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北京城三九到 冰嬉冰床出來了

(2017-01-08 22:54:25) 下一個

大家還記得《甄嬛傳》中,安陵容為了重新博得皇帝恩寵,苦練滑冰技藝,表演的就是冰嬉。

北京冬天的冰,給人增添了不少樂趣,同時也給人增加了一種便利,這便是冰嬉與冰床。舊時的護城河、什刹海、二閘都是冰嬉的好去處。冰嬉是古代冰上運動的總稱。《明宮史》中就有明萬曆年間宮廷冰嬉的場麵(作者是萬曆年間的宮廷太監劉若愚),書中寫道:“琉璃新結禦河水,一片光明鏡麵菱。西苑雪晴來往便,胡床穩坐快雲騰。”胡床即拖床,類似北方的雪橇,其時稱北方為胡地,故又稱胡床。

  努爾哈赤舉兵反明時,在關外擁有一支善於滑冰並配有冰橇、裝備精良的作戰部隊。以後在清宮的禦林軍中的健銳營也有一支編製為1600人的冰上部隊。

  冰嬉是滿族人的習俗。大家還記得《甄嬛傳》中,安陵容為了重新博得皇帝恩寵,苦練滑冰記憶,表演的就是冰嬉。清代皇王們對於冰嬉十分重視,每年還要舉行大典,親臨檢閱。參加冰嬉的人員是從八旗和前鋒統領、護軍統領以及訓練有素的士兵中挑選。選拔工作始於每年十月。每旗照定數各選善於走冰的200人,內務府預備冰鞋、行頭、弓箭、球架。冬至後第九日,皇帝駕幸瀛台等處,陳設冰嬉和較射天球等伎。分兵丁為二翼,每翼頭目12人,身穿紅、黃褂,其餘穿齊肩馬褂。射球兵丁凡160人,幼童40人,均服馬褂,背插小旗。按八旗分色,以次走冰、較射。陳伎完畢後,恩賜銀兩。

  皇帝每年十二月在西苑三海檢閱冰嬉。禦前侍衛率八旗兵隊在冰上練武獻藝。士兵們腳穿冰鞋,冰鞋是用一直鐵條嵌於鞋底中央。冰嬉開始時,在皇帝所坐的拖床三裏外,樹一張大纛,眾兵肅然排列。皇帝坐上冰床時,響一聲禮炮,大纛處也以一炮相應。道光皇帝觀冰嬉時,有這樣一句詩:“爆竹如雷殷,池冰若砥平。”禮炮以後,眾人向禦前飛馳而來,按先後到達,分為頭等、二等,分等賞賜,稱為搶等。

  搶等冰嬉以後,接著是搶球。兵士分成左右隊,左隊衣紅,右隊衣黃,禦前侍衛將一隻皮球猛踢過去,眾兵爭搶,得球者為勝。

  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時期內廷供奉所畫的《冰嬉圖》,冰嬉者都是一身戎裝,作各種項目的精彩表演。圖中成單行沿一米寬的冰道作滑行表演的隊員,前後距離相等。他們千姿百態,各展雄風,包括鳳凰展翅、果老騎驢、燕子戲水、金雞獨立等。懸掛天球的地方,設有旗門三座,高高懸掛著彩穗的天球,隊員們在滑行中張弓射球。圖中還有身背彩旗的隊員,握幡前行。

  冰上的活動還有冰上蹴鞠,極像現在的冰球。此外冰上還有雜戲和舞龍、舞獅等項目。

  民間的冰上娛樂是老少鹹宜的。冰床是以木材製成床形,長五尺餘,寬約三尺,可同時乘坐三四人。在木床與冰麵的結合處以鐵條鑲嵌,以減少床的摩擦,使床在冰上行駛便利輕盈。冰床的主人是季節性以此為生計的營業者。他在前牽繩以拉拖床體,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由於慣性和速度的原因,牽繩急行數步之後,床主飛身躍坐床沿,此時冰床仍行走如飛。乘者心曠神怡,目爽氣順,有如置身於水晶宮,別有一般好心情。家資富有的子弟,還將幾張冰床甚至十幾張冰床絞連在一起,置酒案於拖床上,飲酒賞景,由多人牽引,馳走如飛,其樂在陶然之中。

