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啟慧

曆史不是封閉的城堡,沉積的墓地,不是隻有一個燃燈者,幾個仆役,在黑暗中出沒的盜墓人。它是永不垂降幕布的舞台,生者和死者一起登場,悲劇喜劇滑稽劇同時上演。我們觀看,聆聽,從中辨認一切:從台前到幕後,從臉譜到人心。
個人資料
正文

百年回看辛亥革命|勝利與失敗糾纏,專製主義何以金蟬脫殼?

(2016-10-14 15:38:16) 下一個

百年回看辛亥革命|勝利與失敗糾纏,專製主義何以金蟬脫殼?

 2016-10-14 滬部尚書 曆史啟慧

 

前言

 

       從封建專製進步到憲政民主,可能是世界性難題,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我們聽到的大多是武裝的力量去推翻封建強權。於是,1640年的革命,克倫威爾的共和軍打敗國王軍,18世紀末,巴黎的革命黨人將國王及數以萬計的反對者都送上了斷頭台。問題是,他們因此走向憲政民主了嗎?克倫威爾讓英國進入了其曆史上最獨裁的共和國時代,而雅各賓派,讓共和國成為獨裁的代名詞。

  

  革命的成功,大多數情況下是不能產生革命者們追求的憲政民主製度。原因很簡單在人性弱點幾乎必然存在所有人內心的情況下,暴力革命者的成功,造就的是新的權威,恰恰是憲政民主最大的敵人。曆史上大多數革命結果是權勢者各方博弈後,得到的比較幸運的結果。最終確立了西方憲政政體的,是以貴族間相互抗衡的英國的大憲章運動和光榮革命,是法國19世紀後葉保皇黨和共和黨的博弈和妥協,而不是那些血流成河的內戰和階級間的殘酷屠戮。

 

       辛亥革命自“首義”的武昌起義始,至今已經過去115年。對於時至今日的我們而言,絕不僅僅隻會是一個熱鬧的儀式般空洞。

 

(如對我們的原創文章感興趣,請微信搜索公眾號“曆史啟慧”,在那裏我們分享了更多觀點,更多思考)

 

      辛亥革命的參與者是畢竟成長在封建時代的曆史人物,必然受到那個時代的曆史局限,他們的立場、觀點,按照今天的標準衡量,當然有許多格格不入之處。小編不打算探討這些人物是否符合一百多年之後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和標準,隻想尋求真實的曆史,至於其間的是非功過,則由微友們根據自己的閱曆和經驗去進行辨別和判斷。

 

一、晚清的立憲運動

 

       中國的憲政民主運動產生於清末新政的1905年前後。時值清末,皇權失控,從早期的鎮壓太平軍,到同光中興,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地方實力派迅速崛起。到後來的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後,慈禧太後隻能依靠崛起的這些漢族大員。慈禧需要架空光緒皇帝,而漢族官員需要獲得更多的參與政治的機會。《辛醜條約》後,慈禧迫於壓力對朝廷中的保守派進行了較徹底的清洗,使得朝廷內維新派李鴻章等人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從1901年起,清廷開始了涉及到軍事、官製、教育、經濟等各個方麵大刀闊斧的改革。 

  
  1905年,明治維新的日本戰勝了北極熊沙皇俄國,給朝堂之上的大員們以極大的震
動,一些改革派借機提出了在中國實現憲政的設想。在任何集權統治政體裏,提出這樣的要求都是大逆不道。昔晁錯勸削諸侯之地, 以蒙不幸之誅。商鞅除不軌之臣, 而受無辜之戮。但是慈禧沒有那樣做。

 

       因為在19世紀末,維新派與封建保守勢力圍繞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製度,進行了一場激烈論戰。這是民主進步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麵交鋒,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全民倡導改革的環境裏,慈禧老佛爺沒有動怒,相反,她要求大家就此進行深入的研究。1905年,清廷派出5大臣出國考察西方憲政。

