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柵欄的繁榮,不僅在於商業的發達,還在於她是一處花會娛樂場所。“五鬥齋高蹺秧歌”所指的“五鬥齋”,原為大柵欄地區一條街巷的名稱,在今大耳胡同內。因該花會的創始人居住在五鬥齋,故取名“五鬥齋高蹺秧歌”,沿用至今。
清末,京城內外的民間花會組織不斷壯大,種類逐年增加,技藝日臻完善,影響不斷擴展。高蹺秧歌屬十三檔花會中的一檔,多在廟會中表演。花會中的秧歌分為兩種,一種是高蹺秧歌;一種是地秧歌。難得的是,五鬥齋高蹺秧歌可同時表演上述兩種秧歌。
五鬥齋高蹺秧歌有著悠久曆史,從清乾隆年間創會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是京城中少數受過皇封的花會,以其獨特的鼓點、精湛的技藝享譽京城。在她的身上,不僅能夠體現出京城民俗文化的特點,同時也承載了京城眾多老藝人的期盼,具有較高的曆史文化價值。
五鬥齋高蹺秧歌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幾經沉浮,吸收了各種民間技藝的特色兒傳承出新。她不僅具有秧歌的普遍特性,同時也以其豐富的唱腔、獨特的鼓點、幽默多樣的表演形式、精湛的技法享譽京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作為“傳統舞蹈”項目,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