  講究的冰床還上有篷簾、傘蓋,下鋪氈毯,桌椅亦講究些。除了在拖床上飲酒作樂者外,更有青少年立於冰床之上,以拋球擲彩為遊戲。正如《燕台口號一百首》詩中所說:“河頭凍合坐冰床,偷得舟行陸地方,更有拋球人奪彩,一雙飛舄欲生芒”。如果把冰床做為交通工具,那是“急於車馬”、“其捷如飛”的。自東便門到西便門的12華裏路程上,坐冰床又快又穩又便宜。可見除娛樂外,拖床還具有實用性。指著冰床為生計的多為勞苦大眾,極少數是為自己過癮。拉冰床的繩子是駱駝毛擰成的,在手拉的部位毛絨略長些,以防凍手。拉冰床的鞋與眾不同,是皮向內毛朝外的一種特製的棉鞋。毛朝外是為了抓住地好跑起來,否則,抓不住地就自然使不上拉拖車的勁兒。冰麵上的事情,沒有人管理,但也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隻管自己的這一程而不去貪遠兒。這樣,一來人員熟悉,有點事情可互相關照;二則又給別人增加了“就業”機會。您瞧,老北京這點小事都透著人情味兒。

  滑冰是現代的一項體育運動,過去稱此為溜冰,有的地界兒還稱為“滑擦”。早年間沒有冰鞋,隻是在日常所穿的普通鞋底下綁縛一塊木板。板為長方形,厚寸許,板下有鑲嵌的兩根鐵條,用釘在木板上的帶子將腳連鞋一起固定好,這冰鞋就算齊活啦!20年代,隨著西方文化對古老中國的浸透,現代化的帶冰刀的冰鞋才出現在北京的地麵上。30年代冰場有中南海新華門內的東湖、北海的五龍亭前、北海的漪瀾堂前、雙虹榭前……公園內開冰場是北京棚鋪的生意。一入冬他們就事先用杉槁和蘆席在較好的冰麵上圍一個場子,拉入電線、吊上電燈,冰場就完成了。在這裏滑冰的人,除了偶爾有人來個“蘇秦背劍”、“金雞獨立”、“鳳凰單展翅”的簡單動作外,很少有什麽新花樣。來滑冰的人大多是大中學校的學生。自好萊塢的電影《鳳舞銀冰》在北京的平安電影院上映後,冰場上的模仿動作才多了起來。一些女學生們也學著宋雅海妮的動作,在冰場上翹起一條腿來打旋子,引來不少觀看的人。

  冰場大都在原有的茶座附近。在這裏還有茶點出售,做生意的人還在岸邊搭上棚子,賣熱包子、湯麵等,生意也還不錯。抗戰勝利後,有一個南小街棚鋪的掌櫃,別出心裁地在王府井東長安街路邊的空地上租了塊地皮,圍成場子。人工澆成冰場,還在裏麵裝上了電唱機和彩色燈泡,開了音樂舞蹈冰場在北京的先河,還引來了不少外國人。做了兩個冬天的好生意,這在當時著實是新鮮而又風光的。

  滑冰的長途跋涉可由朝陽門自二閘(慶豐閘)而直至通州,此舉大多呼群結侶而行。負者是要在小樓請勝者吃燒鯰魚的,酒足飯飽後再結伴而回,無體力回返者則乘冰床坐享其成。

  冰嬉的季節性很強。試想一輛冰床加之乘客至少也有四、五百斤啊!所以天氣漸暖後會有一定的危險性,否則豈不入了“水晶宮”。

  《都門匯纂·冰鞋詩》中有“往來冰上走如風,鞋底鋼條製做工,跌倒人前成一笑,頭南腳北手西東”的詩句,天氣轉暖後這冰上馳騁者也當偃旗息鼓隻待來年再出山啦!

  角樓附近。冰床既是一種遊戲工具又是一種交通工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FayArk 回複 悄悄話 在文學城裏,能看到這種長知識的博客,真是幸運。多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