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媽媽的育兒世界

雨傘爸爸和雨傘媽媽共同與您分享育兒的歡樂和艱辛、孩子成長的經驗和教訓、以及對中西混搭的育兒方法探索
正文

3D大片,還是睡前雙語小故事?

(2016-05-26 10:17:54) 下一個

 2016-05-07 雨傘媽媽 

高科技日新月異,不斷試圖在各個領域把我們的體驗提高到極致。電影電視圖案呢, 也逐漸的從傳統的平麵轉為2D3D4D5D...與爸爸媽媽們最相關的感受是,自己的孩子,不論是十幾歲,還是幾歲,甚至有的隻有一歲多,已經無法離開電視、電腦、IPAD、手機等等設備。看過一個笑話,說奶奶哄孩子睡覺時說的是,快睡吧,你看小貓小狗也睡了。媽媽哄孩子睡覺時,說的是快睡吧,你看藍精靈變形金剛也睡了。等我們這一代哄孩子睡覺時,說的是快睡吧,你看ipad 和筆記本也睡了...

 

 

 

可是,傘爸曾經不止一次跟我提到過他對“高科技”的恐懼,號稱他是所謂的“原始主義者”,有一天要到沒有網絡,沒有電腦,甚至沒有電的地方去度過餘生。(要去他自己去,我可是不去。)作為一個大學專業是“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理工男,這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他的論點就是,一個係統越複雜,出問題的概率就越高。當一個係統龐大或者複雜累積到難以想象的程度,一個哪怕是極為微小的疏漏就能造成“不可思議吧,夢在瞬間崩塌”的結果。想想也對,這不就是老祖宗說的“千裏之堤潰於蟻穴”麽,讓他整的多麽神奇似的。

 

  

 

最近參加的一些家長微信群和活動,無不歎息這種所謂“高科技”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其實順著本文開頭傘爸的思路走,高科技本身並沒有錯,但是“過高”的科技給人類,給下一代帶來的最大副作用是造成了人類思維的惰性和對科技的依賴性。舉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美國人往往把1/2+2/3算成3/5其實很大程度因為他們對計算器的依賴。孩子不再去主動思考,不再去探索為什麽,而把這種思維激發的過程全部交給機器來完成,自身卻隻是沉浸在機器營造的“夢幻”世界裏。

 

 

記得很小的時候看到過一篇外國童話,童話應該是上世紀80年代寫的,卻描繪了2050年的景象——不再有學校,不再有紙質的書本,孩子們統統呆在家裏,由機器老師上課。具體的細節我已經記不清了,但是我還記得童話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瑪莎的機器老師被修好了,她的生活恢複了原樣。但她仍然時常想起她在好朋友娜塔莉家的閣樓裏找到的發黃的紙做的“書”裏描寫的,孩子們每天都去一個叫做“學校”的地方,他們麵對麵聊天,他們一起學習,一起遊戲,最重要的,他們的老師,是人。”

 

  正是考慮到這些,傘媽為孩子們推出了溫馨的“睡前雙語小故事”,其所倡導的,就是把孩子從電視機和遊戲機前帶走;讓孩子回歸本源、回歸傳統,用我們傳統的睡前小故事,來陪伴孩子進入甜美的夢鄉。

 

 

“睡前雙語小故事”時間為30分鍾左右-由身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教師為孩子溫情講述。內容選取西方新穎別致的兒童故事,並且會穿插2-3個英文單詞的風趣講解;讓孩子在開心聽故事的同時,鍛煉英語聽力,以及逐步積累英語詞匯。也許孩子在睡夢中還在回味有趣的故事情節和英語單詞呢!

 

  這些故事並沒有華麗的3D效果,也沒有奇幻的聲音音效,卻會因為排除了這些分散注意力的因素,而讓孩子懂得最樸素的真,善,美,讓孩子幼小的心靈接受最純潔的洗禮。當然,由於外籍教師遠在美國,因此,我們選擇通過網絡(微課)這種工具來講述。所幸在這裏,科技隻是工具,而並非處於喧賓奪主的地位。

 

 

所以,關心孩子教育和成長的爸爸媽媽們 - 給孩子看3D大片,還是聽睡前雙語小故事,您決定了麽?請加以下二維碼,獲取收聽收看“睡前雙語小故事”的具體信息。

 

 

 

歡迎關注微博和公眾號傘爸黑板報”,匯集東西方教育理念和學習體驗的平台,孩子的世界之窗。- 讓我們以相信相依的雙手相攜,一道與雨傘爸爸基金會冒雨前行。


關愛孩子,關心教育,歡迎掃如下二維碼關注雨傘爸爸公眾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