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預製菜的爭議涉及幾個問題。
第一,飲食習慣。中國人喜歡炒菜,而且現炒,講究新鮮,這和講究效率和標準化的預製菜當然有衝突。在台灣,對新鮮和現做的追求超過大陸。在大陸,一般如果去點小籠包,或者蒸的饅頭包子一類,一般都是蒸好了放在大鍋上麵的蒸籠裏,馬上就可以吃到,而在台灣的一些小店,必須是現點現蒸,因此要求顧客吃餃子包子和鍋貼必須等待十幾分鍾。(很多時候這些店都是女性經營做菜收錢招待,忙得手腳不停,台灣男性普遍懶惰,女性勤勞,但也因此女性非常暴躁。另一個話題了。)所以中國人對預製菜容易有抵觸。
美國人吃東西經常吃罐頭食品,冷凍食品,對新鮮和現做雖然也追求,但不如中國人那麽強。
第二,預製菜的定義。中文與其說博大精深不如說經常含混不清。比如,預製菜的“製”意思就很含混。這個製的意思是準備,是做一半,還是完全做好到時加熱,完全不清晰。英文說pre-cooked food 就明了得多。已經cook 熟了,加熱一下,比如超市裏大量廉價的花花綠綠硬紙盒包裝的牛排,雞肉,價格便宜,願者上鉤,比如連鎖快餐店的漢堡肉餅,薯條。這些沒人介意,因為價格低。我理解的預製菜就是以工廠的方式大規模標準化製作並集中配送的菜品,但這種菜品必須公開透明,而且價格低廉。
第三,對飲食的預期。真正現做的漢堡比如Five Guys 味道就明顯和麥當勞不同,但價格也貴很多,這也是因為當麵現做的品質和價格都不一樣。去餐館裏吃飯的客人,通常的預期就是吃到點了以後才開始烹製(cook)過程的菜肴。我在國內吃到過明顯是做好後加熱澆汁的鬆鼠魚,那和二十多年前吃到現做的鬆鼠魚完全不同。當然,在餐館裏,也可能提前炸製鬆鼠魚,但如果是長期冷藏,再微波加熱,和提前半天炸好也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什麽是欺詐。在以上幾點的基礎上,用預製菜來欺詐的鑒定標準是很清晰的。如果餐館沒有真正在顧客點菜以後cook 各種ingredients 而隻是“加熱”heat 已經集中統一做好的菜,但又對外聲稱自己“現做”,那就是欺詐無疑。如果不公開聲稱,而實際上用工廠化集中cook好的菜加熱,事實上也已經違背了去餐館吃飯這個行為的心理預期和不必言明的某種商家和顧客之間的契約。如果餐館收的是默認現做的菜的錢(含廚師的個人化技藝,食材新鮮度),而讓顧客吃的是罐頭食品,那同樣是欺詐,因為沒人願意跑到餐館去吃罐頭。罐頭本身不是問題,人們當然會為了省錢在家吃罐頭,吃花花綠綠的廉價美國電視食品,但沒人會跑到餐館裏,花著餐館的錢,吃著罐頭的口感和營養值。預製菜的問題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