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老北京飯館裏的堂頭兒們

(2016-06-06 19:27:13) 下一個

對於餐廳的服務人員,老北京人稱作“跑堂兒的”,如今叫“侍者”,其中的頭目現在叫“領班”,過去叫“堂頭兒”。

俗話說“飯莊分兩半,跑堂與紅案”,紅案指的是做菜的廚師。一個手疾眼快、逢迎多禮、能說善哄的名堂頭兒,簡直是飯館中的一寶,因為許多老主顧就是衝著這堂倌兒來的。更令人驚訝的是,一個名堂頭兒辭職,就能損失一批吃主兒,而且這位堂頭兒到了哪處飯館,這些老主顧就能跟到哪兒。這是什麽?這就是個人的魅力。新豐樓的名堂頭兒欒學堂便是。他到豐澤園一加盟,連夥計、廚師帶一批老主顧全到豐澤園加盟來啦,把新豐樓拉躺下一半兒。精明的東家,都使重金千方百計地保住自己的堂頭兒,挖走別人的堂頭兒,這事關買賣的興衰。

豐澤園的小夥計一入店,必須拜師學習,讓經驗豐富的老堂倌帶著教,不像別處那樣領著到處熟悉熟悉就可以端菜跑堂兒了。所以豐澤園和大多數山東飯館一樣,對堂倌的一言一行都有仔細的斟酌,回答客人的話要既婉轉又顯得熱情。客人要是說:“你們這兒價錢太貴。”別處的堂倌便答:“不貴,四九城兒頂數這兒便宜。”山東館的堂倌卻說:“隻要請來,老幾位吃著好吃,就是您多花幾個錢,心裏也是高興的,再說也決不能多算。”客人要是嫌菜上得太慢,山東館的堂倌則說:“火候不夠,不能給您呈上來,您是講究的吃主,想必為了口兒正,能多擔待點,我這就到後麵去給您再催催。”隨即轉身朝灶上高喊:“我的那個菜,碼前哪!”灶上的鐵鏟跟炒勺叮當一響,堂倌立馬跑進去端菜。有時四五個溜光滾燙的菜盤平碼在小臂和掌上,一路繞開飯桌、吃主兒,閃展騰挪,健步如飛,盤裏的菜肴絕不能變形走樣兒灑湯漏水。客人們看著這些手腳麻利、嘴甜有禮的堂倌穿梭伺候,能不覺得這是美食之外的一種精神享受嗎?

舊京朋友之間請客,往往做東的這位極力勸朋友多叫菜,點貴菜,實際上這隻是麵子上的客氣,心裏未必想花那麽多錢。朋友們也都深諳此理,相互推辭,末了由做東者先點一個最貴的菜,其他人再點餘下的菜肴,但每個菜的價格絕對不能超過主人點菜的標準,此所謂俗稱的“蓋帽兒”。每當此時,山東館的堂倌非但不像別家那樣攛掇客人多點,說哪個菜正合時令,哪個菜最有特色,讓主人下不來台,反而在客人們點菜到一定數目便勸道:“菜不少了,先來著吧!幾位爺慢慢地再想著,不夠再找補。”話說得如此通情達理,主人心裏高興,麵子上也好看,下回請客吃飯能不還上這兒來嗎?

別小看一個成功的堂倌,細究起來,這裏頭涉及的社會心理學、公共關係學、大眾營銷學等新學科的應用,早被精明的堂倌們運用得淋漓盡致、遊刃有餘。隻不過那會兒沒這麽多名詞兒罷了。豐澤園的名堂頭兒欒學堂不僅自己修行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且還帶出一批批精明強幹的年輕人,使得豐澤園堂、案兩旺。

兩代人說食客

趁著下午的一點兒空閑時間,我跟常師傅在飯桌上聊起了食客們對於食物的講究。常師傅告訴我,如今,食物的味道是一方麵,更多食客開始提倡健康、綠色、營養還有特色。這種講究是非常好的,證明老百姓生活富裕了,吃這方麵有了更高的追求。作為飯店經營者也經常要動腦子分析,應該提供什麽樣的食物,雖然並不反對菜品創新,但是必須得有道理,不能胡改,風格一旦走偏,就等於砸了招牌。

現在的人講究健康,那老年間的食客又在講究什麽呢?每個時代食客們講究的玩意兒各不相同,這裏頭學問很大。

對於解放前的食客們,陳連生簡單地將他們分了3種,真講究、窮講究和將就。陳老爺子說,解放前,普通老百姓幾乎沒有去飯館吃飯的習慣。一般去飯館的不是商人就是旅客。這些人中,有錢人是真講究。就拿拌粉皮兒這麽一個簡單的菜來說,真講究的食客一定會囑咐小夥計這樣一句話,“拉薄、剁窄、勺裏拌、加爛蒜。”別看就這麽幾個字,小夥計一聽就知道,這是講究吃的行家。也有窮講究的,所謂窮講究就是,花錢要少,吃得要飽,關鍵還得有點檔次。有窮講究的食客點了蔥爆羊肉這道菜,下單兒時就得囑咐說:“口沉、寬汁兒!”菜上來以後,菜裏的菜湯子多,食客帶著燒酒要上一碗白坯兒,小夥計順勢再給拿來一碗麵湯。食客吃完了菜,喝罷了酒,菜湯子往麵裏一倒,主食也有了,吃完了麵再喝湯,齊活!就簡單的一個菜,麵子也有了,花錢不多,吃法還挺齊全。當然將就的人那一般就是趕路的,甭管饅頭大餅,吃飽就得。

