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和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的接觸,印象大致如下:
1,中國人可能更擅長文藝,中國的文學作品可以得到諾獎,高行健和莫言都很優秀,殘雪即使沒選上也不妨礙她優秀。日本的川端康城和三島由紀夫啟迪了很多中國作家,大江健三郎細膩深刻。但是文學是高度個人化和形象化的,和電影,美術一樣,中國人更擅長這類創作,包括中國電影也可以影響世界。
2,中國人的思維是以歸納為主,而不擅長演繹,即從一個先驗的理論推演出去,好像楊振寧自己也承認過這個思維特色,這導致中國搞科研的人很難推出高度概念化而且被別人接受的東西,因為抽象思維不怎麽行。舉個例子,社會主義計劃計劃經濟在中國這個人口大國搞了這麽多年,但中國人對這種體製的批判性理論總結始終缺乏,更多可能在政策的一些應付和調整,但匈牙利經濟學家János Kornai 一個短缺經濟shortage economy 概念,並進一步分析其機製,包括公有製企業如何囤積,就把這個問題說透了,就具有強大的解釋力。結果中國學者還得去跟科爾納學習。這個或許真像印度人不擅長競技體育一樣,屬於民族性這個玄學。
3,浮躁和境界低。日本的諾獎得主可以公開說,一流的文章往往不是發在一流刊物上,因為一流刊物往往非常保守,與此同時,中國搞科研的人為了發個什麽頂刊,什麽區頭都打破,醜態百出。日本的諾獎得主可以公開說就是純粹的興趣最重要,而多少年來中國人一旦留學美國,什麽專業都可以拋棄,隻要有個工作,有個綠卡就行了。這樣再聰明的頭腦也被浪費了,浪費成一個普通美國華人中產。楊和李,不論個性,人格瑕疵(我個人也覺得李的人格高於楊,楊實在有不少經不起推敲之處),在科研上我覺得是高境界的,綜合文化素養也都相當高(楊能用英文寫詩總是事實;楊據說在南京大學說過,寫“紅太陽怎樣升起”的高華這樣的人不能得正教授那誰能得?),因為那代精英的心氣根本不是後來那種“隻要到美國就行嘿嘿”,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4, 政府投入,還是企業投入,這個並不重要,純理論還是實用也並不是決定性的。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不管誰出錢(資金來源),不管是純理論還是實用(性質),其結果是高水平,具有突破性的。
5,日本人的批判精神遠遠高於中國人。不僅前麵提到的例子,我接觸的日本人,其批判性,自信和勇氣遠遠超過同等的中國人和華人。很多華人在美國人麵前真的很猥瑣,這就不想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