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700年曆史的東四三條胡同

(2016-06-14 19:37:45) 下一個

現今東四北的幾條胡同形成於元代,其中東四三條至八條胡同,街巷嚴格遵循元代大街寬24步、小街寬12步的規矩建造。當年街區內胡同排列整齊,四合院布局規整,呈現了完整的“魚骨式”的胡同肌理。

東四地區在元代是全城三大商業中心之一,到了明清依然繁華不減,老字號店鋪鱗次櫛比。東四三條胡同處於整個東四地區的中心地帶,當年叫東四牌樓三條胡同,承載著七百年的歲月,是條東西貫穿的胡同,自西向東溝通東四北大街和朝陽門內北小街。

這條胡同東口與朝內北小街路東的吉兆胡同相對,西口在東四北大街路口東,往南不遠就是東四牌樓,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路西隆福寺大街東口內有隆福寺,街麵上有德一茶莊、明星電影院、老字號便宜坊烤鴨店等。路東靠東四牌樓東北角有幹果冷飲店,街麵上有鬆竹百貨、聚慶齋糕點鋪、東四信托商店、東天源京醬園、東四郵電局、東四人民銀行、鼎記藥房等。胡同西口路東往北有北慶仁堂和宏仁堂樂家老鋪中藥店,與藥鋪比鄰的是家古玩收購店。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以前,東四三條的街巷相當寬闊,坐落著一座座深宅大院,門牌號碼自東向西、由路北到路南排列,相對而言,路北的院落比較多。

記憶中自胡同西口往東,路北40號是清代某達官顯貴的馬廄,院子相當開闊,不知從何時起變成東四房管所堆放建築材料、工具和小推車等的場所。35號大院早先是車馬王府,在40號院的東邊,相距很近;在40號和35號之間,有愛國將領張治中及後代的寓所,台階高大,有磚雕的門樓和車庫,常年大門緊閉,極少見到有人和車輛出入;“文革”前原總政治部主任徐立清的宅邸是31號,紅色油漆大門,門內有八一軍徽,門口常年有警衛員站崗。現該院仍為部隊所用;晉商聚居的29號院,大門兩側的牆上有磚雕影壁,兩側磚雕影壁的下方各有一座高大的上馬石。大門對麵馬路對過的牆上,還有一麵牆大小的磚雕影壁,這些影壁和上馬石何時被拆除的不得而知。晉商大院很大,其後門在東四四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29號院子裏住滿了來京做買賣的山西籍人,他們大都在前門附近做生意。兒時我們經常在那裏玩耍,對這個院子的印象很深。大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這個大院的一部分變成了東四塑料廠。

29號院外,東四三條的宅門有很多都是前門開在三條,後門開在四條的,如35號、30號旁門、30號、29號、28號、27號等,這些大宅門深度跨越了東四三條和四條,是名符其實的深宅大院。

人稱“何大爺”的清朝遺老,係清室宗親,住在28號院,與居住在27號院的大格格也是近親,整日足不出戶,偶爾去隔壁大格格家串門也是來去匆匆。大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已有居民陸續搬進這個院子,與此同時,28號院部分也被東四挑補繡花工廠占用。

27號院曾是清朝末代皇帝的至親、據說是定王府的老福晉之長女的大格格和其終身未嫁的大女兒住的。1949年以前曾是獨戶居住的大宅門,大約1950年以後,這個院子搬進了社會各階層的居民,包括大格格的親戚、幾戶一般的旗人家庭以及幾家工人及城市平民住戶。由於院子很大,大家在自己的房屋或所居住的前、中、後、東院範圍內生活,男女老少、不同階層的居民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1958年以後,27號院開始有不同的街道工廠陸續進入,大約1960年以後,這個院先是被東四汽缸墊廠占了整個的東院,然後一步步蠶食,以至於1969年夏天,這個院的約十六戶居民、四十多口人全部搬出,讓位於一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員工由家庭婦女組成的街道工廠。

不知從何時起,27號院被夷為平地,在原址上蓋起了個仿古建築。幾年前,我因公常駐國外回來後,曾兩次到東城試圖進去看看我四十年前住過的房屋和院子,但被保安拒絕了——東四三條27號,我生活了將近二十年,承載了我太多的記憶,在這裏經曆了人生最寶貴的時光。

26號院是“冬皇”孟小冬與其父母及弟弟全家曾住過的地方。這個院大門的高台階兩旁各有一個高高的上馬石,石頭呈乳白色,很光滑,小時候我們經常在上麵爬來爬去。上世紀六十年代初,26號院與25號院打通,25號的門道被封閉成一間很大的住房,由25號院開了個小門供人們出入,上馬石也隨之不見了。不久,在25號院裏開辦了街道洗衣組。直到1969年夏天我家搬離東四三條時,孟小冬弟弟的全家人,包括孟小冬的大侄女孟俊俠、小名“大俊”的一家仍住在那個院子裏。

12號院解放前原萬國道德會舊址,我清楚地記得其白色的外牆上幾個大大的黑色楷書——“萬國道德會”,人們稱那個大院為道德會,大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這個院子裏曾舉辦過縫紉培訓班。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12號院為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和東四三條小學兩個單位所用。

東四三條東口5號是解放初鋼鐵局宿舍,現在仍沒有多大變化。

東四三條東口2號則是著名表演藝術家張筠英曾經住過的四合院,她拍攝電影《祖國的花朵》時,就住在那個院子裏。記得當時胡同裏張貼的《祖國的花朵》劇照隨處可見。

和東四三條路北相比較,路南的院落比較少,顯得冷清很多。靠胡同西口處是中國人民銀行東四支行的旁門,那裏堆滿了自行車,比較熱鬧。緊挨著胡同的西段有幾座很規整的四合院,但幾乎看不見人員進出。

在胡同中段,基本上是原內務部人事局的長長的後院牆及數個後門,經常大門緊閉,人事局的正門開在東四二條胡同。記得東四三條27號對過有一座不大的鐵門也從未打開過,就是人事局的一個後門。

在胡同的中段這個後門的東側,又有幾個四合院的院落延續到東四三條通往二條的橫胡同,在我的記憶裏再往東路南就沒有住戶了。

在胡同的東段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至“文革”前原文化部的後院牆及數個後門,其正門也開在東四二條的端部,即由三條到二條的橫胡同出口處(東四二條是一條半截的胡同),門口常年有警衛站崗。大約在1965年我的一個同學住在那裏麵,我曾進去過,院子極大無比,有西式的小洋樓和解放初期蓋的辦公樓,院子裏的綠植、花草也相當美麗。東四三條路南的最東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宿舍的後院牆,其正門開在東四頭條胡同東口拐向朝陽門內大街的拐角地方。

東四三條往南有橫胡同通向東四二條、東四頭條,一直連接朝陽門內大街,朝內菜市場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最早的義利食品公司就在東四頭條通往朝內大街的橫胡同——驢蹄兒胡同口上,兒時我曾隨親戚去那裏買過梳打餅幹,那時我才知道原來餅幹可以是鹹的。

東四三條往北有橫胡同通往東四四條、東四五條和東四六條……我曾就讀於東四六條小學,我喜歡在胡同中穿行,愛看人家四合院瓦簷下那雕刻精美的磚雕;愛看門口那一對被摸得光亮的抱鼓石。兒時的我,常常似懂非懂地讀著一對對刻在院門上、被歲月風雨消磨得褪了色的佳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