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北京的吃兒--炸餎炸盒

(2016-09-26 23:15:18) 下一個

 早年,鄉村裏的農民麵朝黃土背朝天,家家日子過得艱難,平時吃飯雜糧帶菜,哪有什麽葷腥魚肉!即使到了過年過節也舍不得殺豬宰羊,但是,過年節總得有個年節的樣子,為了裝點門麵,香香自己的嘴巴,混混自己的肚皮,河北省靠近北京東邊地區的農民便琢磨出了一種素食----“餎炸盒”。

   究竟是誰家首先想出了這個好主意已經無從考證,但是,這種素食一傳十,十傳百,時隔不久,便已經風靡北京城,使這種素食品“餎炸盒”很快成為了深受大眾喜愛的食品。

   這種素食品為什麽叫做“餎炸盒”?這裏有個典故:

   清王朝在河北省遵化縣建有東陵,同治年間,守陵太監為討得慈禧的歡心,就把當地這一特產送進了皇宮請老佛爺品嚐。慈禧太後吃飯規矩多擺譜大,還有個習慣,不管端上來什麽菜最多隻吃兩口,太監就趕忙撤下換上新菜。這一次,禦膳房特為老佛爺做了這道京東的炸豆卷,她一看沒有吃過,問了聲:“這是什麽菜呀?”太監趕忙回答:“回老佛爺,還沒來得及起名字呢,先給您老人家嚐鮮,請老佛爺賜個名吧!”慈禧太後拿起筷子吃了兩口沒怎麽表情,太監一看,就忙著往下撤。誰知,慈禧太後還沒有吃夠,不緊不慢說了句:“擱著吧!”。太監聽見以為這是太後賜的菜名,馬上傳下去:“老佛爺賜此菜名為‘餎餷’!”餎餷與擱著諧音,從此以後,餎餷的叫法便在民間流傳至今,餎餷的身價也大大提高。

   其實,餎餷原本是老百姓粗糧細做的產物。人們把精選的綠豆磨成豆瓣,用水發泡,漂去豆皮,然後上石磨成漿,再加水過籮去渣,經過三次去毛漿,待成潔白的澱粉後,再兌好汁,攪成漿糊狀,用尖鍋緩火攤製成圓形薄片,一張餎餷就做成了。之後再卷成一個大大的“豆餅卷兒”,切成一個個精致的小段,再下油鍋慢火炸透炸焦。那出鍋的一個個明黃酥脆的袖珍“豆餅花卷兒”就成了百姓人家餐桌上的美味小吃,更是與朋友,家人對飲助興的一道良好的佐酒菜。

   “餎餷盒”清香誘人,富有韌性,拎起來不壞,折上也不會斷裂。此外,從營養食療角度看,綠豆餎餷還具有清肝和胃,瀉火消暑,美容解毒,降低血壓,清除血脂的功能,符合現在人提倡的食療合一,飲食養生的要求。現在,餎餷菜肴已經成為人民大眾喜愛的獨特美味,醋溜餎餷、燴餎餷、炸餎餷、焦溜餎餷,玻璃餎餷,炒餎餷,餎餷簽子、糖醋餎餷等等,據說能做一百多道菜,很有特色。擺在餐桌上,質高形異,色美味香,酥脆香醇,回味無窮!近年來,餎餷更是登上了大雅之堂,餎餷宴已成為招待國內外賓客的拿手菜,深得食客的讚譽。

   和“餎炸盒”一塊兒做的還有“鵝脖”“螃蟹蓋兒”,就是肉餎炸盒,過去也叫“菜餎炸盒”,“餎炸盒”裏麵放肉餡,味道更是十分不錯!對於過去半年仨月也吃不上一口肉的農民百姓來說,這“肉餡餎炸盒”也能開葷解饞了!

   正宗的“餎炸盒”原料隻用綠豆,現在市場上的“餎炸盒”用其他原料代替綠豆,用電動機器磨漿,為的是圖省人工,節約成本費,但吃起來的口感已經不是一回事,大大的改變了正宗的味道!

   不管怎樣,現在市場上還可以見到“餎炸盒”的身影,快去買來,也感受一回當年慈禧太後吃“餎炸”的感覺,吃過了魚肉以後,再吃一點純粹的素食,清理一下自己的腸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我愛丁二酸鈉 回複 悄悄話 餎餷,真真正正吃了一百多年的,就是故鄉樂亭人,唐山市區及其他縣幾乎不吃。
樂亭人吃餎餷其實就兩種。醋溜餎餷和炸餎餷盒(炸嵌子)。一般當地人一年要吃上幾次甚至十幾次。
我是餎餷依賴者,回家必吃。
攤餎餷靠祖傳,樂亭城裏的餎餷,價格可以相差一倍。人們就認老店名店。
唐山市區有一種小餎餷,也不好吃。
有一次在北京當地飯店吃炒餎餷,好像也不是那味兒。

老家的炸餎餷盒漂亮的很,可惜貼不上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