  

  慈禧同意實現立憲,並不是她有開明的政治態度,皇權置身普通百姓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如果動亂亡國,想做老百姓也沒有機會。坐在紫禁城裏麵的老佛爺,自然考慮的比普通老百姓多,因為她要首先保住皇家自己的寶座。

 

        朝廷上推出了立憲改革的設想,讓習慣了幾千年專製的國民突然聽說了一個新鮮玩意,大多受老百姓字都不認識,更別提參政議政了。在他們眼裏,黑木崖上坐著的是東方不敗還是任我行,日子照樣貧窮著過。

 

       所有的國民中,讀書人自然是最先受益,因為百姓們都不識字,也沒什麽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因為在地方上巨大的影響力,將成為立憲體製下參政議政的重要主體。至於革命黨們,雖然有一千熱血,但是受時代限製,幾乎沒有人懂得什麽是憲政原理和權力製約。

  

  1908年,各地紛紛設立諮議局,這是一個讓人們練習議會製度的場所。之前的幾千年裏,人們還一直都習慣於官老爺做主,習慣於跪在衙門公堂之下,卻忽然間要選出議會,這個議會還要來核定地方的預算,議決地方的各項大事,這無異於石破驚天。

 

       改革所帶的成果也十分明顯。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時任《泰晤士報》記者的澳大利亞人莫理循寫道:“在北京,我發現這個城市正在變樣。到處都在鋪石子路,重要的宅第,家家都點上了電燈,街道也用電燈照明,電話通暢。……自來水供應良好,我敢斷定,不需要多久,我們就能乘上電車……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正在日趨豐富,這是不成問題的。再沒有比這更使我深信不疑的了。你在全國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有財富增長的跡象映入眼簾……興修鐵路正取得真正的進展,無論哪裏修築起一條鐵路,那鐵路穿過的省份就會得到難以置信的好處。”

 

      1909年清朝海軍從日本手中收回東沙島。1911年墨西哥、古巴發生排華事件,清朝派重型巡洋艦海圻號開向古巴,把古巴嚇得夠嗆,趕緊賠款道歉,而後海圻號開向墨西哥。 

 

  但是朝廷和地方上的立憲派卻並不滿足現狀,希望盡快地實施憲政。1909年,以張謇和各地諮議局議員為首,立憲派們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國會請願運動,要求立即召開國會。9年的準備期太久。當時的國外的一些觀察家們則認為,對於一個有幾千年專製曆史的國度來說,9年實現完全的憲政議會製度,是非常冒險的。

  

   在立憲派的推動下,1911年,清廷組建了中國第一個內閣政府。不管怎麽說,對於幾千年來的中國來說,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步。

 

        但是立憲派對內各選舉的結果非常的失望,因為皇族的比例太高。滿清統治者耍了個小聰明,還是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總把別人當傻子的人,自己才是傻子。

 

       本來,推行革命的僅僅是以革命黨人為代表的激進革命派,而與立憲黨人並無大礙。但是當攝政王載灃上台後,為了將權力重新聚集在滿人手中,將立憲改革進程中所釋放的權力又逐步收歸中央,增加皇族比例,從而逆反了立憲改革的進程。此舉觸犯了立憲派的利益。於是,立憲黨人心灰意冷,紛紛倒戈,轉向同情革命的一邊。蒲殿俊、湯化龍、譚延闓等人更是投身於保路運動之中去了。

 

(如對我們的原創文章感興趣,請微信搜索公眾號“曆史啟慧”,在那裏我們分享了更多觀點,更多思考)

 

二、辛亥革命的政治角逐

 

       就在此時,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了! 

