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楠楠

一屆草根 留學美帝 胡說八道
正文

醫者之聲52 大病不出省透露出什麽信息?

(2016-03-14 19:51:43) 下一個

3月8日下午舉行的全國人大記者會,國家衛生計生主任李斌等主要領導,在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時提到,經過一段時間的醫療試點改革,我國的分級診療初見端倪,目前21個省做到了90%的大病患者不出省,75%的患者選擇在本市的醫院住院治療,與之對應的則是三級大醫院診療量增長平緩,人滿為患和虹吸的現象趨於緩解,其中住院患者的服務量更是出現了下降趨勢。

這樣的轉變無疑是可喜的,因為,這意味著多年來嚴重困擾我國醫療的“全民奔協和”的混亂情形,得到了初步的控製。

眾所周知,開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醫療改革,為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帶來了翻天地覆的變化,整體醫療水平得到了十分迅猛的發展。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醫療發展極不均衡的現象。特別是在醫療教育的高等化、規範化的過程中,沒有照顧到農村和相對落後區域的實際情況,致使這些地方的醫療衛生從業人員大量流失,醫療體係大踏步萎縮。

與此同時,為了提高醫療效率引入了市場競爭機製。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又片麵地強調了競爭意識,而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之間應當擁有的合作機製,於是又導致了大量的基層醫療機構,因為先天不足,在競爭中慘敗下來,並進一步引發馬太效應,使得那些原本就處於優勢地位的大醫院、名醫院強者恒強,吸引的患者越來越多。

這樣的狀況,導致中國的醫療環境極其不正常,中小醫院門可羅雀,大院名院人滿為患。我國本來就是一個衛生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這樣的情況,無疑造成了很多醫療資源的閑置與浪費,這些大醫院的壓力可想而知。於是出現了為看病排隊一整天,但醫生兩句話就完成診療的奇特現象,盡管這樣,那些大醫院的專家號依然一號難求,前些時間引得全國廣泛關注的號販子問題,其實正是這樣一種衛生供需失衡的直接後果。

要改變這樣的狀況,就必須把閑置的醫療資源用起來,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第一步就是建立首診在基層的醫療體係。

但是,如前所述,如今的基層醫療體係還很不健全,在廣大患者心中缺乏基本的信任,因此,讓已經習慣到大醫院去求助專家的患者,轉而到不起眼的基層社區就診,這確實需要許多工作要做,除了製度上的引導,更需要政策的扶持,至少要保證一部分有水平的醫務人員能夠安心為基層服務。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實質的工作已經展開,北京的一些名院調集優秀人員技術下沉,到一些偏遠省份開辦分院。同時,政府也加大了對基層社區醫療的各項投入,一些地方的基層醫療機構已經有了令人相對滿意的薪酬體係,為人員到位提供了初步的保證。

如今,有90%的大病患者做到了不出省,應該說正是上述工作得到落實的一個體現,這也意味著我國的醫療機構正在由一個強者恒強的時代向一個均衡發展的方向發展。

2009年,新一輪醫改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樣一個奮鬥目標。其核心任務就是要保證建立完善的社區醫療體係。當前90%的大病患者不出省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了第一步,但還遠遠不夠,因為,依然有許多患者會選擇在本省的省會城市中尋找醫療資源,各個三級醫院的總體就診人數依然沒有顯著的下降,也許隻有到90%的患者就診不出社區,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歡呼的時候

 

為《新京報》撰寫的社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