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正值花甲之年,祖母、父母早已相繼過世,我和妻子、兒子、兒媳到湖溪村祭祖,看到老家開展新農村建設,又是一番景象,感覺喜憂參半,幾乎不能相認。
依然是江南水鄉,已看不到過去那種男耕女織,漁歌唱晚,花果飄香、燕斜雀躍、雞鳴犬吠的景色。一路都是開設的各種各樣的商店、行駛的各種各樣的車輛、街市上聚集著一堆一堆擁擠的人群。
水泥鋪成的村道四通八達,但回鄉之路並不便利,需轉幾次車。
村中建立了不少高樓,感覺缺乏合理規劃,沒有了江南鄉村建築特有的風格,且十宅九空,少有人居住。祖屋屋前屋後後建了不少房屋,擁擠不堪,出入的道路十分狹窄,有亂搭亂建之感。
有知識的青壯年人都不願意務農,熱衷於到城裏打工,村裏隻有少數留守的婦女兒童和老人,他們種糧種菜,主要是解決自己的一日三餐食用,能種兩季,隻種一季,想多種多收,也力所不能及。
眾所周知,我國是人多地少的國家,江西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擔負著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每塊土地都應該充分發揮作用。將來家鄉怎樣建設,糧食問題如何解決, 心中有些擔憂。我不是專家,對這些問題也缺乏研究,隻是覺得,一個國家的城鎮化發展,農業人口向城市人口轉移,這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是落後的農業國向現代工業國轉變的必由之路。但這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需要農業的大發展和原始積累、政府的一係列實際的政策導向和保障體係、能經受曆史 考證的成熟舉措。城鎮化過程中,農村還應保留強大的農業技術、生產力量,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科學種田,生產更多更好的糧食和農作物,提供更多更好的禽畜 肉類和魚蝦等水產品,否則,資源浪費,不能做到持續發展。那種損害國家長遠利益,犧牲農業、農村、農民利益,冒進和拔苗助長的方式隻能適得其反。當前情 況,感覺應該引起重視。
奉新是我們的第二個家鄉,是祖父從樟樹老家而來、主要經營活動、安家立業、發跡之地,也是祖母許太夫人的故鄉。
奉新山清水秀,位於江西省西北部,東聯安義、西北鄰修水、南接高安、西南毗宜豐,縣城馮川鎮距省會南昌60公裏。 境內四麵環山,西部山地,中部丘陵,東部河穀平原,是典型的丘陵山區地形;四季分明,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適宜 農作物生長;奉新縣資源極為豐富,優質米、毛竹、獼猴桃、水產養殖和水力資源、花卉苗木、旅遊等有很大優勢,素有“貢米產地、優質米之鄉”、“獼猴桃之 鄉”、“江南竹鄉”和“仙源靈境”的美譽。
奉新縣有許多曆史名人,現概括介紹如下:
許振褘(-1899),字仙屏,同治進士,陝西學政、江寧布政使、東河河道總督、廣東巡撫。他主張廢止厘金,節用民力,因治河有功,死後由清庭特旨在開封建立專祠,著有《督河奏疏十卷》,與同時期陳寶箴號為“江西二雄”。許振褘善撰題聯,思廣詞奇,讀之令人愛不釋手。今抄錄幾首,以供欣賞:
嶽色渡河來,遠樹平沙天廣大;
樓頭延月入,宋台梁苑客徘徊。
——許振褘題河南開封二曾祠瓣香樓
白波如泛五湖,鷗鳥迎人,好滌衫塵登畫舫;
涼氣頓生六月,蟬聲催酒,勝他燈火上樊摟。
——許振褘題河南開封二曾祠玻璃樓
穀鈴如訴舊愁來,蜀道秦川,過客重談楊李事;
墓粉還將秋色補,雨塵雲夢,傷心何似漢唐陵。
——許振褘題陝西省興平縣馬嵬坡楊貴妃墓
文之至者罔不傳,昔有十賢,天地長留詩卷在;
我思古人悵莫見,瞻顧四海,風雲應共異材來。
——許振褘題河南開封二曾祠十賢堂
有史公作傳如生,愛客若君,真令讀者慷慨悲歌不已;
其門館風流未謝,於今思昔,問誰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 許振褘題河南開封信陵君祠
南宋詞人袁去華,字宣卿,紹興十五年(1145年)進士,先後任湖南善化、醴陵、湖北石首知縣,善為歌詞,著有《適齋類稿》、《袁宣卿詞》、《文獻通考》傳於世,存詞90餘首。今錄其代表作《水調歌頭.定王台》如下: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劉。尚想霓旌千騎,依約入雲歌吹,屈指幾經秋。歎息繁華地,興廢兩悠悠。登臨處,喬木老,大江流。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一夜寒生關塞,萬裏雲埋陵闕,耿耿恨難休。徙倚霜風裏,落日伴人愁。
該首詞,有人評價為“表現作者壯烈懷抱和報國無門的憤世之作”。
千古音韻第一人陰幼遇,字時夫,(1267年或1268年-),8歲考進了九經童科,二、三年後,南宋為元所滅,再沒有去應考做官,萌發編一部比較齊全的“音韻”類書。他在其父、南宋進士陰應夢的鼓勵和指導下,孜孜不倦地幹了30年,終於完成《韻府群玉》的編纂工作。該書問世,得到曆代文人學士的推崇,在元、明、清時,一直是作“近體詩”者押韻的依據,被收入乾隆年間修編的《四庫全書》,在音韻學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
