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得從四歲多的墨墨最近迷上了《機器貓》說起,不論YOUTUBE提供什麽版本、什麽語種的多拉A夢,他都照單全收。
令人驚訝的是,他從來沒有許過自己有個機器貓的願望、或者希望有個竹蜻蜓之類的空想。但他常常說,希望自己是小夫(對,你沒聽錯,是小夫哦,不是擁有機器貓的主人公大雄!也不是最強壯最厲害的胖虎!)
看起來,在孩子的心中,他也是有著在自己小社會中定位的哦!
我從小對那個大腦袋怕老鼠的藍色狸貓不感興趣,所以,隻是大概知道角色名稱,至於誰跟誰是什麽關係並不清楚。但是墨墨的想法,極大的刺激了我的好奇心。我很想知道他為什麽喜歡小夫,於是時不時的找借口坐在那裏跟他一起看。
我漸漸的發現,《機器貓》真的是不錯的卡通,每個角色刻畫的都很成功到位,性格分明,處理合理,讓我們覺得每一個角色其實都生活在我們身邊,都可以在自己的圈子裏找到對應的人。
從墨墨這個四歲多孩子的眼光中,小夫擁有三點其他人沒有的優勢:第一有胖虎這樣的厲害朋友在身邊,第二他腦子聰明情商高,第三他家中有錢。
把“有胖虎這個孩子王陪伴在身邊”,放在第一點,因為這是墨墨最重視的一點。他常常說,我也很想有胖虎這樣的朋友,可以保護我不被欺負,而且很威風。
其實,在《機器貓》中,每集都有大大小小的欺淩在孩子中間發生。就算是像小夫這樣有權有錢家庭的孩子,當他跟父母不在一起的時候,照樣時不時的被胖虎欺負,當然程度要比大雄遭受的輕很多。
這說明在校園裏,不論你父母是達官顯貴、還是開店做小買賣的;是工薪族、還是老板,你都有可能被當作欺淩對象,因為你的父母和家人不能24小時全天候陪伴你。這也是現實生活中很多被欺淩的孩子選擇不告訴家人的緣故之一吧——為了避免沒有效果反而遭致更加惡劣的報複。
我由此聯想到最近頻繁曝光的校園虐待事件,就會非常理解安全感對孩子來說幾乎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去年中國女生在美國校園虐待同族同學的案件,聞名全美,涉案者都受到超乎尋常的嚴重的懲罰而讓國人驚訝。可能中國學生不理解,幾個中國女生聯合欺負另一個同學的事情,為何會得到那麽嚴重的懲罰。這就是不同國情和文化造成的區別。
在西方的學校裏,校園欺淩是很嚴重的事件。除了學校校規對校園欺淩現象有明文規定的懲罰措施以外,校長和管理層都對此擔有重要責任。一旦有學生被定義在遭受校園欺淩,而不是偶發的學生矛盾,那麽管理層就會立刻直接參與進來,從上至下開始調查,甚至會涉及很多教員和職工,以便查清楚事件進行嚴肅處理。
因此,西方類似事件遠沒有國內那麽頻繁。當然,西方校園一旦發生校園事件,似乎就會極為嚴重——因為鬧事者不是動槍就是動子彈,造成不止一個生命的瞬間消逝。
我想,西方校園打架鬥毆的現象不是很多的原因,可能也是文化習慣不同。不要說校園,即使走到街上,也很少見到互毆的。衝突發生,大家都會選擇報警。有時候,甚至對方隻是對你伸出中指,或者罵娘,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和精力,照樣可以要求警察以侮辱行為將對方帶到警局。
接到報案,警察就會很快趕到,如果各說各有理,就先把雙方當事人都拷到警局再說。美國警察可不比我們的民警,片兒警,多數情況下他們沒興趣做居委會大媽的調解工作,而是喜歡“享用”自己的拘捕權力,先逮捕再說。如果你不想跟警察打交道,那就少些惹事生非的習慣。
而在國內頻繁發生的校園虐待行為,在很多學生看來,都是三不管地帶,警察肯定是不會管的,最多老師或者學校叫你去批評。因此,校園虐待事件,屢屢發生,並且很多被人炫耀似的放到網上供大家欣賞。因此,學校和社會對校園欺淩的重視程度和幹預力度有多高,是其有多嚴重和頻繁的決定因素之一。
校園欺淩事件“經久不衰”的另外一些原因是:
第一、如前文所述,家長因為不可能直接參與到孩子的戰爭中;故無法保護在外的孩子。
第二、老師對被欺負的孩子的保護力度不大。因此,大一點孩子也不願意選擇告狀,因為這樣,除了會引起對手更加敵對的行為,以及在同學中丟麵子,並沒有太帶用處。告狀次數多了,可能還會引起老師的反感:為何被欺負的總是你?
