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民國時期,在鬧市及大街上就有不少小人書鋪,而在曲曲彎彎的小胡同裏則往往依靠專門“賃書”的手推車將小人書送到各家各戶。清脆、緩慢的鈴聲在哪個胡同響起,哪個胡同裏的人群就會立刻將小車包圍。那個裝書箱的手推車把蓋在上麵的木板向四外打開,就變成了一輛加寬加長的手推車,一個個裝滿小人書的大紙盒子擺在車的兩側。
解放後因為特殊原因小人書攤曾一度消失,在上世紀80年代,城市街頭重新出現了小人書攤。書攤一般集中的地方,大多是電影院小廣場附近。攤主選擇有大樹陰涼的地方,在地上鋪幾塊塑料布,將幾百本連環畫整齊地擺好,周圍放上幾個小板凳,讀者看一本交二分錢,在偏遠地區的一些小城鎮裏隻要一分錢。
那兒從早到晚,一溜邊擺著好多家,看書的也不都是孩子,看電影來早的和逛街歇腳的大人也看。因為七八十年代物質匱乏,兒童讀物少得可憐,小人書攤便風靡全國,盛極一時,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東直門北小街南口有個小人書攤,位置在一進街口路東靠近兒童食品廠的地方,沿著兩麵住戶的山牆,用幾根木柱和帆布搭了一個棚子,裏麵四周用磚頭支著木板供人們坐著看書。棚子裏有一張床板擺著各種題材的小人書,沿牆和帆布還拉起了幾道麻繩,一本本書翻開搭在上麵,琳琅滿目。為了減少損壞程度,每本小人書都用牛皮紙加了封皮,封皮上用毛筆寫上書名,工整的小楷顯示出攤主不凡的書寫水平。店主是位上了年紀的老人,總是穿著一件灰色長衫,冬天戴著一頂瓜皮帽,坐在床板旁一個矮凳上,靜靜地陪著看書的人們。 在這裏看書的人大部分是周邊住戶的孩子,也有一些喜歡小人書的成年人。租借小人書很便宜,在攤裏看,每本1分,200頁以上每本2分,挑好書坐下就看,看完連書帶錢交給攤主。如借走回家看,則每本每天2分,200頁以上每本4分,挑好書後交給攤主,攤主戴上老花鏡仔細地將租書人的姓名、地址和所借小人書的書名記在本子上,收了租金就可以拿走了,第二天還書時再把記錄逐一劃掉。印象中似乎沒有什麽押金,全憑信用。客人挑完書拿過本來自己登記,攤主隻掃一眼,點點冊數就行了。 攤上小人書種類很多,每有新書出版,不幾日就會擺在書攤上。租回去和家裏大人一起看,一本書好幾個人看,有時還可多看幾遍,多花一倍的錢會有幾倍的功效。這種影響了數代人、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小人書如今隻能在舊書攤上找到,一些有特色、印數少的版本成了收藏品。雖然有些經典作品被重印,但從未見到有新作品問世。小人書和小人書攤已成為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