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北京城內難得的金、元時期的建築遺存----萬鬆老人塔

(2017-10-19 19:34:10) 下一個

      老北京的城市設計,既有景山萬春亭、鍾鼓樓、四牌樓等精心規劃、刻意安排的傑作,也有不少無心插柳、妙手偶得之妙筆。在熙熙攘攘的舊京街頭,偶爾邂逅這類小品,驚喜之餘,亦能得到許多城市設計方麵的啟示——不妨稱之為老北京的“街頭奇遇”。

  萬鬆老人塔是北京舊城內難得的金、元時期的建築遺存。該塔屹立在車水馬龍的西四南大街西畔,位於西四路口西南側的磚塔胡同口。今天的北京市民於不經意間,竟會在擾攘的西四街頭、千百間現代商鋪之間,邂逅一座金元時代的古塔,實在是京城一大奇觀——明代劉夢謙《萬鬆老人塔》詩中有一句“居然遺塔在,擾攘閱朝昏”,正是這道獨特城市風景的絕佳寫照。

  所謂“萬鬆老人”即萬鬆行秀(11661246年),為金元時曹洞宗著名禪師,為元代名相耶律楚材的師父。南宋淳佑元年(1246年)萬鬆老人圓寂後,其弟子為他在此建造墓塔,原為八角七級密簷式磚塔。其時元大都尚未規劃建設,此地為金中都東北郊。元大都建成後,該塔成了西四大街一景,處於元大都三大集市之一——西市(亦稱羊角市)——之中。元亡後,幾經世變,該塔被圈在明北京城西四牌樓西南一處酒食店內,從此無人知曉。明萬曆中,僧人樂庵發現其所在,使之得以保存下來——明代《帝京景物略》一書曾詳細記載此事:

  “今乾石橋之北,有磚甃七級,高丈五尺,不尖而平,年年草榮其頂,群號之曰磚塔,無問塔中僧者。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居者猶悶塔占其堂奧地也。又不知何年,居者為酒食店,豕肩掛塔簷,酒甕環塔砌,刀砧鈍,就塔磚礪,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罵,二百年不見香燈矣。萬曆三十四年,僧樂庵訝塔處店中,入而周視,有石額五字焉,曰‘萬鬆老人塔’……”

  塔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時改為九級,通高約16米。就在幾年前,古塔還被圈在民宅、商店圍成的小院之中,市民不能接近,如今該塔又經修繕,開放成為正陽書局。

  萬鬆老人塔本身的造型樸實無華,體量也不大,絕非中國古塔中之傑作;但由於元大都在規劃設計時,將這座原本位於荒郊的古塔有機地納入新建的街巷胡同之中,並且與低矮的四合院民居及沿街商鋪形成了富有趣味的對比,使之成為城市設計的一個佳例——直到700多年後的今天,韻味猶在。值得一提的是,與這座古塔同樣充滿滄桑感的是其所在的胡同——“磚塔胡同”(因塔而得名)。“磚塔胡同”之名早在元代就已存在:元人李好古的雜劇《張生煮海》中有“羊市角頭磚塔兒胡同”的說法,可見在元大都已有磚塔胡同。老北京的數千條胡同之中,從元、明、清、民國直至今天都有文獻可考的胡同隻有磚塔胡同一個孤例,因此有學者將這條胡同譽為“北京胡同之根”。

  除了萬鬆老人塔,西四大街上原本還有一處相當獨特的地標——當街廟。該廟位於西四北大街與石老娘胡同(今西四北五條胡同)交匯處的路中央,由於地處街心,車馬皆繞廟兩側通行,故稱“當街廟”——實際上猶如一座街心“環島”。據《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

  “西四牌樓北,當年在甬路中間有一廟宇,坐南麵向北,名當街廟。其址在石老娘胡同東口……內殿宇不廣,當年車馬皆由廟之兩旁繞行,修馬路始拆卻。”該廟始建於明代,民國初期整修西四大街馬路時被拆除,在車馬行人川流不息的西四大街上待了500餘年。在故宮藏有一幅《康熙六旬萬壽慶典圖》,表現了康熙六十大壽時,由紫禁城神武門直至西北郊暢春園的沿途風光,其中描繪了西四北大街當街廟的景象:小廟僅一進院落,坐南朝北,南麵有沿街廊廡及老樹一株,為西四街頭一處奇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