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牛街穆斯林去世後,按照教規都要為他們舉行葬禮。最主要的喪葬禮儀習俗是為亡人站“哲那則”(阿拉伯語,漢意“殯禮”或“讚禮”),由於儀式是站著進行,所以稱為站“哲那則”。按照教規,凡是反主叛教者、剛出生的嬰兒、喝酒斃命、殺害父母和被政府槍斃的犯人,都不能給他們舉行葬禮。過去牛街人都有自己的院子,所以這種殯禮儀式往往在喪主的宅院裏進行,時間一般為禮拜寺下了晨禮“榜搭”之後。將“打整”完的“埋體匣子”抬至潔淨、寬敞的院內,放置在架床上,頭北腳南麵向“克爾白”(天房)。整個宗教儀式由禮拜寺的阿訇主持,所有參加儀式的穆斯林,不論與亡人認識與否,都有義務參加,這是每一個穆斯林應該履行的一種人生禮儀,也是牛街回民千百年來的民族傳統。站“哲那則”的人必須為男性,必須是在禮拜寺做過大小淨的禮拜寺鄉老或家屬親友。所有參加儀式的人都要站在“埋體”的東邊,麵向西,依次站在主持阿訇的後麵排列。站“哲那則”不鞠躬、不磕頭、不跪、不坐,隻是站立舉意:(阿語經文)“主啊!我給亡人站拜,拜功唯獨真主,回賜歸主人”。然後抬手,大讚(太克比爾)真主四次。這種儀式實際上是替亡者向真主求情,希望他能慈憫和降福於亡者和家屬。站“哲那則”完成之後,還要按照傳統進行另一項簡短的儀式“傳經”,也有人稱為“轉經”(費底耶)。參加站“哲那則”的人圍成一個圈,由亡者的兒子或孫子頭頂一個盤子,上麵放著《古蘭經》,依次傳給阿訇及鄉老們。每個人都要用雙手恭敬的端起,然後放下後再傳給下一個人。以此來彌補或救贖亡者生前所欠缺的“把齋、禮拜、朝覲”等等穆斯林應做的“天課”以及在世時言行上的一些過失。站“哲那則”是牛街回民喪葬禮儀活動中最重要的儀式,參加的人越多越好。在這個時刻,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所有參加葬禮的人都聚集在一起,戴著潔白的禮拜帽,肅穆無聲的注視著“古蘭經”在人們手中的的傳遞,洗耳聆聽著莊嚴、虔誠的祈禱詞:(阿語經文)“主啊!求您饒恕我們中的活人和亡人,饒恕我們在場和不在場的人,饒恕我們有大罪和小罪的人,饒恕我們中的男人和女人,主啊!求您使我們活著的人,沿著伊斯蘭教和穆聖的教道而活,求您使我們中‘無常’的人,同著伊麻尼和討白而無常”。殯禮結束後,大家接“都阿”並道“色倆目”。雖然整個儀式用時很短,但目睹眼前莊嚴肅穆的場麵,所有人都會從心底對真主產生敬畏,接受一次現實生動的、淨化心靈的生死教育。這也是亡者啟程走向後世的最後一道儀式。
站“哲那則”結束以後,就要開始把亡者運往墳地,回族人不稱出殯,而稱為“出埋體”。過去牛街人的墳地在阜城門外西三裏河紅茂溝一帶,而且大多為私人所有的家族墓。所以在把“埋體”運往墳地入土的過程中,要用人抬,也有用馬車拉的,送“埋體”的眾人則隨後步行。牛街見過一種抬“埋體”的用具,外形酷似一座亭子,頂部四周有綠色的布幃子,“埋體”放置在中央,由雇傭來的十幾位杠夫互相替換擔著步行至墳地,這種習俗至今在一些回族聚集地還存在。十年前,黃村禮拜寺“無常”一位楊姓阿訇,就遵循了這個習俗。“埋體”出家門的時候腳在前,進墳地時頭在前,一般由家中的長子抬最前麵。回族穆斯林視抬“埋體”為善行、善功,所有參加喪禮的人都會爭先恐後的搶著上來抬,尤其是青壯年人非常主動和積極。不管路途多遠,也決不讓“埋體”中途落地。“埋體”起身抬出家門的時候,也是亡人最後告別家人的時刻,送“埋體”的婦女往往要忍不住放聲大哭,但不能過度,因為大聲嚎哭不符合伊斯蘭教的教規。先知穆罕默德說過:“哭喪、拍頰、撕衣、捶胸、呼天叫地都是愚昧的習氣,不是我的教民。”所以過去的牛街不許婦女送“埋體”到墳地,就源於此。如今由於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影響,這些忌諱有所放鬆,人們大都采取理解和寬容的態度,婦女不許前往墳地的習俗也已被革除,不過嚎啕大哭依然會被勸止。送“埋體”是牛街回民喪葬禮儀習俗中的一件大事。所有穆斯林,不管與亡者認識與否,隻要是能來的,都會前來為亡者送行。人們接踵而至,有的站在胡同或街道的兩旁,眼中飽含熱淚,有的默默無言用哀傷的眼光目送亡人最後一程。有些牛街老人生前德高望重,口碑極佳,在他(她)亡故後,前來送行的人往往人山人海、無數白色的禮拜帽湧動,“埋體”四周簇擁著爭先恐後搶著抬的人,甚至連道路的交通都會暫時阻絕,場麵頗為感人和壯觀。一九三三年,國民黨抗日將領何柱國在山海關與日寇展開激戰,回民營長安德馨在與敵軍搏鬥中壯烈犧牲。烈士的遺骸運至牛街教子胡同清真寺暫停,並按伊斯蘭教的殯禮習俗料理後事。後來根據烈士家鄉父老的願望,將他的遺體送回原籍保定安葬。抬“埋體”上路的當日,前來送行的多達千人,場麵極其隆重而肅穆,哽咽的哭泣聲和祈禱聲一路上不絕於途。
現在的回民公墓已遷至京西石景山蘆井,牛街有專門料理回民喪葬事務的場所,也有專門運送亡人的“埋體”車,是香港的穆斯林同胞贈送的。前往墳地時,“埋體”車要行駛在最前麵,車上須坐幾個亡人的親人陪護,“埋體”匣上放置燃著芭蘭香的香爐,後邊跟隨著送“埋體”的家屬和親朋好友乘坐的大小車輛,一路無言,浩浩蕩蕩開往墳地,去完成回民喪葬習俗中的最後一項禮儀“埋”(即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