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MM

每張照片都有一段美好的回憶
正文

Covid-19 與數據調控

(2020-05-03 09:51:47) 下一個
這是幾周前的舊文。前晚太太燒臭豆腐,說是燒壞了,想扔掉,連我家狗都不吃,正好孩子回來,用手指往嘴裏塞了一塊,沒說香,看起來挺好吃似的。
 
說起關於數的詞,真是數不勝數。據說埃及的文字,起源於宗教,所以形美但抽象。我們的祖先,造字好像本來是為記事,記宮家的事,記事當然包括記帳,是帳就得有數字。一是一,二是二,清爽,形象,具體。雖用不著劃十個橫記為十,但這些特點,我們祖先造字時肯定一直刻在他的記憶裏,因而自然而然地運用到每個數字上。
 
現代關於數的運用更繁複,更廣泛,如數控機床,數字遊戲,數碼相機,等等,還有最近冒出來的數據調控。這不是個新詞,老早就有了,就象地裏的草,溫濕度合適了,就長出來一樣。因為是關於數的,第一感覺應該和經濟學什麽的有關,但哪幾個領域和數字沒關係呢。能覆蓋所有的,大概是社會了,也就是說,它和社會管理方麵或許牽涉更深。

既然是數據調控,首先得有數,不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至於米,這是個泛稱,要是講究些,應還包括麵,豆,玉米,菜什麽的。不同地域的人,水土不同,吃的"米"自然不同,就如調控用的數不一樣。但終究是供吃的,又具有共性,共通的"米",就是有關Covid-19的數據。

既然米有粳米,糯米;豆分大豆,小豆,Covid-19的數據包括疑似、確診也就不奇怪了。要是加入測試盒數量,病故人數等,煮出來的飯更別有味道了。

先說說日本,同屬亞洲,現在還受天皇的控製,部長也僅是個臣民中比較大的,稱大臣。政府首腦,叫總理還不夠,偏要加個似乎是多此一舉的尾巴,謂總理大臣,囉嗦不說,念起來舌頭都累。這都是小事,習慣了就好。要緊的是,七月要開奧運會,幾十年一遇的盛事。

本來疫情控製得不錯,全球大流行了,誰都難以獨善其身,等溫度高了,病毒或許就自然消失了。現櫻花前線正在向北推進,東京人就少舉辦一次花見吧。隻要看看它三月份的數據,就知道同是亞裔人比較順從,聽政府的。誰知三月二十幾號,那些沒有奧運會要開的奧委會委員,決定將2020東京奧運會延至2021年。不要說到時那些運動員會生出今昔是何年的感歎;觀眾如我們,看著吉祥符上數字,把自己家的日曆換差了,真的好像又多活了一歲。隻有女人最高興,今年二十八,明年還是二十八歲。

可到了三月底,那些齪掐的記者,問東京都的美女知事百合子。當然,沒問年齡,而是說,近幾日,病例數突然大幅增加,是否因奧運會,前段時間有數據調控。美女,見人多,當然知道,比起上午記者問總理大臣,現在每天增加的病例數一天比一天多,是否和溫度高了有關係,假如有,是什麽關係,要善意得多。知道該記者的提問有點討好,就如問煎餅攤上正在塗雞蛋的老太,煎餅塗雞蛋好不好吃一樣。於是回答說,肯定沒有。政府正在盡力投放更多的測試盒,以早日控製疫情。

這樣看來,測試盒和控製疫情有極其重要的關係。難怪上至美國總統,下至各州州長,從三月初開始就頻頻露麵,告知民眾,本國,本州已完全準備好了,給需要的人予以檢測。

誰都知道聰明人治國,不聰明者治於人。最近每天上台出鏡的是精英之首,而非警察局長。總統、州長都是律師出身,現總統除外,是個非傳統的,還是商人,但能說會道還是遵守傳統。在中文語境裏,這算不上個褒義詞,反而如"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常常給人以忠告。但總統沒必要這樣,要是某人喜歡幹,完全可以,但你不能阻止我每天滔滔不絕地講個幾個小時,主要是講錯了也沒關係,反正說出來的話,又不是法,更不是聖旨。和記者鬥鬥嘴,磨磨牙,隻要不動手,可以稱得上有雅量了。但總統畢竟是總統,你今天說病毒就是普通流感,天氣溫度高了,自然就消失了,是個奇事。你或許不知道,即使你的頭發梳偏了幾分,明天普通民眾會在理發店裏發現多了個發型選擇。加上本州的州長,又是和總統是同一派的,雖然不見得事事附合,現在看來,套路是一樣的。

本州的病例,從三月初發現第一例後,進展緩慢。本想德州地大,人口密度低,公共交通不發達,偏南,溫度高,這些完全是抑止病毒蔓延的有利因素,或者說病例數不見増多的原因。三月中,地方郡的首長又背著州長下了個蹲家令(Shelter-in-Place),加上聯邦政府要求社交距離,CDC打臉似地修改指導意見,提倡帶麵罩~隻要遮住口鼻的,啥都行。這些措施,實際穆斯林婦女老早就這麽做了,而且做得更周全。我絲毫無意冒犯那些戴頭罩的人,雖然,目的不同。隻要CDC的官員照照鏡子,他們的僵化與閉陋就照出來了。

這麽重的藥下去,照例,病毒會被殺死很多。但到4月初,本地的"居家令”實施快三周了,曲線的頭一點沒下來,反而有時脖子昂昂的。德州總體,其他如休斯頓,反而增速加快。我和你一樣,心裏有點亂。疫情的數據多得眼花繚亂,我們平時看到的除了"確診病例”數,就是死亡人數。在一定地域內,簡單地說,確診數多了,死亡人數自然高,但確診數依賴於檢測的人數,即檢試盒。聰明如政府,通過控製投放檢試盒的數量來"控製"疫情。我們平時看到的疫情數字在更大程度上反映的不是病毒擴散程度,而是檢測鋪開的程度。就如,世界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德州不是沒有確診病例,而是缺少測試盒。不管是為了調控,故意而為,還是政府真的提供不了,那也是苦。你不去測,自然就沒有,隻有有腦子的人想得出。

即使有了測試盒去檢測了,還有個“確診”標準。WHO有個標準,即隻要是試劑測試結果為陽性的,就算確診。就像死可分斷氣、心髒停止跳動、腦死,看了就嚇得半死。不要說還有諸如"有的人死了,仍然活在人們心中”類的比喻。WHO管不了各國政府,大家可根據形勢需要,對於即使檢測結果是陽性,但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可以通過重新規範“確診”標準,適度、藝術地掌握應用。

一言以蔽之,政府通過調控檢測的人數和修正確認標準來"控製"疫情。孰是孰非,除了自我保護,就聽天由命了。
 
古代的人們,生活在字的世界裏,相對抽象些,講究意境。"數",當然也是字,但隻是很小的一部分。買賣交換,也隻不過諸如我一堆草換你二勺米之類的,大概就可以了。不然,關於數的運算不會隻叫算術,而應是學問了。
 
現代的事比古代複雜,病也生得複雜,數據就更複雜了。現代科技,通過數字技術,做比古人快百倍、千倍的事,甚至不可能的事。數字的應用變得前所未有的廣泛,且深入,當個農民,也要用數學,而不是算術了。天翻地覆,人人須與時俱進,所以,通過Covid-19 了解一點數據調控的事,那是眼淚流過,洗淨了臉上的灰塵,或叫做帶血的代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