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消逝的老北京牛街(六)生活習俗1

(2016-12-16 21:11:28) 下一個

老北京牛街人的生活習俗是牛街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受伊斯蘭教義的規定與影響,牛街人的生活習俗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宗教戒律轉化而來的。長期處於漢族群體包圍之中的老牛街人,盡管穿漢服、說漢語、取漢名、讀漢書,甚至有人與漢族人通婚。但在生活習俗上,如殯葬方式、飲食禁忌方麵,都會堅持並高度重視自己的民族屬性,絕不會輕易放棄。例如忌食豬肉不僅是伊斯蘭教義的嚴格規定,而且也是回族人最為重要的飲食禁忌習俗。所有的牛街娃娃,可以說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通過不斷的耳濡目染,在淺移默化之中接受了“回民不吃豬肉”,這一最基本的知識啟蒙。了解了豬是世界上最肮髒、最懶惰、最醜陋的動物,往往和糞便、臭泥、廁所、愚蠢、亂倫這些汙穢的名詞連在一起。《古蘭經》中說:“安拉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撞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獸吃剩的食物。”所以我們在很小的時候,見了豬或豬肉,就知道趕緊轉過臉去或繞道而行。聞到豬肉的氣味就惡心的想嘔吐,漢民飯館絕對不進,漢民家裏的飯菜也不吃,甚至連水都不會喝。家裏來了漢族朋友,就使專門備用的器皿供客人吃飯喝水。總之,牛街回族人對豬的禁忌是極為嚴格的。盡管有些牛街人出於各種原因,對宗教信仰不甚虔誠甚至淡然,不念經、不禮拜、不朝覲、不進禮拜寺,或許連自己民族的知識也饋乏的可憐,但“不食豬肉”這個回族人必須堅守的底線,他是絕對不會跨越的。回族人對豬及一切肮髒的東西,幾乎天生就充滿了極度的厭惡。五十年代中期,就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那時牛街南口外還很荒涼,幾乎都是菜園子和莊稼地。一天早晨,一個二十來歲的漢族小夥子,趕著一群豬自南向北、想穿越牛街而過。小夥子肯定不了解當地的情況,徑直把豬群趕進了牛街,這下可捅了大漏子。不一會兒,街裏就聚集了幾百號人,憤怒的嚷著喊著,石頭棍棒一起上,僅有片刻的工夫,三十多頭豬,非死即傷,所剩無幾。現在看起來,對這件事的處理確有不妥和過分的地方,但也充分說明牛街人對這種動物的由衷厭惡。另外不了解、不尊重當地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也會產生不可予知的後果。對這種動物的厭惡,已經成了每一個回民深入骨膸的民族習俗。所以在和牛街的回族人交往之中,忽視、誤釋、曲解、或有玩笑成分的戲言,都不應觸及“豬”這個最為敏感的話題。

其實禁食豬肉不僅是伊斯蘭教,人類厭豬、禁豬的曆史可追朔到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埃及。在一幅古代壁畫上,可看到凡是作惡之人的靈魂全送給豬吃。距今有三千年的猶太教經典被基督教視為《聖經》的《舊約》利未篇十一章七至八節中說:“……豬因為蹄分兩瓣卻不反芻,就與你們不潔淨。這些獸的肉你們不可吃,死的你們不可摸,都與你們不潔淨。所以全世界的猶太人不吃豬肉,信奉《舊約》的基督教徒也不吃豬肉.

   和全國的回族同胞一樣,牛街人也嚴格忌食騾馬驢貓狗等肉食。按照傳統,反芻和分蹄、並以草料為食的畜類經過阿訇念“太斯迷”“下刀”屠宰後才可食用。

   牛街人的飲食禁忌還有很多,已經超越了宗教信仰的範疇,變成了這一回族聚集區的飲食習俗。在牛街裏的各個淸真飯店裏,一般都在醒目的位置張貼著“外菜莫入”的文字提示,甚至不賣煙酒。由於認識不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對食品的忌諱,牛街人和其它地區的回族略有差異。過去的牛街人不吃形狀怪異和不潔淨的水產品,如螃蟹、鯊魚、烏賊、田雞、龜鱉。不帶鱗和鰓的魚類也不吃。像泥鰍、蟒蛇、鱔魚、各種貝類、水螺絲等等。甚至連帶魚、比目魚、琵琶蝦也曾列入過老牛街人的忌食之物。這種禁忌並非全部來源於宗教信仰,而是曆史上形成的生活習俗。如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哈薩克族人,至今仍保持著遊牧民族吃馬肉的習慣,但回族人不吃。還有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新疆人,他們所售賣烤製的羊鞭、羊蛋,也是牛街的回族人所嚴格忌食的。所以老牛街人在飲食方麵的良好衛生習俗,使這一地區的回族人身體素質普遍良好,身體康健、鶴發童顏的耄耋老人不勝枚舉。另外老牛街的回族人還有禁煙禁酒的傳統習俗,一些心腦血管病和因飲食不潔引起的傳染病(如非典),發病率絕對低於其它地區的平均水平,隻是沒有專家對這方麵的情況進行過統計。比如患有半身不遂的老人,在牛街就幾乎很少看到。所以由於飲食習慣和生活習俗的明顯差異,回族人的體質、壽命和健康水平都要比漢族人略勝一籌。

