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媽媽的育兒世界

雨傘爸爸和雨傘媽媽共同與您分享育兒的歡樂和艱辛、孩子成長的經驗和教訓、以及對中西混搭的育兒方法探索
正文

成立公益基金會,“雨傘爸爸”想幫助更多的孩子

(2016-05-20 06:56:33) 下一個

成立公益基金會,“雨傘爸爸”想幫助更多的孩子

澎湃新聞記者 徐明徽

2016-05-20 16:08 來自 文化課

字號
妙語頻出的“雨傘爸爸”要做“大事”了。
 
從商務部到外交官再到海外投行,天津人劉僑此前經曆縱然豐富卻不為廣大網友所知。2015年9月10日,他和兒子在紐約皇後區法拉盛(Flushing)街頭的背影被拍。這張照片在Instagram和微博上瘋傳並引發熱烈討論,劉僑“紅”了,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雨傘爸爸”。
 
“突如其來的被拍事件改變了我的生活,而我也想改變你們的生活”,劉僑做客澎湃“問吧”欄目時如此寫道。在“問吧”中,劉僑幽默而充滿智慧的回答獲得上千位網友提問者稱讚。劉僑認為自己在亞歐美澳非各大洲的生活經曆也許能對網友有所幫助。
 
如今,劉僑想要“改變你們生活”的決心更朝前邁了一步。除了在微信公眾號“傘爸黑板報”中與大家分享青少年教育文章外,2016年1月,劉僑在美國紐約注冊成立了“雨傘爸爸基金會”。澎湃新聞記者就此聯係到了劉僑,這位“雨傘爸爸”想做些什麽?
 
“雨傘爸爸基金會”成立的目的是什麽?劉僑介紹,基金會的願景是幫助落後地區或者特殊家庭的幼兒受到該受的教育,合適的引導,成長的陪伴;探索這些地區自治、自助、互助性幼兒學前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
 
“我在非洲擔任外交官的時候,就組織過當地的慈善活動。後來在蘇格蘭時,也做過幫助無家可歸者的社工,因此對公益組織和活動有些自己的理解。這次的網紅事件可以說是一個引子,也是一個把我內心想法和理念和大家一道付諸實踐的一個機會。”劉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基金會成立至今,目前正在做的一個線上項目叫做“世界之窗”。“顧名思義就是為孩子打開一扇看世界的窗口。我們邀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寶媽、撰稿人以及教育行業的各種從業人員,以文章、視頻、圖片等多樣化的形式,通過我們目前的自媒體平台為國內的父母和孩子即時展現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新鮮事兒,尤其是以孩子為主角的活動,讓國內的孩子了解他們國外的小夥伴們都在幹什麽。”
 
劉僑向澎湃新聞記者詳細解釋了“特殊家庭幼兒”的範圍。“主要指的是弱勢群體兒童,包括自閉症兒童,更包括目前國內討論很多的留守兒童等。在基金會前期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其實這些孩子,哪怕他們來自貧困的山區,他們最需要的並不是物質上的幫助,比如捐款捐物,而是來自精神上的陪伴和鼓舞。很多孩子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失去了對未來的興趣,對自己的信心,甚至生活的勇氣。而我們所能提供的,正是這種鼓勵和支持。我們的世界之窗項目,可以說就是一個開始,能夠讓大山裏的孩子看看外麵的世界,而不是生活中隻有自家的院子,幾本教科書,和山的那一邊的天空。”
 
基金會將會逐步開始邀請海外的誌願者錄製視頻,或者和孩子進行在線互動。劉僑介紹:“我自己所在公司的很多高管已經和我表達了願意為孩子做些事情的願望,他們雖然不是認證教師,但隻要想想,一個在投行如此繁忙的高管,願意拿出時間來給孩子視頻講一個故事,或者扮卡通人物和孩子做在線遊戲,這本身就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此外,我們還和騰訊的公益‘為村’項目開展合作,由騰訊遴選具有網絡條件的村莊,提供硬件上的支持,而我們作為海外‘資源提供方’提供具體的內容,來幫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
 
