民的後代往往歸類於兩種人。第一種叫做土生華人(加拿大出生的華人),他們在身份認同上本身就不一定認同“華人”。第二種人叫做1.5代移民(筆者屬於這一群體),他們是指小學到青春期階段隨著父母移民出國的群體。這兩個群體相對於他們的父母更了解加拿大的體製與文化。但他們還有個共同特點就是與父輩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上容易南轅北撤。這也是第一代移民內心的苦悶,因為自己孩子的思想“太主流”了。問題就在於當自己說移民是為了孩子教育的時候,難道不該預期到教育是包括價值觀的建立嗎?當部分中老年新移民認為自己的行為舉止是為了年輕一輩福祉的時候,有幾個能靜下心來聽一聽後代的想法?筆者在加州的親戚介紹過這樣一個情況,因為2016年孩子反對川普,父母支持川普,一些華人家庭開始出現互相不說話,甚至孩子搬離再也不回家的現象。

 

這些非純粹第一代華人在“保護華人生存空間”與父輩的戰略目標是一致的。但是在戰略思維上的確有差別。從整個西方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的平權發展史來看,一個少數族裔去與另一個少數族裔作對或者對其他弱勢群體不屑一顧是不太明智的。筆者知道很多新移民的本意不是如此,但事實就是通過媒體的形象建構,很多第一代移民的舉止被塑造成了那樣。拿美國亞裔平權運動舉例子,整個運動起始於1968年的北加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主),然後在進步主義思潮和弱勢群體平權的大氛圍下走出來的。這和非裔平權運動、婦女平權運動、墨西哥裔平權運動、反戰運動是互相促進甚至重疊的一個運動。而且在美國,土生華人(俗稱ABC)早已經把自己納入大亞裔的框架內了。他們和其他族裔 —— 日韓,東南亞,甚至南亞和太平洋諸島人士結合在一起做為保護自己的基本單位。(不完全是自發,但策略上還是接受了這樣的劃分。)因為他們深知作為少數群體在民主社會裏人數劣勢帶來的困難。年輕華人反對川普不是純粹被主流價值洗腦,而是認知了少數族裔保護自己的戰略上該如何操作,別忘了他們從小在這片土地長大。

 

這同樣也是為什麽部分新移民張口閉口鄙視“政治正確”也是極不聰明的。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政治正確”過分瑣碎化和無限上綱肯定是錯誤的,但這並不代表“政治正確”就可以不要了。筆者一直在說一個觀念那就是“政治正確”其實是保護華人一張非常好用的牌。這可不是單純的價值觀,而是一個具有功能性的政治工具。如果政治正確的基本框架被打破,今天可以拿各種理由對黑人、穆斯林或者墨西哥裔開刀,明天就可以找理由向大陸新移民開刀,比如“來自威權國家,文化上不認同加拿大”等, 就可以成為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此順理成章地製度性、政策性和言語性地歧視、排斥甚至驅趕華人,可能會成為常態。在加拿大,目前明確要向華人開刀的政治團體叫做加拿大文化行動黨(Cultural Action Party of Canada)。這是一個以保護“加拿大文化”為由的川普主義或者說“另類右翼”(Alt-right)政黨,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招募成員的口號就是防止“華人文化”入侵。當加拿大在舉行反白人至上遊行的時候,華人幾乎不參與。(溫哥華的遊行,筆者與十幾位年輕華人寫了標語參與,當時隊伍中華人臉孔與華人在溫哥華人口比例極度不符。)而抨擊其他少數族裔的時候,華人的聲音卻非常響亮。如此造成的社會觀感如何,可想而知。

 

許多新移民還有個困惑就是他們真的不喜歡左派,他們思想上很保守,難道不應該出來反對一切左派支持的東西嗎?還是要回歸那個思路,我們華人的背景多元導致立場多元是無可厚非的。在美國,華人支持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是很正常的。在加拿大,主流的三大黨也都有華裔的支持者。不論是經濟上,還是文化上華人有的左,有的右,有的中間是自然現象。包括其他少數族裔,美國黑人社區也好,加拿大印度裔社區也好,因為宗教和文化的關係在社會議題上立場保守的人也是不少的。但是那些社區真的沒有笨到要站到第一線去跟其他少數族裔製造對立,甚至時不時還附和一下白人至上主義。這本身還是要回歸到一個策略智慧的問題。黑人社區有很多基督徒,難道他們不害怕伊斯蘭恐怖主義嗎?但為什麽沒有顯著來自黑人社區的聲音去聲援川普反穆簽證政策?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之間存在著唇亡齒寒的關係。目前川普的移民政策也開始擴展到打擊中國留學生的利益了。總之,其他比較大的少數族裔,他們在這方麵的政治嗅覺可絕對不會比華人社區差。

 

華人要清楚接下去會麵臨的局勢。全球的民粹思潮還未退卻,甚至是持續升溫。一方麵中國國力不斷提升,西方輿論氛圍中“恐華”情緒在慢慢滋長。之前也提到了,不少主流媒體非常樂意,也用非常細致的技巧在塑造中國新移民的“奇葩”形象。媒體中看到要抓“中國間諜”的新聞也時而出現。同時主流社會對於大陸資本的抵製,對中國新移民的猜忌也都在繼續增加。我們離新一輪的“麥卡錫主義”還有多遠?在未來,海外的中國移民很可能是中西衝突最直接的炮灰,而且是一群中國和西方主流民眾都沒什麽好感的群體。要知道生活在西方的中國新移民在中國大陸內部的輿論形象也是非常一般,甚至負麵的。這樣一個尷尬處境下,如果還是這麽粗糙地處理公共事務,早晚是會“玩兒脫”的。

 

本文並不是要危言聳聽。如果新冷戰真的來臨,在西方生活的華人應該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萬一進入“緊急狀態”,我們是要在非常契合西方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氛圍下非常有策略地訴求,還是要繼續表現出自己的“突兀”?如果策略上和表現上還是靠一群最不接地氣,最不了解遊戲規則,最不懂本地政治文化的人來主導,到時候很可能是幫倒忙了。

 

加拿大的華人社區當然存在著李敖所說“老人與棒子”的問題。中老年人有錢,有閑,自然把握著棒子,也不一定願意交出棒子。年輕人雖然更熟識該如何運作,但都還在為生活奔波,無暇去接那根棒子,也沒有太多精力做公共表達。未來怎麽辦?

 

套句網絡用語 - 細思極恐。

 

作者簡介

 

趙一昉 - 加拿大華人,九零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史碩士,現為某中文電視台政論節目主持人,曾經在國會議員辦公室服務多年。

 

 

 

作者:趙一昉

本文授權發表於“美國華人”微信公眾號(ID: ChineseAmerican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