  “取經名”是老牛街人另一個重要的民族習俗。家裏添了嬰兒的三天之內,都要請淸真寺的阿訇為孩子“取經名”,也稱教名,實際上是一種“成人禮”。孩子的父母或其它長者,抱著新生兒站在屋門內,阿訇站在門外,中間隔著一塊布簾。阿訇要按男左女右的順序,對著嬰兒的兩耳念“邦克”(波斯語,漢意:喚禮)和“淸真言”,賦於這個嬰兒天生的穆斯林身份。然後阿訇在伊斯蘭教的聖賢中選一個名字(男孩如阿裏、爾撒、達烏德,女孩如法圖麥、阿依舍、蘇菲亞),用中阿兩種文字寫在紅紙上,鄭重的交給家長,家長則回贈給阿訇“海底葉”(教民給的報酬),儀式才算結束。所以一個穆斯林家庭出生的牛街娃娃,一般都擁有漢名和阿文兩個名字。有的男孩生於星期五,取的經名就叫“主麻”。

   老牛街的回族男孩長到七八歲至十一二歲時,還要實行“割禮”(阿語:遜耐特)手術,去除陰莖上的包皮。有些牛街人把這種外科手術形象的稱為“做筍”。由此可以看出,伊斯蘭教不僅具有先進的科學性、而且具有良好的衛生習俗。回族兒童長大成人以後,患有陰莖炎或癌的幾率很小。過去社會上的人們還沒有這方麵的意識,所以當時的各大醫院,普遍沒有開展這項手術。牛街人的“割禮”手術一般在老師傅(阿訇)的個人家裏進行,條件相當簡陋。好在過程很短、往往在你剛有一絲痛感的時候,手術已經宣告結束。手術後的孩子一般在家休息三四天,就可基本痊愈。那時在老牛街或小學校裏,常見一些由於害怕磨擦下體,提著褲子蹣跚走路的小男孩兒。看著他們小心翼翼的樣子,便可知是剛剛施行完“割禮”手術的孩子。這在當年回族占有絕對多數的牛街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不會有任何人感到好奇。

   牛街人每逢紅白喜事,或給歸真的老人辦“年頭兒”、家裏都要炸油饟分送給親朋好友,牛街人叫“香香鍋”。據《古蘭經》記載,油饟的名字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給命名的。公元622年,他與嶽父艾卜.伯克爾去麥地那傳教,當地的阿尤布老漢用剛出鍋的一種油炸食品,熱情的款待他們。穆罕默德食用後非常滿意,即為這種香噴噴的食物命名為“油香”。每年的開齋節到來的時候,老牛街人都非常重視這個一年一度的穆斯林傳統節日。往往淸晨兩三點鍾全家老小就要起床,先到淸真寺裏去沐浴衝洗,回到家後開始炸油香。炸好以後,要趕早分送給街坊四鄰、親朋好友。這不僅是一種曆史悠久的傳統習俗,而且也是一種鄰裏之間互相傳達美好祝福與兄弟情誼的交流方式。在當年的老牛街,每到開齋節的淸晨,你都能看到許多穿戴整齊、頭帶禮拜帽的大人小孩,端著放有油香的銅盤子,喜氣洋洋的穿行在牛街的大街小巷,給自家的親人們送去節日的美好祝福。令人遺憾的是,如今這種頗具伊斯蘭教風情的情景在牛街已蕩然無存。有時牛街人也把油香分送給自己最要好的漢族朋友,讓他們也來分享節日的快樂。按照牛街人的習俗,油香不應拿嘴咬,隻能撕著吃,所以送給漢族朋友時,往往都予先把油香撕開一個小口,做為善意的提示。牛街人還把“炸油香”這種習俗賦於了很多豐富的內容,寄托他們美好的心願。老人大病初愈、孩子考上大學、家裏添丁進口,類似於這些喜慶的日子,都會“香香鍋”以示慶賀。