根據“雨傘爸爸基金會”的官網介紹,基金會團隊成員共有9位。其中石述思擔任特別顧問,不參與基金會日常管理。另外包括劉僑在內的8位日常管理人員分別來自紐約、倫敦、巴黎、香港、上海、北京等不同國家地區。
 
劉僑介紹:“我們大概按照業務分工,包括法律、財務、技術、運營、媒體溝通、審計等各部門。近期可能還會有一位教育背景的專業人士加入,負責教育類產品的把控。基金會目前的工作人員總共有二十多位。除了原本就是我的同事或者舊識的,大部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誌願者。有幾百人在我公布成立基金會的意願後就主動聯係我,給我發來簡曆,願意從一點一滴開始,不再等待,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我們目前在重建網站,建好後會把所有工作人員的名字和照片公布出來。”
 
成員來自世界各地,是基金會的優勢,但也決定了基金會在短期內不大可能組織很多線下活動。劉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我們希望能把錢花在最有效率的地方。因此,我們大家一直在‘頭腦風暴’各種更好的線上方式來實現我們的願景。”
 
“世界各地”這一優勢同時也是個“甜蜜的負擔”。
 
劉僑笑言:“工作人員加撰稿人來自11個國家,25個城市,所以一直在計算拍一張組織‘全家福’的成本。基金會開會經常需要計算至少四個時區的時間,而總有人是在清晨,總有人是在深夜。工作語言是英語,急了也說中文,這時管理層的兩個‘老外’就很鬱悶。”
 
劉僑想做的事挺大,準備將“雨傘爸爸基金會”搭建成一個人人都可以參與的公益平台。如何將有意願參與的個人和機構融入平台?劉僑說:“這是我們的一個理想。目前采取的是邀請入駐的方式,我們和合作夥伴一個個談,不管你是個人還是機構,不管你是非營利組織還是創業企業,隻要有共同的目標和認可我們的願景,並且符合標準,我們都邀請免費入駐平台,成為我們社區的一部分。合作夥伴通過我們的平台提高了知名度,如果是海外合作夥伴的話,甚至幫助他們打開了中國市場。而作為他們的企業責任以及回饋社會,就將通過我們的平台來實現。”
 
公益組織的造血機製是十分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何通過正當盈利讓基金會長久運營下去?劉僑說“雨傘爸爸基金會”自身也並不主張依靠募捐和免費的索取來生存。“我在蘇格蘭時看了太多這樣的例子,最終的幫助效果反而適得其反。我們倡導的是一種‘合理的財富轉移’的概念,也即通過我們的平台,優勢人群的財富可以轉移到弱勢人群身上。這種轉移並不是自然的,或者免費的,優勢人群在支出財富的同時會獲得相應的收獲,而我們會獲得支持我們繼續運營的成本。不過目前,基金會所有人員的運營都是無償兼職的。”
 
公益組織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全球大大小小的公益組織不計其數,成功者有,失敗者更多。當澎湃新聞記者提問:“是否考慮過‘雨傘爸爸基金會’將會麵對的問題?”劉僑坦言:“有很多‘小清新’最常做的事情是做出五分錢的努力,試圖解決十億人的問題,最終收獲萬億份的自我感動。而我所知道唯一慈善手段是,以切合實際的方式,投資相當數量的金錢,執行嚴格的財務監督,做出巨大的個人犧牲,發展和普及現代科技,強製性改變很多人的觀念和狀態。這是一種劇痛,而非任何唾手可得或者輕而易舉的東西。既然選擇了開始,我和我的小夥伴們主要會依靠三個法寶:正確的管理理念,合理的運營模式和永不言棄的堅持。”
 
那麽問題來了,“雨傘爸爸基金會”要怎麽籌錢?“我們準備推出相關雨傘產品來募資。”劉僑一本正經地回複記者。但不要受騙了,這是假的。(轉者曰:汗 忽然想起傘爸還身兼段子手)

(文章轉自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71956)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