宋埠鎖石帥氏一家五口,被民國商務印書館編印的《中國名人大辭典》收錄其中(隻有八名姓帥的),他們是帥我、帥仍祖、帥念祖、帥光祖及帥仍祖之子帥家相。
帥我,(1648年-)字備皆,號簡齋,少年時能詩能文,聲名遠揚,舉人,著有《墨瀾亭集》二卷、《帥子古詩選》四卷、《簡齋詩文集》八卷,文章融匯貫通秦漢唐宋各大家,感時而作,深刻含蓄;詩作借樂府舊題記物起興,反映人民疾苦,針砭時弊,學識淵博,且擅長書法、繪畫,尤其精通醫學。
帥仍祖,帥我大兒子,自幼熟讀經書,雖未獲功名,卻人品清高,文著出眾,文壇上聲望很高,著有《嗜退山房稿》,代表作為《七碗子傳》。
帥 念祖,帥我二兒子,字宗德,號蘭皋,雍正元年進士,湖廣知縣,禦史,給事中,陝西布政使,浙江督學,代理陝西巡撫,才學超人。督學浙江時,奉旨舉薦人才, 所薦人才具非常優秀,清朝詩人袁枚就是帥念祖發現、舉薦的。帥念祖擅長賦詩作畫,著有《樹人堂詩集》七卷,《博吟集》一卷。他作畫,不用筆,用指頭,畫技 堪稱一絕。他後因遭人陷害,客死塞外。
帥光祖,帥我四兒子,字宗文,號藥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進士,清代史學家,性格沉靜,喜愛讀書,到老手不釋卷,擅長寫駢文,乾隆版《奉新縣誌》中的人物誌篇章全部出自帥光祖筆下。他與清代大詩人蔣士銓有深交,互有贈詩,留下的詩文有十餘卷。
帥家相,帥仍祖之子,乾隆二年(1736年)進士,入選庶常館,編修《皇朝文選通考》,分校《明史》。三年後,改授吏部文選司主事。其後曆任廣德、蔚州、深州知州、廣西潯洲府知府,做官30年,清正廉明,很得民心。帥家相是乾隆年間著名詩人,清曾賓穀編的《國朝江左八家詩》推崇帥家相為第一家,他以《詩經》為本源,專攻漢魏唐諸大家,效法杜甫,意其精髓,常借山川風物抒發激昂慷慨之情。
帥我一家三代連出五位名人,是帥氏一門的驕傲,也是江西的驕傲。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明末清初著名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 舉人,五次進京會試不第,但經多次跋涉,行跡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新疆等地,見聞大增,在擔任分宜教諭間,寫成《天工開物》。後出任福建汀 州推官、毫州知府,一生講求實學,對勞動人民深為同情,對官府欺壓人民深為不滿。《天工開物》全書三卷十八篇,所敘內容涉及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三十個生 產部門的技術和經驗,幾乎包括社會全部生產領域,被譽為中國十七世紀科技百科全書,作為世界科學經典著作在各國流傳,並受到高度評價。如法國儒蓮稱其為 “技術百科全書”,英國達爾文稱其為“權威著作”,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對《天工開物》讚賞不已,稱其為“十七世紀重要工業技術著作”。
張勳(1854-1923),原名張和,字少軒、紹軒,號鬆壽老人,諡號忠武,清末雲南、甘肅、江南提督,辛亥革命後任江蘇督軍,長江巡閱使。清朝覆亡,張勳以清朝忠臣自居,率部下“辮子軍”進京,擁戴溥儀複辟,恢複“宣統”年號,人稱“辮帥”,因導演1917年為期12天的宣統複辟名揚天下,是中國近代史冊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
張 勳出身貧寒,發跡後有過許多義舉。他捐款在北京建立會館,資助在京的江西籍學生和貧苦人士,如當時北京大學學生邵式平、方誌敏、張國燾、許德珩都得過他的 資助,居高位時,常提拔贛人才子,對贛實惠政策頗多,另在奉新還用糧款救濟當地災民和孤兒寡婦。張勳還是民族英雄,參加過中法戰爭,為抗擊法國侵略立下過 功勳。
1917年7月21日, 孫中山先生在致廣西督軍陸榮廷的一份電報中稱:“張勳強求複逆,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可憫。文對於真複辟者,雖以為敵,未嚐不敬也。”孫中山 先生的評論,正是把張勳的政治態度和他的人品區分開來,分別對待。張勳在天津死後,親友敵仇都送來挽聯,如有時任北洋政府教育長章士釗的“民主竟如何?世 論漸回公已歿;斯人今宛在,黨碑雖異我同悲”;還有辛亥革命後江西總督歐陽武的“戴發效孤忠,無言不仇,無德不報;丹心照千古,其生也榮,其死也哀。”章 士釗和歐陽武都是辛亥革命的參與者和幹將,所寫挽聯,對他的人品加以讚揚,並借機對近代中國的西式民主是否合乎國情發出疑問。
奉 新對我來說,是一塊神秘的土地,和我家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我祖父母、父親、伯伯、叔父等家人長期在奉新生活,至今還有許多親人在奉新生活、工作。我父親離 開奉新多年,平時講的話語,多是普通話,但帶有濃厚的奉新話音。祖父母在奉新馮川鎮有許多店鋪、田地,還建有一座很好的宅院,我姐姐細香對我們說過,我家 奉新的良田沃地很多,都租與人家耕種;宅院很大,裝修豪華,比樟樹老家的祖屋好得多。可惜的是,由於1941年日寇占領奉新,祖父母千辛萬苦購建的的宅院、店鋪在炮火中化為灰燼,為維持生活,田畝也盡數賣盡,可以說,奉新對我家來說是興衰之地,“成也奉新、敗也奉新”。祖父過後,他的墳塋就在奉新,直至2011年才遷回老家樟樹湖溪渡村。
在此,我希望奉新發揮資源優勢,百業興旺,人才輩出,人民更加幸福。