 

       於是,在武昌起義極具巧合的成功下,全國各地革命黨、立憲黨人仿佛看到了希望。一時間,全國大地相繼爆發起義,清政府危在旦夕。而此時的各地掌握實權的部分立憲派或者同情革命的官員和將領按兵不動,觀望形勢走向。

 

       由於在革命黨中,缺乏統一的革命思想,且幫會成分很多,出現了在起義省份中,充滿了如江湖爭鬥般的角逐。上海召開了選舉都督的會議,在參加會議的軍人們拿出了手槍和炸彈後,陳其美當選了都督。為了角逐江蘇的都督,陳其美殺害了鎮江的起義將領陶駿保、追殺林述慶;為了確保同盟會獲得浙江都督的位置,蔣介石受命暗殺了光複會首領陶成章;李烈鈞為了控製江西政權,將發動辛亥九江起義的會黨首領朱漢濤以莫須有的罪名槍殺。沒過多久,會黨首領和立憲黨人的勢力或被清除、或被冷落(除湖南外)。權力的角逐逐漸轉移到了同盟會和北洋軍係之間。

  

       辛亥起義是兩湖會黨所發動的,會黨首領們選擇了和清朝開明派官員合作,擁戴黎元洪為領導人,西南的起義核心是雲南的新軍將領蔡鍔。同盟會起初並沒用占到先機,直到後來和光複會、反正清軍一起占據了江浙滬一帶,於是形成了以南京為中心的基地。

  

  而同盟會為在革命團體中占得先機,幾乎包辦了臨時政府的成立。在全國大部分地方局勢還未穩定的時候,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率先推舉了孫中山為臨時總統。


       這是一個倉促的舉措。如果是以立憲民主為目的革命,應該首先建立強大的議會體係,而不能倚靠強人政治。但是,南京的臨時政府卻由少數幾個人確立了新的國家的體製:孫中山拒絕了宋教仁的建立立憲體製意見,堅持總統製和中央集權製。

 

        由於辛亥起義期間同盟會的咄咄逼人,一同參加起義的其他革命和立憲勢力大多轉而支持袁世凱,而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在武昌起義期間沒有對革命進行全力絞殺也讓在當時他贏得了廣泛讚譽。最終袁世凱和革命黨人達成一致,加上南京臨時政府財政緊張,無法運轉,孫中山被迫放棄臨時總統的職位。

 

        當大家希望袁世凱取而代之的時候,孫中山又倉促地通過《臨時約法》,將國體改為內閣製,以對付袁世凱。相比於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任何的製度設計都是由大陸會議和各州議會反複議定的情形,臨時政府和臨時約法似乎有些倉促。

 

        無論如何,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終結了清王朝,1912年民國建立,此時的孫中山與袁世凱彼此之間差異過大。袁世凱代表的是中國傳統政治精英,孫中山代表的沒有執政經驗的新興革命力量;袁世凱提倡中庸,孫中山鼓吹革命;袁世凱更願意從民族複興的角度來使中國強大,孫中山更願意從民主自由的角度來使中國共和。

 

三、革命後的軍閥混戰

 

       革命黨指責立憲派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但事實上,很多地方是由立憲黨人將革命成果們交給了海歸的革命黨人。因為在推翻滿清這一點上,革命黨人的威望要高一些,即使這些人隻是江湖幫會的首領。

 

       對於新建的民國政府、剛從國外流亡回來的海龜革命黨們而言,掌握政權比建立憲政體製更重要。哪怕這個政權依舊是專製體製附體,或者滿是專製的隱患。

  

  也有另外的地方,比如湖南。湖南是首先響應武昌起義的省份。然而起義後湖南的控製權落在了幫會首領焦達峰的手中。焦達峰把湖南政府變成了一個農民政府,大部分官員都是跟從他的幫會兄弟,當然也是農民出身。他們什麽都不懂,如何製定製度,規劃財政,治理軍隊等一概不知。他們將都督府變成了農民聚餐的流水席場所,稱兄道弟,每天大魚大肉。立憲派、革命黨人(同盟會派)和舊軍官們迅速聯合,焦達峰在一場莫名其妙的事變中被殺。威望較高的立憲派人物譚延闓成為都督。

