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牛街回民的稱謂(轉)

(2017-12-27 22:29:11) 下一個

 

過去,牛街回民很講究禮儀,甭管什麽時候碰見長輩或年長於自己的平輩都要打招呼。牛街回民稱呼長輩與老北京的漢民大致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由於早年間沒有“計劃生育”一說,父輩間兄弟姐妹及他們的配偶、再往上一輩間兄弟姐妹及他們的配偶等等關係很多,對應這些關係都有特定的稱謂。

先說上一輩:“爸爸”、“媽”不用多說,街裏街外都這麽叫。牛街回民對爸爸的兄弟稱為“伯伯”(baibei,第一字發一聲,第二字發輕聲,音:掰被),如果爸爸的兄弟多,就按照排行稱“大伯(bai)”、“二伯”、“三伯”、……“老伯”;如果爸爸隻是兄弟倆,弟弟的子女通常稱哥哥為“大伯”,而哥哥的子女稱弟弟為“伯伯”,也有稱“老伯”的。和漢民一樣,爸爸的弟媳被稱為“嬸兒”,爸爸的嫂子被稱為“大媽”,但牛街回民多數人管大媽叫“大大”。“大大”、“嬸兒”也會按照老伴兒的排行而排行稱“二大大”、“三大大”、“六嬸兒”、“老嬸兒”等等。同漢民一樣,爸爸的姐姐被稱為“姑媽”,但牛街回民管爸爸的妹妹叫“娘兒”,按照排行稱“大娘兒”、“二娘兒”、“老娘兒”、“大姑媽”、“二姑媽”等等。不管是“姑媽”還是“娘兒”,她們的丈夫都被稱為“姑伯伯(gubaibei)”,有排行的加上數字,稱作“大姑伯伯”、“三姑伯伯”等。

再說娘家這邊。牛街回民稱呼媽媽的兄弟姐妹與漢民一樣,媽媽的兄弟稱為“舅舅”,有排行的分別稱“大舅”、“二舅”、……“老舅”;媽媽的姐姐稱“大姨媽”、“二姨媽”等;媽媽的妹妹稱“*姨兒”(*代表排行中的數字,如二、三等,下同)。有個例外,媽媽的姐姐如果沒結婚,不稱“姨媽”,而按排行稱“*姨兒”。媽媽的姐夫、妹夫都被稱為“*姨夫”,牛街也有稱“*姨伯(bai)”的。舅舅的妻子稱“*舅媽”,早年牛街回民多管舅媽叫“妗(jin,四聲,音:近)子”,現在年輕的一兩代人稱“妗子”的少了。

再往上一輩說說。牛街回民把爺爺稱為“巴巴”(baba,第一字發第三聲,第二字發輕聲,音:把吧)。“巴巴”的兄弟按排行稱為“大巴巴”、“二巴巴”、……“老巴巴”;怹們的老伴兒被稱為“大奶奶”、“二奶奶”、……“老奶奶”。“巴巴”的姐妹按排行被稱為“大姑奶奶”、“二姑奶奶”、……“老姑奶奶”;怹們的老伴兒被稱為“大姑巴巴”、“二姑巴巴”、……“老姑巴巴”。奶奶的兄弟稱“舅巴巴”,按排行為“大舅巴巴”、“二舅巴巴”、……“老舅巴巴”;怹們的老伴兒稱“大妗奶奶”、“二妗奶奶”、……“老妗奶奶”。現在也有人跟漢民一樣稱“舅奶奶”的。奶奶的姐妹稱“*姨奶奶”;怹們的老伴兒稱“*姨巴巴”。近二三十年,牛街回民稱“巴巴”的少了,多數人同漢民一樣稱“爺爺”、“姑爺爺”“舅爺爺”等了。姥爺的兄弟按照排行稱“大姥爺”、“二姥爺”、……“老姥爺”;怹們的老伴兒稱“大姥姥”、“二姥姥”、……“老姥姥”。姥爺的姐妹稱“*姑姥姥”;怹們的老伴兒稱“*姑姥爺”。姥姥的兄弟稱“舅老爺”;怹們的老伴兒稱“妗姥姥”,現在也常被人稱“舅姥姥”。姥姥的姐妹被稱為“*姨姥姥”;怹們的老伴兒稱“*姨姥爺”。

