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少有人知的傳統點心——缸爐

(2016-07-16 20:40:57) 下一個

 

圖片中這種老北京糕點(旗人稱為“餑餑”)的名字叫“缸爐”。聽老北京人叫白了好像是“缸嘍”兩字。如今,在一些知名的糕點鋪或超市裏,很少能見到缸爐,但是偶爾在一些不起眼的小糕點鋪,卻能看見賣這種糕點。要是說起眼下人們對缸爐的認識程度,那就太令人遺憾了。一次我到北京南城辦事兒,看見一家糕點鋪賣缸爐,於是就賣了幾斤。回到單位,不少同事問我買什麽好吃的了,於是我打開一包缸爐讓大家吃。不少同事邊吃邊問“這是什麽點心呀,真好吃”。我問誰知道名稱時,在座的青年人居然沒有一個能說出“缸爐”這兩個字來;幾位中年同事也說不知道這是什麽點心。是呀,現在的年輕人恐怕沒有不知道“麥當勞”、“肯德雞”的外國字號;沒有不知道漢堡包、熱狗等外國食品。唯獨對中國,特別是老北京食品的名稱和概況,卻知之甚少啦。再想想同事和北京城裏的人們,還有多少是真正的北京人,尤其是老北京人。占北京市人口大多數的外地人,進京的基本目的就是賺錢,對於北京的文化曆史、人情風貌等,又有多少人知道?所以這普通的糕點缸爐,不為大多數人所知、所認,是太正常不過了。如果這樣下去,那些所謂“專家”,甚至連餃子有多樣兒餡都不知道的“權威專家”們,一方麵滿口唾沫星子地大唱“弘揚老北京飲食文化”的高調,一方麵又任憑那些飲食文化的基礎“細胞”、那些傳統的老北京食品逐漸自生自滅,這純粹就是“放空炮”啦!這樣看來,雖本人知識有限,但是就“缸爐”來講,真應該寫一寫啦!既然咱是旗人,那就按旗人叫法,稱糕點鋪為“餑餑鋪”、稱糕點為“餑餑”吧。

 

“缸爐”,是老北京餑餑鋪的特產,是一種普通的餑餑。這種甜味餑餑的形狀像一個表麵隆起的花瓣兒,吃起來酥軟、香甜。據說它是用餑餑剩下的渣子與糖等其他原料再烘烤而成。其價錢比一般餑餑更便宜,所以有人稱這是北京城裏的大眾化糕點。

 

以前逢鄰居家有生孩子的婦女時,四鄰會給送缸爐、雞蛋、紅糖。這是老北京鄰裏之間一般交情住戶之間交往的“禮兒”。因為老北京人講究“禮兒”,逢鄰裏之間有婚喪嫁娶的,都要送禮兒或隨禮兒,老北京人叫“出份子”。鄰裏之間的“份子”,一般視關係、交情深淺而不同,但是愛麵子的老北京人出手不會丟麵子。其中,探望產婦不外乎送雞蛋、掛麵、紅糖、小米等吃食,老北京人一般探望產婦必不可少的食品,就是“缸爐”。聽說產婦吃了缸爐,身體可以早點兒複原。那時候,如果老北京人的親戚或交情深的朋友家有產婦,那“份子”破費就非常可觀啦。

 

要說老北京的商家經營有人情味兒,那真是名副其實。就拿缸爐這種價格本來就低廉的普通餑餑來講,餑餑鋪恐怕貧寒人家花費太大影響生活,所以所做的缸爐分“毛邊”和“不毛邊”兩種式樣。其實這兩種式樣的缸爐,在火候及味道上據說分毫不差,但價格有所區別,那更低廉的價格則給手頭緊的人家一個真正的“優惠”。這樣看,過去商家雖然沒有天天在嘴邊高喊“商業道德”,但是在其行動上卻真正體現著商業道德!

 

近些年來,那物美價廉、味道和口感獨特的缸爐,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賣缸爐的店鋪真的不多了。你要想吃缸爐就到處“轉”吧,有時轉了一天都未必能買到缸爐。一次,遇見一位80多歲,行動已老態龍鍾的老字號餑餑鋪後人,和他談起老北京的傳統餑餑,談到缸爐時,老人隻是感慨地歎息:“沒人認啦、不少都沒人認啦!尤其是孩子。”談著談著,我們都對那些消失的餑餑惋惜,對而今那些各種各樣的、名稱離奇的糕點,不敢妄加評論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mobb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過客my' 的評論 :現在的北京人依然是熱情好客懂規矩講禮數的。
海尾歸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故事很有趣兒...
過客my 回複 悄悄話 非常懷念以前北京人的純樸,厚道,謙虛,還特別低調。
過客my 回複 悄悄話 小時候見過。好像嚐過?謝謝介紹,有機會再嚐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