   牛街人和全國各地的回族同胞一樣,喜歡藍綠這兩種顏色。各家各戶和淸真飯店還都要在門楣上懸掛“肚哇衣”。上麵的內容都是向真主祈禱平安、吉祥,求主降福的話語。過去在牛街的小吃攤上都掛有“湯瓶牌”,上麵鐫刻有一把湯瓶、書寫著“西域回回”和燙金的“肚哇衣”。湯瓶是回族人衝洗禮拜時用的一種長嘴扁把水壺,牛街人在向外售賣食品以及自己進食時,都要用湯瓶裏的水仔細衝洗雙手。這種良好的衛生習俗,為“淸真”兩字做了最好的詮釋。

   在曆史的長河中,老牛街人長期處於漢族人汪洋大海的包圍之中,所以受漢族主流文化的侵蝕與影響,一些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也逐漸被老牛街的回族人所接受。像“春節”就是如此,但具體形式又有很多不同。街裏人過春節不貼對聯、不祭灶、不熬夜,不踩歲、也不放鞭炮。大年三十晚上不吃餃子、初二吃,不過並沒有慶祝春節的成分。緣由是伊斯蘭先知黑祖勒,有一次率隊出征打仗失利,敵人為慶祝勝利吃了一種帶餡的食物,不料次日戰敗,而黑祖勒則反敗為勝。這次戰鬥發生的時間,在伊斯蘭教曆上恰好與中國的春節相巧合。所以回族人為了記念先知黑祖勒,陰曆三十忌諱吃餃子,而改為初二吃。老牛街人一般在初一時吃打鹵麵。         

   過去老牛街人的婚姻以本民族內的男女通婚為絕對多數,而且幾乎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決定的。老式傳統的穆斯林家庭因為習俗與飲食禁忌等原因,一般不會同意家裏的子女和外教人通婚,尤其是穆斯林女子一般不外嫁,但總有例外。現在的牛街回漢族男女通婚的現象比較普遍,但絕大多數都能尊重回族的風俗習慣和飲食禁忌,他們的子女也絕大多數登記為回族。

   老牛街人的婚禮形式也有自己獨特的習俗,首先要經男方的“古娃席”(波斯語、漢意:媒人)上門提親,牛街人又稱保親。牛街人有彼此都很熟識的特點,所以保親人事先都會考慮雙方家庭是否門當戶對。男方選定的保親人,都是牛街裏德高望重的人,他們對雙方的情況了如指掌,所以成功率很高。保親人提親成功以後,男方家長要帶著茶葉、糕點和納聘的禮物來到女方家,女方家長隻要收下聘禮,就等於同意了這門親事。牛街的回族人定婚要按穆斯林的習俗“拿手”,雙方請出數量相當的長者(僅限男性),右手握住對方右手的外側,口念讚美真主的規定用語(阿拉伯語)。女方家長還要將閨女的經名寫在紅紙上交給男方,等於鄭重向大家宣布兒女們的婚事已定。也有的富裕家庭在淸真飯莊擺席設宴,款待雙方親友。老牛街的回族人不講迷信,舉行婚禮不像漢族人,講什麽屬相、還要選什麽六、八等所謂的黃道吉日。而一般都選定在星期五、即伊斯蘭教的主麻日舉行。結婚儀式上要由阿訇寫“伊紮布”、念“尼卡哈”(證婚詞),以表示對他們結合的祝賀。阿訇要分別詢問男女雙方,是否同意結婚,男方先說:“蓋比洛圖”(阿語:證明),女方回答:“達單”(波斯語:同意或接受),場麵非常隆重、莊嚴又極具宗教色彩。當年老牛街人的婚禮不貼喜字、不放鞭炮、不備煙酒、更不鬧洞房,但依然顯的高尚、純潔、和神聖。如今這種頗具伊斯蘭色彩的婚禮習俗,在牛街已不多見了。

   《古蘭經》中反複申明離婚是真主最討厭的事情。所以在過去的老牛街裏,離婚現象極為罕見,同一民族產生的凝聚力,對婚姻的穩定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老牛街裏的民風民俗還有很多,並且與回回民族的宗教信仰密切相關。比如回族人不占卜算卦、不崇拜偶像、不相信風水、不驅神治病、不求仙問藥、不懸掛護身符、不佩帶避邪物、不吸煙、不喝酒、不賭博、婦女不纏足、不穿薄露透的服裝等等,都曾經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老牛街人終身信守的,他們留下的這些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近年來正在逐漸遭受破壞,難道不值得我們這一代人深思嗎?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精神飽滿 回複 悄悄話 是的,回民有補貼每月工資比漢民多五元錢。當時五元是挺大的數字。牛街清真點心很好吃!
blanchill 回複 悄悄話 我在和平門上學,同學裏住牛街的回民不少,私下吃豬肉的不少。但是公開場合都不吃尤其下鄉勞動的時候因為回民餐是小灶吃的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