 

        袁世凱掌權後,國民黨設計的製約權力的議會形同虛設。情急之下,國民黨人發動暴動,袁世凱趁機予以重創。沒有了製約力量的袁世凱野心逐漸膨脹,於1915年宣布稱帝。立憲派梁啟超、蔡鍔聯合其他勢力反袁,最終袁世凱病死。辛亥革命之後不到幾年的時間,中華大地淪為各路軍閥混戰的沙場。  

 

       地方軍閥實力派篤信的是軍隊和槍炮。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立憲黨人卻想要製約他們的權力,他們以及民國憲政的命運就可想而知。1913年,致力於議會政治的宋教仁被不明凶手暗殺,1918年,議會政治的鼓吹者湯化龍被國民黨人暗殺於加拿大。剩下的梁啟超心灰意冷,逐漸淡出政治舞台,民國的議會徹底淪為軍事強人的工具。1921年,流落廣州的部分議員,在接受賄賂和被神秘人痛揍一頓之後,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而1923年,北京的曹錕則照樣賄選議員,成為買來的總統。

 

四、湖南憲政試驗

 

       1917年後,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麵中。湖南成為了各路軍閥爭奪的肥肉,而廣東則不堪維持十幾萬參與混戰的軍隊,也是亂局的重災區。護國、護法運動的失敗,南北軍閥巨大的矛盾,讓人悟出了一點規則。軍閥之間,或是軍閥與革命黨之間的爭鬥,無非是爭奪對地方的控製。以湖南為例,北洋軍閥勝了,就由得北洋軍閥派出省督,廣州軍政府贏了,就由廣州派出省督。而湖南人卻不能選擇自己的省督。

  

  也許是慘重的教訓,讓湖南人民終於明白,自下而上的權力體製,才是保障人民的最好結構。如果人們都自治了,統治者擁有的權力就少了,統治者才有可能成為服務人們的人,而不是魚肉人們的人。湖南決定要先實現自治。

  

       主政湖南並全力推進湖南憲政的,是湖南省長趙恒惕。這位曾經追隨蔡鍔將軍的軍人參與各種革命事件,從辛亥革命、到反袁戰爭,到護法戰爭,都是重要的將領。但是他的夢想,是在湖南建立最好的憲政體係。

  

   湖南的憲政革命很快讓湖南的局麵煥然一新。湖南省議會成立,根據省憲的授權,對各項事件予以議政。而當選為湖南省長的趙恒惕依據省憲和議會的決議,裁剪軍隊,扶持教育(教育經費達到財政21%),興建地方設施,發展工商業。

  

  當然,這所有的一切隻是開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憲政一開始就是完美的,湖南也不另外,尤其是這樣專製和軍閥橫行幾千年的地方。

  

       湖南自治讓主張中央集權的北洋軍閥吳佩孚非常惱火。而剛剛好不容易在廣東站穩腳跟的廣東國民政府也非常的不愉快,尤其是廣東與湖南毗鄰,陳炯明也堅決要求實行廣東自治。於是南北兩大勢力都要顛覆這次源於地方的憲政革命。

  

  1923年,一些原支持譚延闓的湖南軍人,在被廣東國民政府授予7個軍長的頭銜以後,開始進攻支持趙恒惕的部隊。經過一番殘殺,又在北方吳佩孚軍的暗中支持下,反叛部隊被擊敗,逃向廣東。這次變亂的另一個嚴重的後果是,裁軍進程被中止。軍人的作用更加重要了,唐生智開始崛起了。1926年,唐生智被廣州政府任命軍長之後,進軍長沙,湖南省自治被終止。

 

       1928年,蔣介石北伐戰爭勝利,終結了北洋軍閥時代,建立全國統治,議會政治也變成了國民黨玩偶。

 

後記

 

