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從“絕對下聯”到“絕對時代”——誰在重新定義學習與天才

(2025-10-24 14:41:19) 下一個

今年六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廣東惠州碧灩樓前,麵對百年客家圍屋,有感而發,寫下十字上聯:
“從南陽到南洋根深葉茂。”
並發出邀請:“向天下文友敬求下聯。”

 

十月二十日,征集結果揭曉。
21歲的年輕人宋珂嘉以一句“自井壁及井畢角亢星張”獨得一等獎,贏得十萬元獎金。

 

評委歐陽江河評價道:“多年難遇的絕對。”

 

這一聯很快引發熱議。
上聯以地理為軸——“從南陽到南洋”,承載著家族遷徙與根脈生長;
下聯則以天象為經——“井、畢、角、亢、星、張”,皆為二十八星宿名。
從地理到星空,從人間血脈到宇宙秩序,它完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升華。

 

但也有人質疑,這下聯更像是星宿的堆疊,少了上聯那種清晰的遞進邏輯與生命脈動。
然而無論褒貶,令人驚歎的是:這位“對出絕對”的人,隻有二十一歲。

 


這件事讓我想到一位企業家的講述。
他受邀回母校做商業分享,卻發現教室裏空蕩蕩的。
台下的00後學生三三兩兩坐在角落,
每個人都低頭滑手機,一副“隨時準備離開”的模樣。
他心裏一陣失落——在他當年,成功人士的講座是那種“窗台上都坐滿人”的盛況。
他問自己:是年輕人不愛學習了嗎?

 

可事實或許恰恰相反。

否則,那些能對出“絕對”的少年天才,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那些能寫出“絕對”的年輕人,
那些能在直播間聊量子物理、在小紅書上科普古詩格律、
在AI裏探索世界邊界的00後、10後——
他們,都在學習。

 

隻是他們的課堂,不在校園。他們的老師,不在講台。他們從網絡,從YouTube、從B站、從播客、甚至AI和短視頻中汲取知識,從算法推薦裏發現靈感,從評論區、搜索框、Prompt 裏,完成了一場又一場“去中心化的學習革命”。

 

學校,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源,甚至成了最慢的那一種。

 


這也是為什麽,當那副“絕對下聯”出現時,人們的心裏會泛起一種微妙的情緒。

 

驚歎、佩服,也有一點點——

“啊,我怎麽沒想到?”
“是不是我搜索的關鍵詞不夠好?”

 

因為在今天,知識早已不是記在腦子裏的那一堆書頁,而是藏在我們使用工具的手法裏。

年齡,不再代表智慧。資曆,也不等於權威。

誰對世界更好奇,誰就更年輕。
誰更勇於探索,誰就更接近天才。

 

我們正活在一個萬馬奔騰的時代
知識在流動,創意在爆炸,邊界在消失。天才,不再是某個書齋裏的孤燈,而是那個在深夜查“井宿位於星空哪一角”的年輕人。

 

每天都是新的開始。
比靈感更重要的,是毅力。
比天分更難得的,是那份——對世界依然好奇的心。

 

寫在最後
有人說,這副下聯的“絕對”,在於對仗;
但我更覺得,它的“絕對”,在於象征——
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知識在重組,學習在變形,天才在湧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海邊紅樹 回複 悄悄話 年輕人真不簡單,這麽難的對聯都能答出來。讚。謝謝介紹,平安是福。
可能成功的P 回複 悄悄話 前浪後浪撞擊出彩:)星雨說的對,如今學習的方式和場所都多樣化了,關鍵是有學習的願望。周末愉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