第三,由於孩子有盲從性,校園欺淩,經常會是群體性行為;這也為什麽被欺負的對象,看起來總是被很多人不喜歡。一旦孩子被這樣的定位,就會很難再擺脫不但被欺負的悲慘命運。而中國有句成語,法不責眾;因此,這也是校園欺淩現象很難杜絕的原因之一。
這樣看來,與其依賴學校、依賴社會、來幫助那些陷於不利位置的弱勢學生,不如家長防患於未然,盡早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言行和思想,幫助孩子確定在社會中如何定位自己,使之可以避免進入不幸的境地。比如,家長平時應該多教育孩子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定位自己,如何交朋友,以及如何保護自己。
拿《機器貓》中的角色為例,小夫這樣的孩子八麵玲瓏、很會利用資源。他除了會拍胖虎這樣孩子王的馬屁,他也很會拍家長和老師的馬屁。並且在被胖虎欺負的時候,還時不時的跟大雄聯盟一下,進行合縱連橫。
另外,小夫雖然學習沒有小杉那麽好,但是也還不錯,這樣不會失去父母的愛,和同學的尊重。小夫家裏很有錢,這也是一個資本。他可以經常邀請胖虎玩這玩那的,來維護跟朋友的關係。
大雄呢,性格屬於俗話種的“欠抽型”,並且他學習也不好,常考零分,是大家嘲笑的對象。
而小杉是那種典型的優秀學生,愛學習、不問閑事、樂於助人。但是由於經常跟靜香一起學習,也遭受大雄的嫉妒,被屢設絆馬腳。
靜香給人感覺是一個具有正義感的女生,她看問題較為客觀和成熟。她美麗而且會撒嬌、會說話,是一個頗受人歡迎的女生。當然,如果你身為男生,就先天失去了撒嬌和被人謙讓的資格。不過,即使是這麽可愛的靜香,也有被網友罵為“綠茶婊”的機會。
因此,故事中沒有完美的角色,隻有相對的好與不好。但是,你希望孩子成為哪一類人,總歸需要有一個大方向。
卡通就像我們自己真實的生活一樣,什麽類型的人都有。有錢人、工薪階層、開店的……他們的孩子,在不同的家庭環境長大,大體會傳承相應的性格。他們麵對問題時候的不同思路和處理辦法,也決定了他們在自己的“小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突破與生俱來的基因和現有的生長環境,成為另一種更有生存優勢的人,那就盡量努力奮鬥,去為他/她創造對應的生活環境吧,使孩子有機會獲得第一手的人生經驗。如果很難給孩子創造這樣的客觀條件,就想辦法讓他接觸第二手信息,從學習別人的經驗中積累自己的知識。比如,就算多看看這類的電視劇,多跟會與人相處的孩子交朋友,耳煊目染,也會受益良多。
看完文章,也許會有自詡為高大上的小清新跳出來扔板磚:怎麽可以教孩子這麽複雜的處世方法呢?孩子應該是單純的、他們眼中的社會,也該是純淨的!那讓我告訴你,不要再自欺欺人的描繪一個完美而毫無瑕疵的世界給孩子。世界正是因為不完美,才需要孩子去學會生存的本領,減少因不會生存而給社會以及家人帶來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