     近代中國,立憲和革命是兩條線的事件。立憲者主張通過立憲的方式讓中國走向現代文明。他們沒有很多革命的口號,所感興趣的,就是製定憲法,建立議會,限製當權者的權力,不管當權者是滿清皇帝、是袁世凱還是孫中山。他們甚至不去致力於推翻一個又一個的當權者。

 

  革命黨主張的是推翻。雖然他們也有憲政的口號,但是受時代的局限或者利益關係,隨意變更總統製或內閣製。他們反對其他人的獨裁,但他們自己的體製更為專製。

 

       革命或者改革其實就是一係列的選擇,但是真正改變的曆史的選擇,當時並不一定看得清楚。回首辛亥革命,我們不應該一味的指責前人,受時代的局限,他們的行為放在當時,或許有充足的理由,即便是換作我們,也不見得比他們做的好,甚至會不如他們。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及其理念,立憲派的民權思想,雖然都沒有實現,但是經過全國轟轟烈烈的革命,民主自由、人權理念透過革命在人民中傳播,成為中國曆史紀元的新起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workforwal 回複 悄悄話 1909年清朝海軍從日本手中收回東沙島。1911年墨西哥、古巴發生排華事件,清朝派重型巡洋艦海圻號開向古巴,把古巴嚇得夠嗆,趕緊賠款道歉,而後海圻號開向墨西哥。 
現在的中國有人自發去幫助緬甸中國人被政府騙回去判了八個月徒刑!
東方明月- 回複 悄悄話 二十三年過去了,家鄉變得讓我認不出來了。到處是高樓大廈,遍地見各類汽車。一部分人真的富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但官府變得更腐敗,政治變得更反動。民主共和的夢想變成了幻想。89年學生們的追求變得更加遙遠了。感慨萬千,隻有詩一首:

二十三年故鄉夢,
長安街頭血色濃。
日新月異市貌變,
千秋萬代官位重。
當年學子象牙塔,
今朝蒼蠅育蛆塚。
百年共和牌坊上,
不見公仆見九龍。
東方明月- 回複 悄悄話
辛亥革命一百多年過去了,共和民主不但在大陸沒有實現,連起碼的憲政都被批判。前幾年在網上,現在官媒幹脆赤膊上陣,為專製招魂。被革命先烈推翻了的皇帝正躺在水晶棺,嘲笑被它抽掉脊梁骨的中華民族。

武昌百年馬又嘯,
怒斥專製把魂招。
但得毛屍臭廣場,
羞與先烈說今朝
來自猩猩的你 回複 悄悄話 但是立憲派對內各選舉的結果非常的失望,因為皇族的比例太高。滿清統治者耍了個小聰明,還是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總把別人當傻子的人,自己才是傻子。
========================================================
這樣說有失公正。“皇族”內閣確實滿清權貴占了一定比例,但這些人可不是腐朽保守分子,相反,這些都是滿清權貴裏的堅定改革派,而且有多年的治理經驗,實幹能力強——在一個風雨飄搖的大國進行史無前例的立憲改革已經很冒險了,如果再弄一些理想大於經驗的人進內閣(比如譚嗣同那些人),那豈不要重蹈“戊戌變法”的覆轍。

僅僅因為這些人有“皇族”背景,就不看現實,不重能力,一棍子打死,這種思想來源正是作者後麵所說的“革命黨主張的是推翻”。說到底,所謂的辛亥革命,其實就是一個反滿運動,革命黨不是以思想開化國民,而是以“排滿興漢”煽動民族情緒(這一點革命黨自己也不諱言),並把這上升到政治正確的高度(任何沒有“重用”漢人的做法都是政治上不正確的)——在這樣扭曲的政治氛圍下,辛亥革命後的亂象與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雲本無心 回複 悄悄話 可惜現在封建專製又全麵複辟了
懶風 回複 悄悄話 分析得不錯!
我看過《羅輯思維》裏有幾集,講的其實也是同一個道理。
亞發 回複 悄悄話 這是外國人寫的吧,似是而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