牛街人四世同堂的不是很多,對上麵三代的男性一般都稱為“老祖”;女性則被稱為“老太太”,也有的幹脆也叫“老祖”。順便說一下,“老太太”的稱呼隻有在重孫輩分的孩子叫時,老太太們會很高興地答應並跟你打招呼,但是若是陌生人向中老年婦女打聽道兒或問事情,開口不叫奶奶、大媽、大姐的而直呼“老太太”,那回複你的準沒好氣兒,好說的老太太還得對你說:“您別這麽叫,我可不敢當。”知道什麽意思嗎?——您給我當重孫子我都不要。哈哈,誰讓你不講禮貌呢。

    本來以為所有的稱謂都提到了。忽然想起,還有一類親戚的稱呼差點兒漏了——姻親。這類稱呼牛街回民跟其他北京人沒有差異。兄弟姐妹配偶的雙親被稱為“親(qing,第四聲,音:慶)爹”、“親(qing)娘”;大媽、嬸兒、姑伯伯的父母稱“親(qing)巴巴”“親(qing)奶奶”;舅媽、姨夫的父母稱“親(qing)姥爺”、“親(qing)姥姥”。上麵談到排行,牛街人家排行大概有這麽幾種:一是按照出生順序,不分男女直接排,排成大哥、二姐、三姐、四哥、五弟……。再有一種是男女分開排,大哥、二哥三哥……;大姐、二姐……。還有一種叫“大排行”,一般為親叔伯兄弟的孩子按照出生順序男女分別排,這種排法在牛街一些大的家族最為常見。回民人口少,圈子窄,又很少與外族通婚,因此常說,回民親套親。在牛街兩個並不認識的回民聊天“盤道”,不出幾句話,一般就能找到共同的親戚,自然就把輩分明確了。

小輩兒對老輩兒的稱呼是特定的,不像現在社會上,長一輩兒的統稱“叔叔”、“阿姨”,再長的統稱“爺爺”、“奶奶”。自己的親伯伯、舅舅等長輩自不用說,遠一點兒的,比如對父母的表兄弟姐妹、叔伯兄弟姐妹等等,往往也會比照自己父母的親兄弟姐妹稱呼“伯伯”、“舅舅”、“姨媽”等。街坊鄰居之間,沾親帶故的不用說了,非親非故的一般稱“伯伯”、“大大”、“嬸兒”、“娘兒”等,有意思的是,如果孩子媽媽是牛街人,爸爸是外來人,老人一般讓孩子管街坊叫“舅舅”、“舅媽”、“姨兒”等。牛街回民還有一種“官稱兒”,隻要輩分不亂,多數外人都稱呼某人一樣的稱呼,如“劉二娘兒”、“馮四嬸兒”、“鐵三伯”、“甘大大”等。

    兩人相遇,總是晚輩或平輩年少的先向長者打招呼,有時也有長者先招呼晚輩的。長輩招呼晚輩一般直呼名字,多是小名,如“三兒”、“老四”、“小球兒”、“大鵬”等等,年長的男子招呼小於自己的男孩兒常直接喊“爺們兒”。即使是平輩,牛街回民在交談中一般也不用“你”、“他”,稱對方多用“您”,牛街人,特別是婦女,稱對方多用“您(ne,二聲,音:<哪吒的>哪)”。聊到對方的長輩更不可以用“他(她)”,而用“怹(tan,一聲,音:攤)”,不然會被人認為沒有教養。

特別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牛街回民與全國人民一樣貫徹“計劃生育”國策,一對夫妻一個孩兒,“伯伯”、“舅舅”即將成為曆史。“危房改造”把昔日牛街的“胡同文化”逐漸淡化,親朋好友之間的稱謂也變得簡單通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