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96)
2018 (89)
2019 (100)
2020 (194)
2021 (123)
文/靈兮
寫了一整篇推文,隻有寥寥幾個點擊;熬夜做的視頻,播放量停在二位數;滿心歡喜發出去的朋友圈,除了自己點了個讚,再無回應。
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一片空無一人的峽穀,隻有自己在輕輕劃水,隻有自己用力投石,收獲的隻有雲的遙遠和風的寂靜。
九月的清晨,秋風裏,在露台上收了一把牽牛花的種子。角落裏的牽牛花,熱熱鬧鬧地開了一個夏天,如火如荼;如今,每一條枯萎的藤上都掛滿幹癟的殘花。
可就在這些殘花上方,鼓起青綠色的莢,藏著幾顆黑色、堅硬如沙礫的種子。它們在聽不見的秋風裏輕輕晃動,仿佛在說:“選我,快選我,把我放進土裏吧,讓我在下一個夏季複活!”
每天都有這樣的一把種子,家裏的小瓶子漸漸被裝滿。我知道,絕無可能種下那麽多的牽牛花,總有一些注定會被浪費。來過,活過,這本是生命的旅程——為什麽我們人類,總是那麽在意結果呢?
我關注了十九年的音樂網站——麥田音樂。形式很簡單:一首詩,一幅畫,一首歌。年複一年,很多人和我一樣,在這裏停留,點讚、轉發,在靜謐中尋找片刻安慰。
麥田音樂的背後,隻有一個人,網名“林中有鬼”,大家叫他老鬼。他全情投入,也做過T恤和襪子生意,質量上乘。本應“起飛”,可多年下來,麥田音樂依然不溫不火。
抖音的流量、小紅書的爆款、自媒體變現,如今早已是標準公式。而麥田音樂,就像生在山穀裏的野百合——不是不美,不是不好,隻是開在寂寞的地方,靜靜等風來。
也許,這就是老鬼的性格決定的——慢生活的堅持,隻吸引同樣低調、慢節奏的人。
在網上寫作多年,前幾天看到一則評論:“這麽寂寞的地方,樓主真勤奮。”我還沒來得及回應,沒想到一位久未發聲的朋友忽然為我辯護:“樓主想寫,這與勤奮無關。哪怕人少,也要發出來。這就是自然原創者。”
那一刻,真的很感動。原來不是真的沒有人看見,在那片廣闊的森林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他們途徑卻不一定會驚動主人,哪怕沒有留言。
隻是,在這個功利浮躁的年代,我們太習慣拿到數據作為結果:
盯著後台數據,一次次刷新;打開評論區,討好回應,不敢鬆懈;每當數據不佳、門可羅雀,我們就開始患得患失,一邊懷疑作品的價值,一邊懷疑自己是否浪費了時間。
努力沒有回報,於是沮喪,甚至嫉妒別人:為什麽別人能收獲掌聲?為什麽我不值得被看見?
更糟的是,我們漸漸連為別人喝彩的心也收了起來。害怕吃虧,害怕掌聲得不到回報。可掌聲真的隻能用來交換嗎?
《文明之旅》中講到隱士。上留名的隱士都有一點相同:他們才情高潔,本可以入世、做官,卻選擇退隱。如果隻是無力入世,那不算隱士。
想想我們這些自娛自樂的創作者,算什麽呢?懷才不遇?還是野心太大、能力不足?就像那瓶牽牛花種子——如果真是珍稀寶物,早已被人爭相播種,不會靜靜躺在那裏,變成沙礫。
我們都在經曆同樣的疑問:什麽時候,量變才能引發質變?什麽時候,寂寞裏才能開出繁花和碩果?
答案或許隻有一個:把自己與一件更宏大、更長期的事情綁在一起。如此,我們才能抵抗自我懷疑,每一次發力都是積累,每一次失敗都可以卷土重來。那樣,就不會焦慮自己在浪費時光。
別急著否定自己的堅持。也許今天沒有掌聲,也許明天依舊寂寞。
就像那些沉睡在小瓶子裏的牽牛花種子——不是每一顆都會有機緣獲得勃發的生命,可隻要有人把它們埋進土裏,它們總會擁有自己的希望。
“命運,就是機會與抓住機會的能力。你沒有辨別機會的慧眼,也不可能預知未來的每一次來臨。你能做的,是用時間和熱情做各式各樣的準備。往往在準備之後,你會做出臨時性的選擇,那些不知深淺的決定,正是讓生活和命運發生轉折的關鍵。若幹年後回頭看,你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次抓住的,就是機會。”
-----《張藝謀的作業》
這段話,我反複看了十遍以上。因為它告訴我們——不算計、努力和勤奮的背後,正是默默在為機會做準備的堅持和積累。
若幹年後回頭看,你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次抓住的,就是機會。
野百合也有春天——相信,就是一種力量。
不是耐不耐得住寂寞,也許根本不寂寞:)
從另一個方麵來看,不被流量左右的、不一味迎合市場的創作,也許更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
同意可可作家,讚如雨作家讓人思考的好文!:)
不是耐不耐得住寂寞,也許根本不寂寞:)
從另一個方麵來看,不被流量左右的、不一味迎合市場的創作,也許更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