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大道, 錢的力量與極限 司徒
當我第一次走在紐約第五大道時,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那裏有匆忙趕路的上班族,也有悠閑散步的富人;有無家可歸、滿身汙穢的流浪漢,也有開著藍色跑車的老者,身邊依偎著年輕貌美的伴侶。這條街把金錢的力量與極端現實,同時擺在我眼前。
錢的力量:能解決 99%
金錢的確幾乎無所不能。
• 它能買來衣食住行食物、教育、醫療。
• 它能讓人飛上天空、登上高山,甚至月球。
• 隻要是在物理規律之內可能的事情,錢幾乎都能幫你做到。
因此可以說:錢能解決人生中 99% 的問題。
錢的極限:剩下的 1%
有錢人的比貧窮的更容易承受剩餘的問題。
然而,錢也有清楚的界線:
• 它不能讓時間倒流。
• 它不能讓死者複生。
• 它不能抹去後悔。
• 至於“真愛”,錢或許能吸引、能製造條件,但不能保證純真。
這最後的 幾點,才是真正決定生命質感的關鍵。
人與人之間的層次
心理學上有個有趣的現象:大多數人更喜歡與相同階層的人交往。這樣相處更自在,不必時時感到羨慕或憐憫,也減少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跨越階層當然也有意義,但通常要有明確的目的:
• 向上,是為了學習、合作,或者尋求資源;
• 向下,是為了幫助,實踐同情心。
如果隻是毫無準備地相處,反而容易生出嫉妒、優越感或無力感。
這其實和中國古話裏的”門當戶對”相呼應。強調婚姻要家庭背景相近,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差距帶來的摩擦。
心理與哲學的反思
走在第五大道時,那些妒忌或苦澀的情緒幾乎難以避免。這是普通人最自然的反應。但承認它,隻是第一步。反思,才能把自己重新安定下來。
• 心理學提醒我們,人喜歡比較這是本能,知道了,心裏就不必過度自責。
• 佛教說,欲望與比較會帶來痛苦,練習知足。
• 斯多葛哲學提醒,財富和貧窮隻是外在,你的德行與選擇才屬於自己。
• 尼采警告,不要被怨恨拖住腳步,把苦澀轉化為自我超越。
• 弗蘭克爾則說,金錢是放大器,不是意義本身。意義才是支撐人走下去的力量。
這些思想不是要立刻消除妒忌或苦澀,而是像一盞柔和的燈,在混亂時提醒你:困擾會來,也會走,而你能決定用什麽眼光去看待它們。
第五大道告訴我:
錢能買來美貌,卻未必買到真愛;能買來舒適,卻買不到安寧;能買來省時間的工具,卻買不到時間本身。真正的自由,不在錢裏,而在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