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正文

五月鮮兒文化

(2016-05-29 18:38:21) 下一個

“有錢難買‘五月鮮’”,是老北京人中廣為流傳的一句話,至今仍流傳。“五月鮮”,老北京人大多說成“五月鮮兒”,比之較生硬的“五月鮮”來,這“兒化韻”的“五月鮮兒”,透著親切、透著美感!老北京人中也有其他說法兒,什麽“五月吃鮮兒”、“五月吃鮮兒,透著那麽舒服”等。可是這“五月鮮兒”可不是一種吃食,而是指農曆五月上市的一些時令水果和農作物。剛剛采摘的新鮮水果嗎,吃著自然舒服。但是昔日的老北京平民百姓,若是沒錢,也就吃不著“鮮兒”;要是市場上沒有賣這些“五月鮮兒”的,自然也吃不著。我想,這大概就是“有錢難買五月鮮兒”的說法兒原因吧。咱們今天就說說那“五月鮮兒”中的幾種水果。但必須順便說一句,不少老北京人講究吃的“五月鮮兒”,卻指的是早熟的玉米。因為這種早熟的玉米,在農曆五月結棒兒成熟,要是煮了吃,透著鮮嫩清香爽口兒。這“五月鮮兒”也包含一些農曆五月上市的新鮮蔬菜,如嫩蒜苗等。還有一點就是,現在不是什麽都往“文化”二字上引嗎,這“五月鮮兒”中不少水果兒,幾乎都伴有“五月鮮兒文化”。您往下看就知道啦!  本人從小兒喜歡的“五月鮮兒”,就是水果,如櫻桃、桑葚等。過去,那新鮮的桑葚一上市,在擺攤兒賣水果兒的小販那兒就可以買到,那白色或黑色的蠶豆粒兒大小的桑葚,又幹淨、又甜。吃在嘴裏清甜可口兒。我小時候,小孩子吃桑葚也圖個熱鬧,就是幾個鄰居小朋友買來桑葚後,大家變換花樣兒地吃,如一個小朋友張開嘴,另一個小朋友像投球那樣,往這個小朋友張開的嘴裏扔,一扔一個準兒。還有些小朋友把桑葚一個個往上拋,然後用嘴接住,博得其他小朋友叫好聲兒,也使胡同裏增添生氣。  上述談到“五月鮮兒文化”,就先說說“桑葚文化”。小時候愛吃桑葚(我們叫“桑葚兒”),也和一位胡同裏的老爺爺講的故事有關。這老爺爺喜歡給孩子們講故事,看到我們吃桑葚,就告訴我們,這桑葚曾經救過一位皇帝的命。他說這個“皇帝”在沒當皇帝前,一次打仗打敗了,他騎馬跑得筋疲力盡,跑到一棵桑樹前,實在跑不動了,就坐在桑樹下休息。他又饑又渴,張著大嘴喘氣,突然,一粒兒“東西”掉進他嘴裏,他用牙一咬覺得又甜又涼,這就是桑葚。於是他站起來摘桑葚吃,吃得飽飽的,那桑葚水兒多,所以也不渴了。後來他當皇帝後,還給桑樹封官兒呢。聽老爺爺這麽一說,我們更愛吃桑葚了,因為覺得連皇帝都愛吃,肯定是好東西。  寫到這裏,咱們可就要說說桑葚救的那位“皇帝”究竟是誰啦。但凡是傳說,一般涉及的不止一個人。有人說這桑葚當年救的那位皇帝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燕昭王,甚至指出在北京石景山區有座“慈善寺”,後麵種了不少桑樹,還有燕昭王給桑樹掛“金匾”,結果錯掛在“椿樹”上的傳說。看來救的是燕昭王,應該有憑有據了。可是也有人說被救的那位皇帝,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也說得有鼻子有眼兒的。所以究竟救的是誰,咱沒必要操那心,還是悶頭兒嚐“鮮兒”吧!隻是這些傳說文化色彩很濃。  我們全家人喜歡的“五月鮮兒”水果兒,就是櫻桃。“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工花不開”,越唱這些關於櫻桃的歌詞兒,越想吃櫻桃;越唱越感受到那“櫻桃文化”,於是逢農曆五月櫻桃上市,我們就大吃櫻桃。  那個兒不大、圓圓的櫻桃,有紅、白兩種,而在顏色程度上卻不完全相同,所以也不好說清楚。但是紅、白櫻桃都特別好吃,顏色外觀鮮嫩可愛,入口水兒足,香甜可口兒。北京京西地區、京北郊區等都產,如門頭溝大櫻桃、香山大櫻桃等。現在人們生活條件改善了,就連我的一些朋友家的院子裏都種有櫻桃樹,到季兒櫻桃熟了,有時候朋友就送我一些品嚐。不少櫻桃園也歡迎人們去采摘,這些咱們就不多談了。櫻桃好吃,更用不著我多費筆墨了。  就說這“櫻桃文化”,早就體現在古來的俗語和文藝題材中。人們都知道,古人形容美女的說法兒是:“柳葉眉,杏核眼,櫻桃小口一點點。”著名相聲演員馬季先生曾經說過一段兒相聲,說到一位姑娘嘴大,搞不上對象。於是她處處掩飾自己嘴大的缺陷,說話不敢說暴露嘴大的音韻,如自己明明二十八歲,怕“八”字說出暴露嘴大,別人問她歲數,就說是“二十五”;還說自己工作在“煤鋪”,職務是“秘書”;買醬油卻說是買“醋”等。逗得觀眾哈哈大笑。再如,不少戲劇節目中,也用“楊柳細腰,櫻桃小口”來形容女人美。  所以說“五月鮮兒”,捎帶說說“五月鮮兒文化”,就更有趣兒了。老北京人講究吃“五月鮮兒”,外地不少同胞也喜歡“五月鮮兒”。其實世上何止“五月鮮兒”呀,老北京人也講究吃“鮮兒”,尤其在秋季,也喜歡吃剛成熟的上市水果兒、蔬菜等。所以我認為還是說“吃鮮兒”更確切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