陳老爺子感慨說,剛解放的時候,講究吃的人也就少了,這跟時代是有很大關係的,你我都是同誌,大家同甘苦共患難,真有錢的人也是藏著掖著,出來炫富那時候可不是什麽好事兒。要說講究吃的風尚又回來了,那就要說是改革開放以後到現在了。人們的生活富足了,僅僅吃飽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

兩代人說服務

說起服務,常宏師傅很有感觸。他告訴我,在服務上,一定要有特色,不能頭腦一熱,走“拿來主義”的路子。拿來的東西不一定就完全適用。比如,現在確實有很多同行在探討海底撈的服務,認為那樣從頭到腳的到位服務確實不錯,效仿一下也許不錯,但是也不能忘了,這個服務的背後蘊含著人家深厚的企業文化,如果拿來的隻是形式,而沒有精髓,恐怕東施效顰。拿南來順來說,其曆史、特色、文化與海底撈完全不同,怎能拿來就用呢?好比說,南來順店門口也有很大的地方,也可以放上沙發,等位的客人進來先坐在沙發上享受修腳、擦鞋服務,看上去很周到,但是老顧客來了第一反應一定是,這還是老南來順嗎?話再說得過一點,想體驗海底撈式服務的顧客一定是選擇海底撈,何必要去找山寨貨呢?反言之,南來順的風格別人也是搬不走的。

陳連生老先生說起服務很有見地,他認為,無論是哪個時代,服務的宗旨從來沒有變過,進門請、出門送、客氣話對付著,哪家餐館都能做到,這種程序上的事兒,不叫真服務,真正的服務得從內心做起,做到特色化服務。顧客們心裏想的那些事兒,能不能想在前頭,在每個細節上都做好,這是需要鍛煉的。說起這些,陳老先生講起了過去的故事,幾個故事將真服務體現得淋漓盡致。

老爺子回憶起業內一位前輩鄭連福,如果鄭老尚在人世,今年應該已經95歲,他年輕時是北京飯店的一名服務師,鄭老的事跡,業內沒有不知道的。話說,周總理有一次在北京飯店接待外賓,趁著外賓還沒到,周總理親切地跟屋裏的服務員們聊起天來,周總理愛吃炸花生米,當時他手裏也攥著一把。不一會兒的功夫,外賓來了,眼看進了門。鄭連福聽說以後,立刻準備了熱手巾把兒,進屋後站在周總理身後,悄然無聲地用熱手巾把兒在周總理手上蹭了一下,總理手上的油漬就給擦掉了。如此一來,總理跟外賓握手時,手上便不會有油了。事後總理還親口表揚了鄭老,這個故事到現在業內還廣為流傳,成為服務的典範。

還有一件事就發生在陳老爺子身邊,當年他在吐魯番餐廳的時候,店裏的一位大堂經理辦了一件漂亮事兒,讓他至今難忘。那天晚上8點半,有外賓打車到了吐魯番餐廳門前下車,給車錢的時候司機發現對方給的是美金,沒法收取,幾個外國人跟出租司機發生了爭執,語言不通,誰也說不明白。店裏的大堂經理發現這件事兒以後,立刻上前勸解,自己掏腰包付了出租車費,並把幾位外賓請進了店裏。用過酒菜,外賓沒有人民幣付賬。大堂經理告訴他們,讓幾位食客現在就可以離開,等什麽時候有了人民幣,送來就是。當時幾個老外特別感動,當晚10點半就把錢送了回來。除了飯費、車費,人家還要給小費,大堂經理拒收了小費,跟幾個外國人交上了朋友,整件事體現出了服務的學問。幾個外國人一抹嘴走了,還能不能回來,作為合格的大堂經理,一眼就能看出來。除了眼力,還得有魄力。在服務中,這也是重要的功底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mobb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亮亮媽媽' 的評論 : 謝謝點讚,喜歡的話我以後多發些這樣的文章。
mobb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anlan' 的評論 : 不止吐魯番餐廳的早點,還有護國寺小吃、錦芳、老磁器口豆汁店等等,甚至胡同裏一個不起眼兒看著髒了吧唧的小店兒,他的早點都可能很好吃。
亮亮媽媽 回複 悄悄話 講究過癮的好文,讚一下!
yanlan 回複 悄悄話 牛街的吐魯番餐廳的早點豐富又好吃!北京人民真有福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